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兒童童年的恐慌背後,實則是父母的恐慌。」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對「中國式焦慮」進行拆解,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童年恐慌」。他以自己女兒為例,認為每個孩子都有權利獲得幸福人生,沒上過「重點學校」、不是「典型學霸」並不可怕。
「恐慌的狀態是讓生命難以生長,甚至扭曲、毀滅。」孫雲曉介紹,「童年恐慌」指的是當兒童面對巨大的壓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而產生的一種較強、較持久、較強烈的焦慮心態。而他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工作中,調查發現童年恐慌的現象在這幾十年不斷發展、增長。「1999年的時候,中小學生的學習超時、睡眠不足的比例是46%;十年後這個數據沒有下降,而且上升到了80%。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家長恐慌、焦慮的心態?孫雲曉介紹,焦慮的產生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的焦慮情緒在增加,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在增高。「期望增高是很正常的,家長希望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但是,家長對什麼是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多偏差。」孫雲曉介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連續幾十年調查發現,讓中小學生說父母評價他們最重要的標準,70%以上的孩子都會回答學習成績,而且,希望孩子考試考到前15名的比例超過半數。「讓孩子必須上名校,必須成為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否則就沒有前途,這已經成為中國很多家長的心結,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瓶頸,是一種非常大的制約、束縛。」
孫雲曉認為並倡導,「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把學校的知識教育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完整地結合起來,才會有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孩子。而在當下,中國家庭教育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誤區,即家庭教育的「學校化」「知識化」。「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關注點都在學習上、技能上。在這樣的背景下,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什麼樣的兒童觀、教育觀最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呢?孫雲曉認為,一定要從兒童實際出發,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好的教育讓人獲得自由、獲得幸福、獲得自己潛能的實現,把潛能變成現實,這是教育的本質。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潛能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兒童教育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孫雲曉提出,要樹立一種「兒童友好的價值觀」,這是聯合國1996年為了實現兒童的權利,提出了一個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倡導,其本質是兒童優先、兒童的利益最大化。「兒童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潛能、自己的追求、自己的願望。而認真學習過兒童保護法律的家長,不足一成。現在對孩子的高期望也好、高壓力也好,實際上背離了對兒童的了解、對兒童的尊重,是對兒童權利的一種忽視或者剝奪。」
「我也是一個父親,我女兒小學、初中、高中都沒上過重點學校,都在普通學校上的學。」在演講的最後,孫雲曉講述了他女兒的故事:女兒小學畢業時,她本人拒絕去「重點學校」,而是受到媽媽的影響,選擇一個日語學校,學了六年日語。這在當時受到了日語出身的妻子的反對,但孫雲曉當時卻表示理解、支持。
「再窄的路,適合你,你就能走寬。」如今,孫雲曉的女兒感謝父親當年的支持,現在成為了一名中國駐日本記者,「在大媒體時代記者是一個很普通的職業,但是她當得很開心。」孫雲曉說,當家長的心態改變以後,孩子可以獲得自由的空間、獲得更好的發展。沒上重點學校不可怕,不是學霸也大有前途。
記者 戚望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