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怪人聚集地。
據說,關注我的人都越來越帥了。
論每個人日常出行所陪伴著你最多的,應該就是腳下踩的鞋,這是人類從原始社會就積累下來的經驗。
或許你可以沒有衣服蔽體,但肯定得有一雙草鞋保護自己的雙腳。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鞋並不僅單純的提供功能性服務,還成為了時尚搭配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那麼對於鞋的選擇來說,你最看重其運動科技還是顏值?
穿上鞋首要的就是保護你的腳底,進而通過腳底的受力管理保護骨骼、關節。
所以對於一雙鞋的運動科技,最重要的就是氣墊,那麼市面上有什麼常見的緩震科技呢?
一、AIR Max
這應該是最古早的緩震科技,並且大家都應該熟悉,只因為Nike Air Max這系列跑鞋推廣度太高了。
Max其實就是我們看到的大氣墊,幾乎大部分外置氣墊的鞋都是Max,它粗暴的以高壓方式,將特殊的氣體灌入在一個堅韌的合成橡膠內,所以其根本的目的就是緩衝。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穿Max會對氣墊無感,因為你體重沒達到,運動強度還無法讓氣墊做出反應。
這裡值得一提的就是2017年在AirMax30周年,將這個可能快「江郎才盡」的緩震科技玩出了新花樣:推出了耗時七年研發的Nike Vapormax系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氣泡跑鞋。
作為近年來的AIR最大力作,在「技術」上,至少幾年內都不落伍,「摒棄」了傳統的中底結構,去掉了包裹氣墊的橡膠,直接讓氣墊接觸地面,不得不誇一下設計師的腦洞。
水晶大底充滿了科技感,集時裝潮鞋和功能鞋於一身,剛發售當年直接成為年度鞋王,一大群明星球星爭相求購曬照,一些稀有配色就更難買到了。
現今這個系列也仍在不停更新、發售,但是價位已經在逐年下降(除個別聯名),潮男潮女們入手趁早呀。
二、Air Zoom
如果說Max是跑鞋緩震科技的代表,那Zoom應該是籃球鞋領域的王者。
Zoom氣墊的構造可以看作是一塊扁平狀氣墊,中間為大量尼龍纖維,在正常狀態時尼龍纖維保持常態,提供支撐作用,而當運動時隨著腳掌的落地,氣墊內的尼龍纖維出現收縮、恢復,提供減震和反彈的效果。
簡單理解,Max可以給你緩震,但Zoom還能讓你反彈,這也就是為什麼Zoom的「踩屎感」最強的原因。
三、材料緩震
首先說一下,材料緩震或許是未來球鞋的一個趨勢導向。
拋棄掉復古的氣墊,各運動品牌嘗試通過鞋底材料的彈性來打造一雙能夠最貼服的球鞋。
像adidas Boost,Nike React等系列,都是這類緩震科技的代表,這類材料緩震應該是腳感最自然的,因為你幾乎不會刻意去感受到緩震科技的存在,赤足感比較強。
現如今運動科技水平越來越高,已有的科技也逐漸落寞開始談情懷與歷史。
所以對於鞋類的選擇完全能魚和熊掌兼得,出街潮鞋當然又要好看又要舒適,不然我花這千把塊買你有何用?
圖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趣。
有時候,不盲從,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