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說,我們每天都會抽點時間去照照鏡子,然後看看自己的臉,哈哈,尤其是愛美的妹子們,但是呢,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就是在拍照的時候不加美豔的情況下,拍出照來的效果還不如在鏡子裡的效果好看,就有許多奇葩的想法,他們覺得鏡子是帶有「美化」功能的,鏡子裡不是真實的自己,照片裡才是真實的自己。
這個東東是真的嗎?那我們就來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像他們說的,鏡子裡比照片上好看的原因:
一、重複曝光效應
其實呢,重複曝光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的現象。他的意思會因單純的認為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也常常被稱作熟悉定律。就好比說,一件東西在你的眼前出現了很多次數,你就會越來越容易對這件事物產生相應的好感和喜愛。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身邊的朋友們,你第一回見他的時候可能會感覺他那麼普通,甚至有點看不上,但是時間一長你就反而會覺得她長得還不錯或者是越來越好看了。
這就是這個重複曝光效應,那怎麼說呢,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那是為什麼呢?還有一個效應就是叫做凍臉效應。
二、凍臉效應
一般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不可能是完全靜止不動的,但是拍照的時候,卻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角度,然後必須把自己照出來的模樣讓別人看了之後都來稱讚,然後就是當你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你瞬時的模樣就刻下來了。
然而這個所說的凍臉效應,就是講的就是說的是動態的臉一般會比靜態的好看那麼一些,因為呢,人的感官系統習慣看的是動態的臉。為什麼會這樣子說呢?就比如說自己在認識某個人的時候,他是絕對不可能像個木棍一樣站在那裡跟你對話的,除非你是通過照片然後是在社交軟體上認識的,但是一般這種朋友是非常不靠譜的,還是從生活中面對面地結交一些朋友的好,不可能單單的只通過照片。就是這種效應,你就會感覺在鏡子裡動態的自己更加舒心。
三、關注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博特梅拉比安(Aibert Mehrabian)在他的論文裡提到有三個元素影響好感度的偏差:談話時7%的用詞內容、38%的聲音表達和55%的肢體語言。所以說人的關注點並不是單一的。比如你在看一段演講視頻的時候。
你不會注意到演講者臉上的痣、皺紋,因為你的大腦覺得這些關注點不重要;
但如果你只是在看他的一張照片,上面說的那些關注點就會變得一目了然。同樣的,我們平時在照鏡子的時候會選擇自己滿意的部分重點觀察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角度照鏡子,而照片一旦角度定了就沒法更改了,這也是為什麼「45°角」在女性的照片中那麼流行的原因。那結合上面的幾個心理學原因是不是就說明對比鏡子裡的自己,照片裡「難看」的自己更接近真實的自己呢?不一定,還有下面要說的另一個因素。
四、相機的拍攝變化
一般情況下呢!鏡子普遍是平面鏡,但是呢相機卻是凹面或者是凸面的,曲面鏡的效果可以讓拍攝產生一定的鏡面變化。
再就是像素的原因了,這對圖片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有時候會把人拍的很醜,但是有時候在美顏啊什麼的亂七八糟的結合下,這個人啊他就變美了。
其實相機的不確定因素比鏡子來的更多,如果非要說出鏡子裡的自己和相片裡的自己哪個更真實,個人覺得是鏡子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