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2020-12-26 金羊網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張月昕  2020-12-22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實現法治與新發展理念同頻共振,對於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民法典的綠色原則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民法典在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還將其融入具體規則之中,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深入開展。民法典物權編規定了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遵守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規定,成為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的前提條件。這就以具體條款對民事主體行使用益物權提出了綠色環保要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構成了對用益物權的法定限制。物權編還明確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合同編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這就要求市場經濟活動應當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民法典中這些綠色條款,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到民事主體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確保民事主體的經濟社會活動處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內,民事權利具有更加豐富的綠色內涵。民法典夯實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法律基礎,有利於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

  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通過法治手段解決生態領域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對於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須予以法律制裁,用法律保障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和生態道德。在這方面,民法典同樣作出相應規定。侵權責任編對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侵權責任作出專門規定,設立了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並要求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侵權人對能夠修復的生態環境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明確了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侵權人賠償的損失和費用類別。這些規定為我國生態環境侵權的民事賠償提供了依據,能夠對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侵權行為起到預防和懲戒作用,有助於更好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民法典有關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追求。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民法典確立的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必將在維護人民環境權益、化解矛盾糾紛、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空明

相關焦點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有的放矢: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唐廣生 黃尚寧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這次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宣傳活動周於4月20日開始,4月26日結束。1 珍愛美麗地球 強化履職擔當「自然資源部將『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題,寓意深遠。這裡面至少包含兩層意思:面對大自然、面對地球,我們應該做什麼,就是要珍愛地球;應該怎麼做,就是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陳建軍開門見山,解讀了今年地球日主題的基本要義。
  • 西南商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川涼山首次獲野生豹影像記錄
    這與涼山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度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息息相關。在今後的工作中,木裡縣將充分利用紅外相機等科學手段,加大力度開展豹及其他野生動物監測與保護工作,讓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成為木裡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名片,實現生態建設與帶動精準扶貧雙贏,使得木裡縣成為涼山州乃至全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優秀代表。
  • 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野生動物,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5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廣西、江西、福建、雲南、廣東、貴州等地開展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的首個執法檢查。
  • 創意分享|Philipp Frank 視覺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Philipp Frank,這位來自德國慕尼黑的影像和燈光藝術家,是位酷愛自然的視覺藝術家,他的創作受到「街頭塗鴉藝術」的影響,呈現出藝術,科技,自然以及精神的交匯融合。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縱情夏日》生態與利益的衝突金索沃認同著名環保作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環保理念,在《沙鄉年鑑》中利奧波德提出「當一個事物有助於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時,它就是正確的;「從對立走向和諧」是《縱情夏日》的主線。「對立」指的是觀念的鮮明對立:究竟應以「自然的利益」為中心,還是以「人的利益」為中心?迪安娜認為食肉動物是生態鏈重要的一條,因此要保護食肉動物郊狼,但埃迪卻認為郊狼會捕食牲畜,影響農民利益,因此要做賞金獵人。盧薩是上過大學的昆蟲學家,致力於環保,提倡有機農業,科爾的侄子裡克等親戚卻願意種植收益更高的菸草,願意破壞樹林、打獵和採摘人參。
  • 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原標題:12月7日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新聞發布會  12月7日,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新聞發布會,請寧河區副區長陸盈,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進,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
  • 重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2021-01-13 1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農民講不出的和諧共生!卻用簡單的梨子鳥雀,搭建屬於自然的和諧
    農人講不出「和諧共生」之類的大道理,他們只知道梨子、鳥雀、害蟲之間的微妙牽制是大自然布下的迷局,他們寬容地笑著說:「要留有餘地,因為大家都要過下去。」
  • 和合共生 和諧發展
    家國情懷:具有國家認同、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信念和行動。真才實學:不僅有與中學生相匹配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有智慧、愛探索,對自然和周圍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不熟悉的事物充滿好奇;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有著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他們大氣、大方、寬容,能悅納自己與別人,有著持續發展的志向與能力。
  • 堅決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堅決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11月30日,省管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十四屆十二次全會精神,部署我局貫徹落實工作。省政府副秘書長,省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嚴佛元主持會議並講話。
  • 用法治方式擦亮「地球第三極」生態底色|大檢察官訪談
    為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導向,剛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基層檢察院調研歸來的青海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蒙永山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要在最高檢和青海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學篤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五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青海檢察工作實際,認真研究謀劃,自覺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青海檢察工作各領域、全過程,落實好『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有關法治建設的任務部署。
  • 青神縣南城中學四舉措開展法治教育 構建和諧校園
    四川新聞網消息(吳偉 文/圖)為培養青少年的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從源頭上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正確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眉山市青神縣南城中學四舉措開展法治教育,構建和諧校園。警校合作,常態化法律培訓教育。
  • 綠色:勾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畫」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不能光追求速度,而應該追求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不能盲目發展,汙染環境,給後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