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都2020年了,品牌整機或者淘寶整機不是更便宜嗎?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一個選配件組裝電腦?其實電腦配件發展到今天,反而是讓DIY電腦越來越簡單了。很多旗艦版的配件針對自己組裝做出了人性化的設計和配置,讓電腦這個複雜的電子設備模塊化,從而給用戶更大的靈活組合空間。
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DIY臺式機都需要做哪些準備以及具體的操作步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確定自己組裝電腦的需求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用途決定電腦配件選擇。舉個例子,如果這臺電腦需要處理大量報表和Excel表格,那麼可以配置比較好的CPU、固態硬碟,以及大容量高頻快閃記憶體。
如果是做網遊直播,可以配配雙路E5加一個1050低端顯卡,內存32G就夠用了。如果需要影音剪輯和渲染輸出,高規格的顯卡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
了解電腦需要哪些主要配件
庖丁解牛是對牛的構造非常熟悉,我們來了解一些電腦主要構造包括哪些配件:
CPU:CPU是電腦的大腦,主流的CPU廠商就兩個:英特爾和AMD。廠商對自己的產品有各自的命名規律。英特爾給自己的高性能產品以i9命名,i5、i7、i9指的都是產品系列。I7 9700就是i7系列第九代產品,後面的其他數字,則表示同一代產品中的各種型號。 i5和i7的型號後面有結尾帶K的,是指官方不鎖倍頻,可以在通過更改倍頻來讓處理器達到超頻的目的。英特爾CPU通常帶有核顯,如果帶有」F」代表沒有核顯。
自己買CPU分為盒裝和散片,盒裝價格比較高,但是可以享受品牌售後服務,散片就是批發商買了一整盒,單個對外出售,無法享受售後服務,兩者質量沒有區別。
顯卡:2010年以前集成顯卡是和主板一體的,2010年英特爾率先推出了集成在CPU的顯卡,所以現在大部分主板只提供顯卡接口。獨立顯卡相比較而言不佔用系統,渲染輸出效果更好。
內存:CPU平時會將數據從硬碟中拿到內存上進行處理,特點是存取速度極快,但並不儲存數據,每次用完之後辦公桌是清空狀態等待下一次CPU的使用。內存的數據是死的,但是影響內存的數據還有頻率和時序,乞丐版的內存條通常就是電路板+顆粒,高級版的通常會有厚厚的外部鎧甲、散熱齒梳。
主板:主板幾乎不會對性能產生影響,因此也是整機利潤比較大的一個地方。好的主板會使用金屬加固顯卡槽、有更多的內存槽方便以後的升級,接口也會跟上最新技術發展。
硬碟:硬碟分為機械硬碟(HDD)和固態硬碟(SSD)兩種,HDD是磁碟,SSD是晶片。HDD的優勢在於文件誤刪可以恢復,缺點是碟片高速轉動來回尋找數據,時間長了會出現物理壞道。
固態硬碟區別主要看接口,常見的有SATA接口和M.2接口,後者體積更小,讀寫速度更快。另外就是顆粒和主控,SLC最好,其次是MLC,再次是TLC。
散熱:散熱沒什麼好說的,家用還是選風冷吧,便宜散熱效果又好。眾所周知,散熱面積越大的散熱效果越好。
電源:有人可能配了好的CPU、好的顯卡,到電源上反而吝嗇了,好的電源能夠保持電流輸出穩定,要知道不穩定電流是電腦原件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機箱:高端機箱一般會用鋁合金+鋼化玻璃材料,差的機箱可能就是鋁合金+塑料外殼了,質感差距明顯。
沒說顯示器,大家都知道沒有顯示器電腦也用不了。根據自己的預算選擇就行了。
如何組裝電腦?
將CPU安裝到主板,注意AMD CPU對應的主板底座是沒有針腳。將CPU散熱安裝到主板、安裝內存條、安裝固態硬碟、將主板安裝到機箱、將獨立顯卡安裝到主板、安裝機械硬碟、安裝電源,接下來就可以安裝作業系統了。老妹兒給大家提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家附近找個電腦上門安裝的師傅,100元-200元搞定,適用於擔心自己安裝不好的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