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60年前的木匠,用什麼工具幹活兒?

2020-12-14 老嚴侃木頭

前段時間機緣巧合,連續收了兩套木工工具。這是相對比較精緻的一套。你以為這裡的「套」是隨便裝到包裡,拎起來就走的那種嗎?實際上這裡的一套整整三箱,重達一百多斤,累個半死才搬上二樓工房。

簡單翻出幾件就擺了滿滿一桌,仔細查驗,發現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名牌。據此,圈內有前輩判斷,這個老木匠應該是三四十年代生人。不管他多大歲數,反正在我看來,這位老爺子妥妥的是現代工具黨們的鼻祖了。

墨頭必需放前面,這是木工之魂,世家傳家之器。左邊是標準日式的墨斗。右邊是竹製的大墨斗和兩隻劃筆。與正常的竹製劃筆不同,這兩隻劃筆材料一是牛角,二是PVC。

兩隻拼板刨。平刨67cm,刨刀為光明,蓋鐵是金兔的。上面是大型的裁口刨,長度也超過了50cm。現在已經很少有手工備料的,這兩件刨基本就是擺設了。

這是一組拉刨。箱子裡只翻出這些。中式推刨可能沒有,也可能缺失了。左邊是三隻平刨,右二為歪嘴刨,日本原名為「際刨」。右一為刮刨,刨刃直立安裝,是一種用來維修刨子的刨子,主要功能是用來平刨底。

這是四隻特殊刨。具體功能還要翻過來看刨底。

左一是花刨;左二為帶靠的歪嘴刨;右二為燕尾刨;最右邊的刨子很少見,這是一種板刨,有兩塊刃口,中間是一道槽。使用時,會在中間產生一道脊,這是用來製作滑道的,與槽刨配套使用。

這是一套五隻的日式槽刨。日式刨最大的特點是中西融合。一方面具有傳統中式刨的以木為基、敲擊式調刃的特點,另一方面融合了西方的螺母螺杆的調節方式。所以使用起來要比傳統中式刨更容易上手。

翻過來看一下。一整套的槽刨分為不同的寬度。傳統叫法稱之為幾分厚。這裡的一分到底是多少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中國寸的十分之一,有的說是英寸的十分之一。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告之。

三隻單線刨,寬度不一。每一隻都配有刨底保護套。

三隻圓底刨,清弧型槽或制桶都能用到。另外還有一種徑向弧型的船刨,但這套工具裡並沒有發現。

五隻異型刨。左邊三隻是花刨,右二為側切刨,日本原名稱為脇取鉋,是用來清理槽邊的一種特殊刨子,這種刨分左右手,這裡只有右手。最右邊的是一隻小花刨。

從這個方向看去,這五隻異型刨的功能一目了然。

幾隻開孔鑽。這種鑽最脆弱的部分是尖端,除了有螺旋刃的尖部以外,兩邊還各有一道薄刃。為了保護頭部,每一隻鑽頭都配備了木套。

幾隻劃線器和一隻自製角尺。最下面的劃線器有缺失。

一組木銼。可以看到大部分做工都很粗糙,但使用起來卻很順手。這是老工具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一組自製的模具。其中包含了各種角度和弧度。自製工具應該是傳統木工的必備技能之一。這些模具應該是隨用隨制,最後留存下這麼一堆。

一堆鑿鏟,有日式,有中式。最右邊的一組日本名叫鏝鑿,類似於中國的鵝脖鏟。它旁邊的是日式丸鑿;最左邊的是用報廢鑿子製作的衝子,很有創意。

日式勒刀子兩隻,刃口也做了保護。一隻弧度大一些,一隻弧度小一些。

由上至下分別為:鋁片和木材自製的活尺、一長一短兩隻手捻鑽、裝在一個套上的兩隻錐子、一隻短粗的錐子。

上面這一大一小兩隻在許多木匠工具套中都有發現,但我始終沒搞清是做什麼用的,希望有知道的朋友留言指點。下面那只是傳說中的班妻,屬於最傳統樣式。

放在小竹管裡的一紮曲線鋸條。但沒找到曲線鋸弓,以後找機會配齊。

這兩隻東西研究了好久,有兩個可能:其一可能是西式鋸的夾背和把手。鋸片應該是爛掉了。其二可能是用來夾鋸銼的,伐鋸時更順手。

三隻木摺尺、兩小錘和一隻細鋸。右邊的小錘應該是用來開鋸齒 ,但一直不知道怎麼用。細鋸日本名叫廻し挽鋸,常用來掏孔。

一隻金屬鋸弓,經過了細心的改造,前後夾頭和把手都換過了,使用極為舒適。

一堆老銼刀,包裝袋上電話五位數居多。左上為鐘錶條,這是傳統木工中製作鋸條的好材料。右上為傳統料掰子,用來為鋸掰齒用。

各種備用的刨刃和刀具。品牌包括了金兔、工農、光明、金馬、金雞、鑽石等等。

這種工具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它叫《下端定規》,是用來校驗材料平衡度的工具。它可以一分為二。將兩片規板放置於木料的兩端 ,從一端向另一端瞄去,可以根據兩塊板的平行度,來判斷木料的翹曲程度。它常用來校正刨底。

在這件工具的內部,有老木匠留下來的圖紙。

曲轅犁的三面圖。

這是底面圖紙,還有相關數據。這些痕跡要比工具本身更加珍貴。

上面三隻木條,猜測應該是伐鋸的夾子。將鋸條放置於中間槽內,用銼來打磨鋸齒。中間是一包鋸條,保存較好。下面是馬鬃製作的刷子。

一堆雜物,有銼製作的刨刃。

其它雜物。有鋁鉚釘,各種墊片,還有一些認不出來是什麼。包括一些裝在塑膠袋裡的紫色的顆粒、細金屬砂等,無法判斷用途。

一袋鰾膠。雖然稱之為鰾,但實際上卻是用動物的皮革製作的。舊時代,學徒們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生爐子熬鰾,因為鰾桶裡有水,所以冬季裡,木工房內總是霧氣繚繞。

這兩件東西是這套工具中最大的驚喜。這是一種雙頭的劃線刀,日本名叫二丁白引。這是製作門窗之類建具的專用工具,可以預設寬度,同時劃出兩道標記。前段時間在體驗組子製作的時候還想買一隻,但近五百元的價格令我打消了念頭。沒想到從箱子裡一下翻出兩隻,令人興奮不已。

相關焦點

  • 木匠 - 木匠-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重點綜合...
    如果誰請他們做活,他們就會用錛挑著一個工具籃子,或者是肩膀上扛著一條大剁凳,一隻胳膊一個工具籃子,裡面裝著斧頭、手鑽、刨子、墨斗、捲尺、拐尺、鑿子,另外還要帶上不同型號的鋸等五花八門、閃閃發亮的工具。   木匠做活離不開木材,木材是木匠開發、設計、製作木貨的原料。
  • 農村老人說,木匠的工具,有兩樣不能隨意碰,你知道是哪兩樣嗎?
    有的人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在修建房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得罪木匠和泥瓦匠,不然在修建房屋的時候隨便動點東西就夠人受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據說當時木匠的祖師爺魯班就深諳某種學術,很多木匠都是得到了先輩真傳,具有常人所沒有的能力。由於木匠和泥瓦匠接觸的機會更多,有的泥瓦匠也學了一些。真的是這樣嗎?木匠的底線還是有的。
  • 民間故事:木匠和泥水匠幹活「留活茬」
    過去,泥水匠和木匠幹活都有一個規矩:就是活不能全乾完,得留下點活茬兒。規矩是從魯班祖師那裡傳下來的。魯班到了家裡,把所有的徒弟召來說:「今天的事你們都見了,以後咱們立個規矩:不論誰幹活,都要留個活茬,給別的匠人留碗飯吃。」從此以後,留活茬的規矩就在木匠和泥水匠中傳下來,比方:木工做活得把漆匠的活留出來,泥水匠不管安門窗的事。這風俗一直傳到現在。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90左右中老年人,三觀一致請點頭像關注我,看更多連載+原創滋味兒好文。木匠這個行業,祖師爺是魯班。生活在公元前500年,木匠的鋸子墨斗這些工具傳說都是他發明的,甚至還發明了一個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下來的木鳥。
  • 祖上留下來一套木匠工具,200元賣掉吃虧了嗎?
    在農村老家發現了一套木匠的工具,這肯定是有年月的,因為時間太長,現在用的人也很少了,有的木匠工具已經被淘汰,沒有了實用價值,於是有人出200元將農村老家這套木匠工具買走了,到底是吃虧還是佔便宜?200元放在過去也許很有價值,但是現在的200元,真的是值不了多少錢,如果這套木匠工具是我家裡的,或者說是我祖先留下來的一套木工家具,200元我肯定是不會賣的,因為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回憶,就是對先祖的一種思念,時刻告訴著我,我的祖先是靠木匠養家餬口的,相信這套木匠工具也陪伴自己留下了一個難以忘懷的童年。
  • 「老年版李子柒」:什麼網紅不網紅的,我就是個木匠
    阿木爺爺說,用行裡的老話,木匠是鑽木頭的蟲子。幹活講究精細,必須耐著性子,一絲一毫都差不得。那是木匠們最好的光景。▲阿木爺爺的工具,很多都是自製的,用著順手。新京報記者王雙興攝但幾年後就發生了轉折。在開始拍攝父親的木匠活之前,阿成也處於自己的瓶頸期,用妻弟的話說,「快要做不下去了。」剛入行時,拍攝三農題材短視頻的人鳳毛麟角,「你拍什麼都有人看」。但慢慢的,越來越多人加入,藍海逐漸變成了紅海。
  • 古代木匠寫了本書,建築學家梁思成卻看不懂,難怪古代手藝會失傳
    我們不僅會想,在手工藝極為發達的古代,那麼木匠的水平會不會更高呢。那時的木匠是通過什麼工具造出這些精緻的器物呢?提到木工,就不能不說木工的祖師爺魯班。魯班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魯班的發明,涉及建築、木工、工藝、機械、軍事科學等行業,涉獵極廣。木匠的功夫在於木頭的利用,春秋魯國有個手藝木匠叫梓慶,他能製作各種各樣的器具。
  • 木匠的工具傳達著意願
    木匠的工具是審美的物化,它像一條通道,連結物和人之間的關係,=國五行之中,木屬陽,寓意生發。良禽擇木而棲。因而,木製品是一種具有靈性與氣韻的存在,是一種生命形態的終結,又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延續。在亞洲很多地區都很重視木工教育。
  • 傳統老木匠的8大禁忌,第一條恐怕你就不知道!
    所以木匠到主家去幹活,無論包工、僱工、戶主都要設宴款待,並要以紅包相贈。在河南鄭 州一帶,當工作完畢之後,戶主還要準備一包饅頭加肉讓木匠帶走,俗稱「捎個包」。
  • 英男子崇尚自然當「裸體木匠」 幹活時只穿靴子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1日報導,在英國肯特郡,42歲的退伍軍人羅伯特•詹納(Robert Jenner)當起了「裸體木匠」,在家幹活時只穿一雙靴子。羅伯特稱他很享受微風拂過身體以及大自然帶給他的自由和解放的感覺,因此他幹活時一般不穿衣服。但是一些鄰居向警察反映這有傷社會風氣,羅伯特因此被下達了反社會行為令。
  • 老木匠五十年前的工具,太奇特了,你能猜出是幹啥的?
    已退休多年的七十歲的張大爺年輕時是位能工巧匠,常年在外不是掌斧上梁,便是打制花床,所用的工具真是奇特。現在的年輕木匠估計也見得少了,這不張大爺向後輩講述這些工具的具體作用。別看這些工具現在灰不溜舊的,在那年月曾和主人一起走南闖北,去過邊遠的農村旮旯,去過激情豪邁的部隊,去過繁華的都市,將各種木材打造成結實、實用、美觀的家具或工具,既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生活,也為祖國建設添了磚加了瓦。
  • 3年前,青島理工大學畢業,做了一名木匠的山東女孩,如今怎樣
    木匠是一個傳統古老的職業,然而年輕人不願意去做木匠,老木匠隨著年齡增長也正慢慢被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淘汰,變得越來越少。真的是沒有人願意去做木匠嗎?當然不是,對木匠有情懷的年輕人還是有的。3年前,一個山東女孩王鶴潼,在青島理工大學畢業之後,就做了一名木匠。掃一眼木料,拿尺子測量,用刨子打磨……這些經典的動作,她都十分嫻熟,能一氣呵成。
  • 北歐木匠的危機感:以前宜家模仿我們,現在我們開始模仿宜家
    雖然都從事著同一個行業,但是工匠們會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幹活兒,這一點確實是工匠們的強項。我們有的人幹活兒快,有的人幹活兒慢;有的人手藝好,有的人手藝差;有的人總是陰沉著臉,有的人整天樂呵呵的;有的人收費低廉,有的人要價高昂;有的人誠實,有的人奸詐。以上這些描述都與這個行業、手藝和工作相關。
  • 橫西村有個韓木匠
    好在,「找韓木匠」,在橫西村裡不是件難事:小賣部賣東西的大姐,路邊嘮嗑的老大爺,生活區剝蒜擇豆角的大嬸大娘,在這些村民的一路指點下,很容易找到了這位村裡的「名人」。 韓保元從13歲起,就在橫西村當木匠。他家世代手藝人,韓保元的爹和二爺都是鐵鉚工,雖然不精木藝,但老輩兒做木活的「傢伙」都保留著。韓保元小學畢業後,兩個班61名學生,只有6人考上了初中。
  • 30年前泛濫成災,兒時當零食,如今60元一斤,經常買不到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30年前泛濫成災,兒時當零食,如今60元一斤,經常買不到。 時代在變化,農村的環境也隨社會發展也日新月異,到處都是小洋房,道路都鋪上了水泥路,一到夏天的時候熱得跟城裡一樣已經沒有地方可以避暑了。於是很多老人總懷念以前的老瓦房,那種具有冬暖夏涼的,屋頂用瓦片一片片壘起來的。可能是老人對它有感情,也可能真的如老人所說的那樣神奇吧。
  • 頭牌 001:夢裡的木匠熊瓊
    頭牌001:夢裡的木匠熊瓊2016年2月25日題記:在有些人的眼裡
  • 書房·說 汪涵:如果我有兩條命,我一定拿一條做一個快樂的木匠
    想實現當木匠的願望,我必須要耐心點。等陽光漏進窗子只有三寸的時候,他終於醒了,對我說:「崽伢子,你進來咯。」他算是我的師傅吧,我得靠他才能過一點點的木匠癮。我們終於要開始幹活了,這時候天氣還燥熱得很,於爹的頭頂上有一個鐵吊扇,連漆都沒有。他就打開電扇,這電扇其實很老,一直轉了二十年,這是作坊裡唯一的電器了。
  • 90後杭州女孩,不顧父母反對,大學畢業當木匠,手藝不輸老師傅
    眾所周知木工的祖師爺是魯班,因為木工使用很多的手工工具都是他發明的,如魯班尺、墨斗、刨子、鑽子等等。但是現在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當木匠了,而且一些傳統的木工技藝在現代化的機器下也慢慢地失傳。也正是這份熱愛,大學畢業的諸靜韻決定做一名傳承傳統木工手工技藝的木匠。但是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父母時,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父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沒少犯嘀咕,說:「好好的一個大閨女,為什麼去當木匠了?」
  • 格木重磅|「九指木匠」純手工製作1:1木質大奔!30分鐘點讚500萬
    面對採訪鏡頭,創作者孫力學很是侷促,他說:「沒啥可說的,我就是個農村木匠,只不過在農村人裡,咱有些『不切實際』的夢想。」時光倒回8年前,57歲那年,老孫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感悟:「這輩子人走了,總得留點什麼在這世上,我15歲開始學木工,這輩子就好這個,咱得讓後輩知道,我們傳統的手藝是啥樣的。」從這一刻起,孫力學著了魔似的研發各類極富創意的木質作品。
  • 致那些逐漸消失的農村匠人-木匠老煙
    老煙重新點了三根香,嘴裡念念有詞,但誰也聽不清他念的究竟是什麼。念完後,把香插好,然後從他的工具籃子裡拿出斧子,猛的一下朝馬架上砍過去。馬架就是木匠們幹活用的架子,兩頭是個三腳架,中間放一條橫板,砍刨鑿銑的活就全在這上面幹了。斧子嵌入橫板裡至少有一寸深,斧把朝上高高翹起,那樣子就像是一隻前腳伏地,尾巴翹起,作勢欲撲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