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證券時報
6月12日,證監會、深交所正式發布創業板註冊制相關規則,並自即日起開始實施,這意味著A股註冊制進入存量改革時代。這將對投資者產生哪些影響?
疾馳的註冊制改革,正撼動既有的市場估值體系。
6月12日,創業板改革首輪規章制度完成公開徵求意見並正式下發,標誌著已經相關註冊制改革正式進入實質階段。
六大要點
1、下周一開始受理創業板註冊企業
證監會發布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6月15日起,深交所將開始受理創業板在審企業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併購重組申請。下一步,證監會將組織深交所、中國結算等單位紮實推進審核註冊、市場組織、技術準備等工作,落實好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工作。
2、創業板註冊制應該是最快需要2個月才能推出
證監會修改完善後的《創業板再融資辦法》明確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和註冊程序,深交所審核期限為二個月,證監會註冊期限為十五個工作日;同時針對「小額快速」融資設置簡易程序。
3、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企業不能在創業板上市,這點跟科創板類似
《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一是明確支持和鼓勵符合創業板定位的創新創業企業在創業板上市,並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二是設置行業負面清單,原則上不支持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企業在創業板上市。三是明確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的行業負面清單中傳統企業,仍可在創業板上市。四是按照「新老劃斷」原則,明確在審企業不適用行業負面清單的規定。
4、優化退市標準,由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一元改成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市值低於3億元,利好大盤股,利空小盤創業板。
深交所就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配套業務規則正式發布答記者問:進一步優化退市指標,將市值退市指標調整為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市值低於3億元;完善財務類退市標準,公司因觸及財務類指標被實施*ST後,下一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也將被終止上市。
5、創業板增設*ST制度和ST制度,等於延長了退市時間,因為以前創業板連續3年虧損直接退市,現在增設了ST制度,至少需要連續虧損4年才能退市,因為連續2年虧損變ST,第三年變成*ST,再虧損一年才是退市。
創業板增設退市風險警示制度(即*ST制度)和其他風險警示制度(即ST制度),向投資者充分提示公司存在因財務和其他狀況異常、重大違法等情形而退市的風險,或存在生產經營停頓、違規擔保、資金佔用等嚴重異常情形。按照註冊制要求,既要報喜也要報憂,將喜憂講清楚、說明白,為投資者決策提供充分信息。
6、同步放寬相關基金漲跌幅至20%。
為進一步提高基金產品定價效率,將跟蹤指數成份股僅為創業板股票或其他實行20%漲跌幅限制股票的指數型ETF、LOF或分級基金B類份額,以及80%以上非現金資產投資創業板股票或其他實行20%漲跌幅限制股票的LOF漲跌幅調整為20%,具體名單由深交所公布。
總評:創業板註冊制利好券商、創投等企業,下周券商將帶動大盤嗨起來!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將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和效率,有助於完善直接融資體系和提升股權融資規模,降低宏觀槓桿率水平。
與此同時,新一輪改革對國內資本市場估值體系的衝擊也不容忽視。
截至6月11日收盤,從平均市盈率水平來看,滬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為12.97倍、17.22倍、29.37倍和48.39倍,科創板則高達79.57倍。這種估值水平的梯度差異,恰恰就是從傳統到創新等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整體估值及估值溢價水平不同的集中體現。
北京心流慧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慧表示,創業板註冊制試點給市場帶來改革紅利的同時,也將引發企業估值的分化。
一直以來,A股市場仍然屬於資金驅動型市場,題材概念性炒作所主導的二級市場估值泡沫化嚴重,創業板尤其因相對較高的估值受到市場的詬病。
在張興慧看來,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後,一定程度降低的上市門檻和顯著提升的IPO速度,將為整個市場帶來更多的上市公司資源,進而引發市場流動性的分散,引導多數創業板企業估值合理回歸。
「上市殼公司估值縮水已是註冊制改革下的必然」。
張興慧稱,目前,深交所已對創業板退市指標進行了豐富,交易類指標方面,新增了「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5億元」指標。「可以預見的是,市場表現較差的企業或為要保留殼公司估值而拒絕退市的上市公司,面臨的可能不僅僅是估值水平的下跌,還會有直接退市的風險。」
多數企業估值的下降,也意味著市場資源將進一步向優質企業集中。
張興慧表示,註冊制試點過程中,或催生一批優質新興企業並增強白馬龍頭效應。在更市場化的註冊制下,這批企業價值或更加凸顯,估值水平也更高。
「目前創業板指估值還是在50%左右的歷史均值區間內,相比之下科創板的整體估值超過了75倍,優質企業還有一定的估值提升空間。」
「這是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源有效配置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成功的體現。」張興慧稱。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創業板這一更大體量的板塊試點註冊制,會為整個A股的估值體系帶來深遠影響。
截至6月11日,科創板已上市109家公司,總市值超過1.7萬億。與之相比,創業板總市值接近7.5萬億,上市公司數量也是科創板的8倍。市場體量的大小也決定了註冊制在創業板的實施,將為國內資本市場帶來更大震動。
張興慧認為,創業板註冊制的試點,意味著券商保薦機構將進一步拋開「23倍市盈率紅線」的估值方式,重拾市場化估值方法。從科創板經驗來看,新股破發也將成為未來國內資本市場的常見現象,投資者更需要借鑑第三方客觀、科學的估值結果,錨定投資價格,避免「觸雷」。
「這些在科創板項目上已有所體現,但目前科創板估值市場化水平仍不高。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後,市場化的估值體系會更深入人心,甚至進而影響投資者對主板上市公司估值的看法。」張興慧稱。
不過在他看來,市場估值體系的改變還需要一段時間,「這主要和上市節奏有關」。
以科創板為例,正式開啟交易後10個月總融資規模1184億元,僅佔同時期全A融資規模的8.6%。
「作為存量市場改革,創業板的上市節奏應該會快於科創板,但仍然在市場可承受的範圍之內。有限的新進上市公司數量,也決定了對市場化估值的認知不會那麼快的傳導出去。」張興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