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玻璃工藝發展至今已經七百多年,作為起源於中世紀末期興盛於文藝復興的玻璃藝術工藝,藝術價值之大,生命力之長久,適應時代變化能力之強是極少見的。
鑲嵌玻璃的起源十分遙遠,七個世紀的工藝積累意味著想要了解藝術玻璃鑲嵌工藝,就要擁有大量的鑲嵌玻璃知識,且是方方面面的知識。需要了解各種時期的代表作,深入研究、細緻琢磨,才能完成鑲嵌玻璃知識水平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因為每一個時期的每一個設計師與匠人,都會用不同的技藝完成自己的作品。換言之,每一位藝術玻璃的工匠所做出來的產品,都是擁有獨特魅力的鑲嵌玻璃品。
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特質,鑲嵌玻璃在文藝復興時期備受青睞,被廣泛的應用在哥特風的建築上,並以教堂為主,快速傳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始建於中世紀末期,完工於文藝復興時期,歷時180年才建成並舉辦過拿破崙大帝加冕禮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聖母院建造的時間是12世紀到14世紀之間,這一時間是歐洲政治混亂、經濟極度衰落的時期,但是藝術卻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極大的繁榮。哥德式建築開始興盛,並將設計理念廣泛的傳播到歐洲大地,從而影響到了法蘭西的建築風格。也正是這個時期,鑲嵌玻璃大量應用於教堂的建設上。
哥德式建築基本上是沒有牆壁的,幾乎是由鑲嵌玻璃進行代替,它布滿整個建築立面,十分便於採光。同時大面積的玻璃也為藝術家和工匠們洞開了一片理想的創作空間。
這一點在巴黎聖母院的建築上表現的很明顯,無論是聖母院的正門還是側門的上方都有直徑巨大的利用鑲嵌玻璃技術製作的玫瑰玻璃窗。這些直徑超過10米的圓形窗口經過高度繁複的設計打造成多瓣的玫瑰花形象,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在陽光的照耀下,把教堂內部渲染的五彩繽紛、眩神奪目,十分美麗。
大玫瑰窗中心畫面是懷抱聖嬰耶穌的聖母瑪利亞,第一圈的外圍簇擁著16位先知,第二圈是32個國王和耶穌基督的祖先,再外圍則是32名主教和大祭司。
而之所以畫面內容多為聖經故事,是因為在那個文學還沒有被廣泛傳播、文盲沒有掃除的時期,這種傳播方式向有信仰的人們直觀展示了他們聽說的故事。儘管玻璃顏色濃濁,鑲嵌的手法粗糙,透光性差,但教會更注重於表達某種思想,而並不在華麗實際的形象上,似乎這種迷離的圖像更能使人的靈魂接近上帝讓他們從視覺的感官中體會教會傳誦的聖經故事,感受靈魂的救贖,渴望通往天國,無以自拔。
在工藝上,工匠們先在窗框中用鉛條勾勒線條形成網面,再按照鉛條分隔出的輪廓嵌入小塊彩繪玻璃,並將玻璃進行拼湊、組合,利用色彩的不同進行藝術的創造,從而組成大幅畫面。這也就是早期鑲嵌玻璃工藝的做法。而之所以使用鉛條這種金屬,是因為這種材質質地柔軟便於操作,容易做成自己想要的形狀,適用於藝術創造。
或者說,巴黎聖母院的鑲嵌玻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用技術實現對藝術的創造,用藝術傳播更多的意義。這便是鑲嵌玻璃藝術在使用性能上的重要價值之一,並且這種價值觀念直至今日也依然適用於鑲嵌玻璃產品的生產製作之中,將人們對於未來與家庭的美好願景融入產品,裝飾於家庭。
而我們也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鑲嵌玻璃技術的支持,巴黎聖母院必然會黯淡無光,傳統教堂牆面的畫作無論如何也無法取代鑲嵌玻璃所帶來的美感與效果。沒有鑲嵌玻璃的技藝,哥德式建築不會燦爛,沒有哥德式建築的文藝復興,也註定沒那麼輝煌。由此可見,每一面鑲嵌玻璃都是歐洲文明走出黑暗中世紀時期的藝術載體與歷史證明,是承載著建築所表現出的對於光明的渴望、與人們對於思想自由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