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成國產的日本飲品巨頭:與蒙牛、伊利齊名,每年狂賺65億

2020-12-16 千經不盡理復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華為、OPPO、VIVO和聯想等電子產品。

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外國品牌進入中國,而且還實現了本土化,讓一些中國人把它們誤當成是國產品牌。養樂多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實實在在的日本品牌,每年在中國狂賺65億,算得上是「藏」在中國的日企巨頭。

一、養樂多的日本發展史

養樂多是日本一家歷史比較久遠的企業,外文名為「Yakult」,又譯為「益力多」,意即酸奶。20世紀初,日本的衛生條件比較差,很多人因此常感染上腸道疾病,代田稔博士發現這一社會現象後,就入讀京都大學,潛心鑽研對腸道有益的乳酸菌,希望改變民眾的健康狀況。

1930年,日本醫學博士代田稔發現了一種活性乳酸桿菌,並且在多次實驗後,成功分離和強化培養出了乳酸桿菌,並命名為「乾酪乳桿菌代田株」。

1935年,養樂多開始對外銷售,然而此時,很多日本民眾對養樂多所含的乳酸菌並不熟悉,也難以相信代田稔博士報告中所說的一系列健康因子,所以養樂多公司開始不惜代價向民眾解釋乳酸菌的優點。

1940年,「代田保護菌普及會」在各地成立,這也使得「乾酪乳桿菌代田株」名聲大噪,人們逐漸接受活性乳酸菌飲料。1955年,株式會社養樂多本社在日本成立,同時養樂多京都研究所成立,研究所的成立對於養樂多未來的發展有諸多好處,更利於養樂多自身的創新和進步。

1963年,養樂多開始實行超越傳統的「家庭配送」服務模式,由身著統一服飾的養樂多媽媽配送,這樣家庭主婦的配送既使養樂多的健康安全更具有說服力,又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養樂多公司在日本經過了30年的發展和積澱,日本國民已經從最初的不信任發展為將養樂多視為健康的代名詞。此後,養樂多公司開始走出日本,走向世界。

二、進軍中國內地市場

養樂多在日本大賣特賣後,就開始切換國際路線。養樂多公司遂將養樂多銷往國外,巴西、泰國、韓國、菲律賓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是首批海外市場,其後荷蘭、英國、德國和比利時等主要歐洲國家也有養樂多店鋪的身影,而且十分暢銷,並在這一類市場上佔據了一定的份額。

然而,養樂多直到2002年才真正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此之前,1964年,養樂多在中國臺灣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1969年,養樂多在開放度較高的中國香港正式掛牌營業。

2002年,廣州養樂多店正式營業;2003年廣州養樂多上海分公司也開始掛牌營業;2006年,養樂多出現在了北京;近幾年,天津、無錫和佛山養樂多開始投產,並舉辦了「養樂多80周年紀念」活動。

初期,養樂多在中國的日銷售量只有6萬瓶,到了2018年,竟達到了750萬瓶,而且連續4年在該類排名第一。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養樂多所倡導的預防性醫學觀念受到廣大中國人民的認可;

另一方面,21世紀初,中國的乳酸菌研究領域剛剛起步,在生產方面標準不一,因此很多國人對國產品牌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最典型的就是當時有很多人踏出國門搶購紐西蘭奶粉。

三、中國發展現狀

養樂多成立至今已經80多年了,對於乳飲品行業來說,80年已經足夠久遠了,畢竟每一代人的觀念都在不斷變化,而養樂多能在多年間一直能獲得國內外消費者的追捧是多麼的成功。

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會有新的飲品上市,養樂多都能屹立不倒,它能在國產品牌娃哈哈、蒙牛、伊利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目前,養樂多在中國的發展勢頭依然十分強勁。從銷售量來看,養樂多在中國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市場前景好,加上中國乳酸菌飲料市場的競爭敵手在當時較少,養樂多在中國的發展更是如魚得水。

從盜版程度來看,養樂多在熱賣後,就有很多心術不正者開始借著養樂多的「東風」賺錢,最典型的就是盜版飲料。

市場上很快出現了養胃多、胃樂多、美樂多和優樂多等異名飲料,關鍵這些飲料的包裝竟然與養樂多的包裝別無二致,都是小紅瓶,所以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養樂多時常常只關注小紅瓶,而忽視了飲料的名字。

從這兩個方面都可以看出養樂多近年在中國的發展是十分有利可圖的,每年狂賺65億也並非玩笑話,畢竟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了,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今,養樂多在中國的銷售公司越來越多,從2002年的廣州益力多乳品銷售公司(在廣東省內銷售的產品成為「益力多」),到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再到北京、天津和蘇州的銷售公司,東北三省等其他地區的銷售公司也正在建設中。

由此可見,中國的主要大中城市都設有養樂多的銷售網點,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使養樂多在今後仍然能狂賺不已。

四、總結

養樂多作為日本的老字號品牌,不僅在日本受到喜愛,還能在異域的中國獲得認可,並被很多中國人誤當作是國產品牌,這是很多企業都難做到的事情,而養樂多實現了,這是值得我們國家很多企業學習的。

養樂多能走進中國,是因為它擁有核心技術,即活性乳酸菌保護人們的腸道;它會被中國人誤以為是國產品牌,是因為它足夠低調,專心做好乳飲品的工作;它在花裡胡哨的世界敢於一直堅持小紅瓶設計,是因為它堅持品牌路線,希望消費者能在心底認定同小紅瓶。

這些都是養樂多能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緣由。然而,在當下這個中國本土乳飲品逐漸發展的時代裡,養樂多是否能夠長久不衰是值得我們所有人期待的。

相關焦點

  • 日本飲料巨頭,每年默默從中國賺走65億,網友:難道不是國產的嗎
    近幾年,市面上興起了一種益生菌乳品飲料,這種富含腸道有益菌落的飲品,在大魚大肉後來上一瓶,對解油膩和促進消化有如神助。隨著益生菌飲料的流行,很快各大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益生菌產品。
  •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在中國賺走65億,卻還被誤認為國產品牌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在中國賺走65億,卻還被誤認為國產品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對食品飲料的需求也相應有了變化,相比於以前,現在我們追求健康綠色的食品,飲料則會根據不同的場景提出不一樣的需求,比如熬夜玩遊戲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功能性飲料。
  • 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從國內賺走65億,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和市場巨大,許多外國品牌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並深深紮根,以至於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它們是國產品牌。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從國內賺走65億,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國產品牌。該品牌就是養樂多,很多人都應該喝過。養樂多作為一種乳酸菌飲料,最早於2002年進入中國。據有關數據,到2018年,養樂多在中國的日銷量將達到750萬瓶。
  •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被誤認為國產品牌,每年賺走中國人65億
    可口可樂、康師傅、百事這些歷久彌新的品牌一直都在市場中保持著強勁的表現,不過我我國市場,近幾年有一款飲料十分火爆,它就是元氣森林氣泡水,在便利店隨處可見,看起來比較"日系"的產品,實打實的是國產。
  • 日本最暢銷的飲料:每年在中國撈金65億,卻被誤認為是中國產品
    隨後,乳酸菌飲品便馬上風靡中國,上到80歲老人,下到3歲兒童,沒有不喜歡這款飲料的,而乳酸菌賣得最好的就要數養樂多了。大家第一次聽到這樣品牌,認為是國產品牌,加上功效對人們身體好,於是不少民眾都十分青睞養樂多,甚至成為家庭常備飲品。不過你們知道嗎?養樂多並不是我國的自主品牌。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就拿剛結束的天貓雙十一來說,天貓每年自己都會記錄一個數據:第1億個包裹是在雙十一後的第幾天送到購買者手裡。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9天,到了2019年,第1億個包裹送達消費者手裡只花了2.4天,今年只會更快。
  • 日本飲料巨頭:年賺中國65億,用漢字偽裝,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中所周知酸奶屬於飲料中的一種,經常進入大眾視野的酸奶品牌有安慕希、伊利酸奶、希臘酸奶、君樂寶等品牌。近幾年酸奶的銷售市場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成為食品飲料中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這些酸奶廠家主打的口號是:無脂、代餐、常溫、低溫、口味多元、富含果肉等,都是這些廠家的買點,而消費者也不負眾望,2017年,我國酸奶市場規模達 1220 億元,首次超越牛奶的銷售額。
  • 這個被認為是國產產品的日本品牌,每年在中國市場撈金65億!
    尤其是14億多的人口,更是隱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飲料市場中,我國在2019年的飲料零售額就達到了2099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幅度為10.4%。而即使是在2020年的疫情影響下,我國的飲料市場依舊在世界範圍內保持領先位置,8月單月零售額為199億元,同比增幅為12.9%。所以,很多外國企業也相當重視我國的飲料市場。
  • 日本飲料巨頭,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默默撈金65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空前的機會,但也衝擊了生產力較弱的國家,當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打擊國產商品時,國家又不得不出臺對應政策。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品牌來自於日本,每年在中國低調撈金幾十億,還一直被大家誤以為是國產品牌,它就是「養樂多」。
  • 百億巨頭「伊利、蒙牛」背後的掠金者—利樂!
    而在乳製品高速發展的背後,也誕生了如「伊利、蒙牛」這樣的乳業巨頭。2019年伊利以112億,蒙牛以103億美元的年收益分別拿下全球第八,第十的桂冠,拋開中國乳製品品質問題,中國乳業堪稱是迎來了黃金二十年的發展期,但在中國乳業繁華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掠金者,它就是壟斷中國甚至全球市場,佔據90%以上無菌包裝市場——全球最大無菌包裝設備製造商「利樂」包裝。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截至11月16日收盤,伊利市值達2331億元,蒙牛市值1627.95億港幣,折合人民幣1386億元,比伊利少了近1000億元。 2019年,伊利與蒙牛在常溫液態奶市場的佔有率分別是37.8%和27.2%,二者之間差距比較明顯。 產品端的數據更說明問題。 伊利目前手握三大「百億級單品」,分別是伊利純牛奶、安慕希和金典,還有11個銷售額過10億的「爆款」單品。
  • 國產奶粉霸屏靠什麼 飛鶴、君樂寶、伊利、蒙牛誰是王者 誰在拖隊
    反觀國產奶粉,飛鶴、君樂寶、三元、聖元、伊利、蒙牛等則佔盡優勢。尤其是前四者,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溼法工藝一次成粉,新鮮程度最高,即避免了二次汙染,又將原奶中的營養最大範圍保留下來。不過,這種溼法工藝,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從生產到加工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撐。
  • 拿走一盒奶75%利潤,靠蒙牛伊利賺120億!在中國市場壟斷長達41年
    在乳製品行業中,蒙牛和伊利作為兩大巨頭,一直針鋒相對,力求從對方手中奪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取得更亮眼的業績數據。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管蒙牛和伊利競爭再激烈,拿走最多利潤的卻是別人,而這個比例甚至高達75%。
  • 日本飲料巨頭,被誤解為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默默賺65億
    1985年,T·levi提出了「經濟全球化」的理念現在只過了35年「經濟全球化」已經實現China」隨處可見經濟全球化雖然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打擊了生產力薄弱的國家,廉價的進口貨打擊了國產貨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日本飲料巨頭,在中國每年撈金65億,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各位都知道,我國是一個美食大國,多年來我國擁有的美食數不勝數,不光擁有眾多吃食,在我國的美食當中,還有非常多的飲品,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這些吃貨們一定也是離不開各式各樣的飲品的。例如許多宅男們最喜歡的肥宅快樂水,除了肥宅快樂水之外,還有非常多的人比較喜歡和各式各樣的奶茶或者其他的飲品。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財報還顯示,報告期伊利乳業淨現金流達到84.55億,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預收款項則為125.31億,同比增長86.84%。
  • 這個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從中國賺走65億元,卻被誤認為是國產
    但有一款飲品卻是飲料界的一朵「奇葩」,幾十年不升級不換包裝,如果換做是別的產品,可能早就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困境,但它卻偏偏創造了一個奇蹟:就靠一個產品,暢銷82年,年銷售額達到了270億。它就是「小魔瓶」——養樂多,在許多便利店以及網紅飲料裡,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蒙牛乳業(2319.HK)在6月陸續發行了8億美元的企業債以及1億美元的可轉債。本次8億美元債券的發行更創下了蒙牛美元債券發行歷史上規模最大、綜合成本最低、超額認購倍數最多的記錄,成為了近期亞洲債券市場上的最佳交易之一。
  • 一直誤以為國產品牌的飲料,名字用漢字偽裝,每年從中國賺走65億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物質貧瘠的年代,恩格爾係數相當的大,解決溫飽問題已經是人們最大的願望,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人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來著日本的飲料巨頭,他用漢字偽裝成中國的老品牌,每一年中在中國賺取的金額高達六十五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