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2020-12-13 騰訊網

大象起舞,精彩繼續。

文/華商韜略 廠工

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

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

【營收超千億,核心競爭力未變】

2019年報顯示,2019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13.41%,淨利潤70億元,同比增7.73%%;同時,實現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為69.34億元,同比增長7.67%。

財報還顯示,報告期伊利乳業淨現金流達到84.55億,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預收款項則為125.31億,同比增長86.84%。

產品方面,2019年伊利液體乳產品實現收入737.61億元,較上期增加80.82億元,同比增長12.31%;奶粉及奶製品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55億元,較上期增加20.10億元,同比增長24.99%;冷飲產品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31億元,較上期增加6.34億元,同比增長12.70%。

報告期,公司新品銷售收入佔比19.4%,較上年同期提高了4.6個百分點;同時,重點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2.3%。

持續的銷售增長,與伊利股份近年來緊跟消費升級趨勢,打造的多元化產品體系不無關係。伊利以牛奶為核心,按照牛奶、乳飲料、健康飲品的方式依次遞進擴張,逐步打造成為食品巨頭。目前已上市礦泉水、咖啡等多種新品,但營收佔比不高,後續隨著事業部體系搭建完成,預計非乳飲品成長空間不容小覷。

伊利股份同時發布的2020第一季報顯示,伊利股份今年1~3月份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6.53億元,淨利潤11.53億元。

數據顯示,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多家乳製品企業一季度的業績衝擊,由於疫情爆發時間正處於產銷旺季,行業上下遊各個環節均受到了一定影響。

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伊利快速反應,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在集團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下,積極採取「幫上遊、穩中遊、通下遊」等一系列舉措,攜手合作夥伴聯合行動,共同抗擊疫情。

另外,伊利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並未改變。疫情期間,伊利的液態奶、嬰配奶粉業務,均體現了較強的渠道穩定性:一是渠道實力強勁,表現為一方面渠道覆蓋的廣度與下沉的深度行業領先;另一方面渠道扁平化,對市場具備較強掌握力。

目前,伊利生產、銷售已快速恢復,隨著綜合網絡優勢的再度發揮,其社區電商業務也有新突破,份額優勢或將持續拉大。

【給蒙牛淨利潤擠擠水份】

對比一個月前蒙牛發的同期財報,高下立現。

2020年3月26日,蒙牛發布了2019 年財報。據顯示,其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790.299億元,但業績中的最大功臣之一是已被出售的君樂寶。

據金融界報導,2019年君樂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以君樂寶2018年130億元的營收計算,其2019年營收達到162.5億元。如果按照2019年11月20日完成君樂寶股權交割計算,君樂寶前10個月收入約為135億元。

也就是說,去掉這筆收入後,蒙牛2019年營收為655.30億元,落後伊利247億元。

資產剝離,蒙牛營收能否得以為繼?

2010年蒙牛斥資4.692億元收購君樂寶51%股權,成為後者最大股東。合作後,君樂寶一直作為獨立品牌長期存在和發展。

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君樂寶為蒙牛提供的業績佔蒙牛總營收的6.56%、7.59%、8.6%、9.6%和13.8%,這一比重持續擴大側面反映了君樂寶對蒙牛的重要性。

就目前來看,剝離君樂寶,將使得蒙牛的低溫酸奶業務板塊和奶粉業務板塊遭受重創,或將直接影響蒙牛2020營收。

2019年蒙牛稅前利潤為56.05億元,其中33.32億元為出售君樂寶所得稅前收益,佔比高達59.45%,去掉這部分收益,蒙牛實際淨利潤為22.73億元。

除出售君樂寶收益外,對蒙牛淨利潤傷害最大的因素是一路併購帶來的巨額商譽。在蒙牛的國際化戰略中,2019年是具有標誌性的意義,蒙牛的國際化路徑從資源合作為主向全產業鏈主導的轉變。

財報中蒙牛海外業務是一大亮點,不僅產品銷售到了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而且在澳洲的連續兩起收購,但這也導致2019年蒙牛計提了23.64億元的商譽減值。

2020這非比尋常的一年,一眼看上去淨利潤增速好看,實際上主營業務卻在萎靡不振,並且一路併購持續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情況下,蒙牛該如何度過呢?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相關焦點

  • 蒙牛與伊利的那些秘密
    可能你想不到,伊利比蒙牛的建設要早很多。那個時候蒙牛的老總牛根生先生還是伊利的副總裁,後來由於和當時的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了矛盾。於是牛根生便辭職,在1999年8月份創建了現在的蒙牛。當時的伊利是乳製品行業的老大,而蒙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 30億吃下妙可藍多,蒙牛能彌補與伊利的百億差距嗎?|深度
    趕巧,死對頭伊利也到了2020年營收破千億的關鍵時期,兩者逾百億元的營收差距,更成為扎在蒙牛心上的一根刺。此番收購妙可藍多,被視為伊利蒙牛雙雙布局奶酪業務下,蒙牛搶先一步的典型,它會為未來帶來多大想像力,蒙牛有可能就此反超伊利嗎?百億差距現如今蒙牛和伊利最大的差距在哪裡?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但事實上,蒙牛的市值並沒有形象中的那麼好,與國內另一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相比,同樣是千億級企業,市值卻始終比不過伊利,相差近800億元。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主要表現在營收、利潤及市場份額。
  • 2019全球乳業20強出爐:伊利重回第八,蒙牛(02319)保持第十
    要聞 2019全球乳業20強出爐:伊利重回第八,蒙牛(02319)保持第十 2019年8月9日 07:57:51 智通財經網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
  • 「冒泡」的伊利和蒙牛
    同時,這款產品秉承了蒙牛優益C品牌的概念,創造性地將活性益生菌引入了含氣飲品,和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含氣飲品實現了有效區隔。從產品外包裝來看,活菌泡泡瓶身圖案以白色為主,用一個醒目的「活」字強調「活菌」概念,原味和紅提朗姆酒味(不含酒精)分別搭配了藍和粉的配色,再加上活力滿滿的氣泡圖案,時尚清爽又活潑,在充分體現含氣飲品特徵的同時,也十分符合當下年輕消費者的喜好。
  • 伊利VS蒙牛
    從產品角度看,當前主流的液態乳產品當中伊利和蒙牛均存在較為直接的競爭關係。伴隨著中國乳業品類的不斷創新,乳製品從最初的較為單一的乳飲料、基礎白奶和低溫酸奶產品開始,陸續出現了高端乳飲料、高端白奶、常溫酸奶、兒童奶和乳酸菌飲料等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渠道結構較為類似。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二十年的「死對頭」,明爭暗鬥的伊利和蒙牛,市值相差七百億?
    同為乳業巨頭的蒙牛,最近因為羅志祥和肖戰這兩個代言人都有負面新聞,所以股價也下跌3%。一山不容二虎伊利和蒙牛的鬥爭已經有將近20年了,蒙牛和伊利的關係就像肯德基和麥當勞、雪碧和七喜這種,兩家一直暗戳戳的較勁,你來我往的鬥爭著。
  • 兩大品牌棋逢對手,伊利到底比蒙牛好在哪裡?
    2017年之前伊利的毛利率稍高於蒙牛,近兩年伊利和蒙牛的毛利率相差無幾,所以在貝殼投研(ID:Beiketouyan)看來,毛利率並不是引起ROE有差距的因素。②三費的變化。銷售費用伊利的銷售費用額略高於蒙牛。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 而在國外,澳洲又是蒙牛和伊利另外一個「戰場」,他們先後都在澳洲收購的多家奶企,畢竟優良的環境加上政府支持,吸引力是足夠的。
  • 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而在同一年裡,伊利乳業收益額達到了800多億元。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值得一提的是,雀巢在財報中稱,中國銀鷺花生牛奶和罐裝八寶粥業務的戰略審視仍在進行中,戰略審視預計將於2021年初完成。根據達能發布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銷售業績。上半年,達能實現銷售收入約122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013億元),同比下降1.1%,其中銷量保持平穩,同比增長0.1%。從業務構成來看,上半年不同產品品類和渠道的業績表現呈現顯著差異。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光明乳業2016年、2017年財報中根本沒有莫斯利安的「隻字片語」。而光明乳業提出的常溫酸奶「百億單品」的願景,也確實實現了。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2019年伊利安慕希突破200億大關,而蒙牛純甄也有了120億的體量。這一事件被行業戲稱為「莫斯利安式」反轉。羊奶如何成為反轉的主戰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可口可樂和蒙牛這兩家企業,加起來都155歲了,但最近他們一起成立了的合資公司,居然取名叫「可牛了」。 這三分天真,三分傲嬌,四分奶聲奶氣的名字,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經公司。 人們對蒙牛和可口可樂的聯姻也自然想到了「肥宅快樂奶」。 有些娛樂博主更是按捺不住,做出了直接將牛奶和可樂混在一起的趣味視頻。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蒙牛、伊利綁架國家標準,有根有據,還是有利有惠?「六宗罪」的原文稱,「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稱由於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業原料,所以無法提高奶源質量和制奶技術,就降低了檢驗標準。結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直至今日,財叔也沒找到公開宣稱因為三聚氰胺所以降低了檢驗標準的出處。
  • 伊利,a2,蒙牛,光明,健合,貝因美,貝拉米,雅士利,雀巢……本周看點
    (公司公告) 妙可藍多擬向廣訊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 日前,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20年8月23日與吉林省東秀實業有限公司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署《關於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之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之終止協議》。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過去,乳製品廠商是很少去參加中食展的,因為在國內,箱裝純牛奶市場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溫奶又沒法賣得太遠,所以參加這種全國性、國際性展會對小玩家沒意義。
  • 伊利剛發全新奶酪品牌,蒙牛便將「國產奶酪第一股」收入麾下
    當然,蒙牛對妙可藍多垂涎已久,並非因為業績轉好才開啟收購。雙方關於收購的溝通也已進行了至少半年多時間。2020年3月,妙可藍多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向控股股東柴琇實控的東秀實業、蒙牛集團發行不超過5870.71萬股,柴琇與蒙牛集團的計劃認購金額分別為5.75億元、3.15億元。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乳業的發展,中國人均牛奶消費近40公斤,雖然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對於20年前人均年消費不足一公斤的中國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飛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