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2020-12-22 騰訊網

相信大家對光明乳業並不陌生,現在很多人愛喝的莫斯利安就是出自光明乳業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光明乳業是我國國內很強的一個牛奶品牌,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

光明乳業擁有自己的牧場,然後也有自己的工廠。可是這些年來,光明乳業的名氣似乎沒有那麼大了。

根據數據資料顯示,在2019年的時候,光明乳業的收益額達到了210億元,但是相比較之前的收益額他已經下降了很多。而在同一年裡,伊利乳業收益額達到了800多億元。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光明乳業,那麼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創始人王佳芬女士。

當年我國的乳業品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甚至在我國出品的第一個雪糕還是英國人成立的公司生產的。後來這家公司逐漸轉型從事奶粉行業的生意。所以光明這個品牌開始誕生在我國的市場。

光明剛開始誕生的時候,在當地還是很有市場的,而且相比較行業內的競爭產品而言,光明的技術和資金流都比較有利。而王佳芬也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轉變了經營戰略,開始每家每戶去送牛奶。於是光明在市場上賺到了第一桶金。

隨著光明乳業和達能企業的合作,卻讓光明乳業到達了企業低潮,因為光明乳業的目光一直都放在鮮牛奶上,可是達能卻要求光明乳業去做常溫牛奶。可以說這一轉型是給光明乳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而達能卻在光明乳業的低谷時期放棄了光明。

後來光明乳業度過了低潮,並且還上市了。可以說光明乳業在那段時間的社會前景是很好的。

可是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光明卻逐漸被伊利和蒙牛超過。大家都知道伊利和蒙牛這兩家因為生產地的優勢,在乳業行業之中可以說是後發制人。

而市場在不斷的發生改變,光明的目光卻一直固守在原來的鮮牛奶這個領域。並且光明乳業一直沒有想過大膽創新,隨著伊利和蒙牛的不斷發展,光明逐漸走向了另一個低潮。後來為了扭轉這個局面,光明推出了莫斯利安。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蒙牛這時候也推出了純真產品。而伊利更是為大家帶來了很好喝的安慕希,這兩年在市場上安慕希和純真的銷量遠遠的。超過了莫斯利安。

現在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常溫牛奶,大多都是伊利和蒙牛的品牌,甚至根據我們前面說到的,光明的銷量和伊利,蒙牛有著很大的差距。

總體來說,作為曾經的乳業行業的巨頭,光明並沒有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去轉型。一個好的行業必須要不斷的推陳出新,而向光明這樣固守自封。一直想著吃老本的行業註定是要被社會所淘汰的。

相關焦點

  • 乳業大變局:蒙牛發力 伊利的「老大」還能當多久?
    作者:有局如今的伊利股份(600887.SH)不論是在市值還是在體量上都遠超其他乳企。但隨著乳業加速發展,處於頭把交椅的伊利股份面對的威脅也越來越多,最大的威脅自然來自乳業雙寡頭的蒙牛乳業(02319.HK)。
  •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業內人士認為,完達山屢次錯過上市機會,如今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人口、政策和品類紅利已基本結束,中國的乳業梯隊也已經形成,未來,在各大乳企的夾擊中,如何打造品牌力和核心大單品是完達山面臨的最大難題。業內人士認為,「奶粉新政」實施以來,通過收購擁有配方註冊的奶粉企業,是目前外資奶粉企業豐富其配方註冊奶粉品牌最便捷的渠道,這也是此次達能100%股份持有青島邁高的目的所在。完成收購後,達能有望完成線下實體經銷、國內電商銷售、跨境電商等全渠道布局,有助於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提升其在行業的競爭力。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乳業的發展,中國人均牛奶消費近40公斤,雖然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對於20年前人均年消費不足一公斤的中國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飛躍了。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如今,在我國乳製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後,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製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牛奶包裝不值一提,並且也沒有技術含量。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綁架」伊利蒙牛的包裝巨頭利樂,正在「被替代」,原因有3個
    殊不知,此時的中國乳業環境已經今非昔比,利樂賺錢顯然沒有過去那麼輕鬆了。多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利樂正在「被取代」。利樂的包裝主要用於常溫乳品,比如純牛奶,常溫酸奶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終端市場上對伊利蒙牛所有常溫產品進行採樣,這樣就能調研出中國乳業兩巨頭哪些常溫產品還在用利樂包裝。
  • 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
    來源:《財經》新媒體原標題: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國產乳品企業同樣不甘落後。1月5日,海通證券、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紛紛開啟提價模式,旗下白奶產品漲幅3%-5%。
  • 網易新能量:中國乳業薪酬排行榜|冷友斌|飛鶴|蒙牛|貝因美|雅士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薪超1000萬的6人中,排名前三的並非是中國絕對的乳製品龍頭企業伊利蒙牛,而是剛剛經歷業績造假質疑的飛鶴乳業,其董事長冷友斌,年薪5702.8萬元排名第一;飛鶴IPO負責人、CFO劉華年薪4318.2萬元排名第二,而剛剛經歷做空後因身體原因辭職的財務副總裁劉聖慧則以4196.3萬元獲得2019年中國乳業薪酬榜「探花」。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從營收方面看,雀巢位居第一位,營收超過3000億元;達能位列第二位,營收超過1000億;伊利位列第三位,營收超過473億;蒙牛、光明、飛鶴、澳優、現代牧業、新乳業、雅士利國際進入前十位。上半年20家乳企上市企業業績排行榜:
  • 2019全球乳業20強出爐:伊利重回第八,蒙牛(02319)保持第十
    荷蘭合作銀行(RABO BANK NEDERL-ANDS)近日公布了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該榜單連續第三年沒有新成員上榜,雀巢(243億美元)仍然高居榜首,中國乳品企業伊利(112億美元)和蒙牛(103億美元)穩居全球前十名的第一陣營。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蒙牛乳業(2319.HK)在6月陸續發行了8億美元的企業債以及1億美元的可轉債。本次8億美元債券的發行更創下了蒙牛美元債券發行歷史上規模最大、綜合成本最低、超額認購倍數最多的記錄,成為了近期亞洲債券市場上的最佳交易之一。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毫無預兆的,乳業火了。這火不是好火,是那種「焚身之火」,起源是一個自媒體寫作了一篇《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以下簡稱「六宗罪」)……一篇全部由舊聞拼湊、毫無新意的冷飯並沒有太多流量。演化到「六宗罪」裡,直接安到了蒙牛、伊利頭上。
  • 國產奶粉霸屏靠什麼 飛鶴、君樂寶、伊利、蒙牛誰是王者 誰在拖隊
    而進口乳業的充分競爭,可以保持市場活力,,更有利國產乳業做大做強。伊利、蒙牛的巨頭尷尬 淪為拖隊者?簡言之,與狼共舞,是國產乳業持續升騰的必備土壤。明清時期的「海禁」與「閉關鎖國」,讓中國落後百年。蒙牛乳業更糟糕,奶粉產品虧損18.76億,這也不是其第一次虧損。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連續虧損7年。更尷尬的是,近日,蒙牛總裁盧敏放拋出一個新目標:蒙牛奶粉要在三年內進入行業前三。面對巨額虧損、連續大虧,何來如此底氣呢?
  • 漲價「一把火」帶旺乳業股: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哪些公司火速跟進?
    來源:財聯社漲價「一把火」帶旺乳業股:伊利蒙牛打響頭炮,哪些公司火速跟進?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冰)訊,1月5日,乳業板塊午後持續大漲,伊利股份盤中一度大漲超9%,總市值超3100億元,蒙牛乳業漲超6%,總市值超2000億港元。
  • 伊利,蒙牛,光明,君樂寶,雀巢,達能,貝因美,恆天然,新乳業……本周...
    昌吉市與新疆蒙牛乳業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7月1日,蒙牛集團旗下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蒙牛乳業有限公司考察團來到昌吉市,考察調研奶業產業發展情況,並就相關合作事宜進行對接洽談。
  • 30億吃下妙可藍多,蒙牛能彌補與伊利的百億差距嗎?|深度
    2020年,本是蒙牛「營收與市值雙雙破千億」目標的兌現年。如今,蒙牛乳業(02319.HK)的市值早已在2018年便突破千億並穩居不下,唯有營收不甚樂觀。再加上2019年剛失去「現金大牛」君樂寶,更是打了個蒙牛措手不及。
  • 它曾最有中國乳業競爭,1張紙每年賣出千億,超蒙牛伊利光明之和
    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乳業的發展,中國人均牛奶消費近40公斤,雖然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對於20年前人均年消費不足一公斤的中國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飛躍了。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文/黃康瑄來源/熔財經當國人想著法子為孩子們搶購洋奶粉的時候,大家可曾知道,中國乳業企業也在努力的「走出去」。在許多中國家長搶購進口奶粉、外國乳業公司搶佔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內乳企正懷抱著「全球夢」紛紛出走,致力於成為別人家的舶來品。1992年,光明乳業的發展戰略為「以市場為導向,創國內一流,與國際接軌,外引內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另一邊,2009年,中糧宣布聯手厚樸基金投資61億港幣收購蒙牛公司20%的股權,如今,中糧集團也是蒙牛的最大單一股東。 從去年4月起,中糧集團副總裁陳朗同時擔任起中國食品(中糧可口可樂大股東)、蒙牛乳業兩家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的職務。 同樣的資本背景,相似的飲品市場,使得這次「可牛了」的合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