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伊利蒙牛的包裝巨頭利樂,正在「被替代」,原因有3個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食悟

上個月,利樂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建了一個新廠,號稱「全球最大"「最智能"。

話說「中國乳都」是利樂在中國的發家之地,20年前伊利蒙牛你追我趕、拼命全國化的時候,利樂憑藉「免費送設備、包材賺利潤」這一經典套路,坐收漁翁之利,賺得盆滿缽滿。

20年後,利樂再到呼市建廠,大有東山再起、重新起航的寓意。

殊不知,此時的中國乳業環境已經今非昔比,利樂賺錢顯然沒有過去那麼輕鬆了。多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利樂正在「被取代」。

利樂的包裝主要用於常溫乳品,比如純牛奶,常溫酸奶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終端市場上對伊利蒙牛所有常溫產品進行採樣,這樣就能調研出中國乳業兩巨頭哪些常溫產品還在用利樂包裝。

今天,我們不妨以中國乳業第一大單品、2019年銷售額突破200億的安慕希為例,來研究一下利樂在中國的處境。

為什麼選擇安慕希作為研究對象呢?首先,安慕希是伊利旗下產品,並且是常溫產品,而利樂的包材主要做常溫乳品;其次,安慕希是中國乳業最大單品,作為包材巨頭,利樂如果不能成為安慕希主供應商,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為此,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採購了伊利安慕希全部三款產品:

仔細研究這三款包裝的產品,《食悟》發現:利樂只是其中一款產品的包材供應商,另外兩款產品的包裝都不來自利樂。

利樂為伊利安慕希提供包材的是這款:

利樂鑽包裝的安慕希,儘管包裝名字以利樂命名,但包材卻不是利樂提供,而是由利樂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紛美包裝供應:

另外一款PET包裝的安慕希,瓶身和瓶底均沒顯示包裝供應商: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採訪研究,這款PET包裝的安慕希,包裝既不來自利樂,也不來自紛美,極有可能是伊利自己研發設計的瓶胚,找其他該工廠組裝生產的包材。

按照利樂公司大中華區CEO朱屹東透露的數據,利樂中國營收約佔利樂全球營收的10%,中國是利樂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按照利樂2019年115億歐元的營收,2019年利樂在中國的營收約為94億元人民幣。

儘管這個體量和營收規模還是很可觀的,但從中國乳業最大單品安慕希大部分棄用利樂包裝來看,利樂中國正在「被替代」……

曾經一度綁架中國乳業的利樂,為什麼會被替代呢?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專業研究,主要有三個層面,造就了利樂現在的尷尬局面:

一,瑞典跟中國關係很差,伊利蒙牛都不太情願跟瑞典企業利樂有「深交」。

中國與瑞典之前的關係非常友好,瑞典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便是中國。然而近幾年許多瑞典媒體和瑞典政客們千方百計的攻擊、污衊中國。比如,《瑞典日報》曾發表文章詆毀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做出的努力。

2018年9月21日晚,瑞典電視臺「瑞典新聞」欄目播出惡劣辱華節目,主持人羅恩達爾發表惡毒侮辱攻擊中國和中國人的言論,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已向瑞典電視臺提出強烈抗議。

還有此前中國遊客在瑞典被欺負的事件,等等。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對於國際經濟貿易往來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很多內資外資企業之間的業務,均參考國際關係。

顯然,對於伊利、蒙牛這樣的乳業巨頭,在國際業務交往中,國際關係也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

二,與伊利蒙牛早期相比,如今作為上市公司,兩家企業都更追求利潤了。當乳企注重盈利的時候,利樂賺錢就難了。

在蒙牛創辦的時候,牛根生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快速實現全國化,如何把業績規模做上去,如何少出現壞包,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所以,利樂的免費或者低價設備,以及利樂提供的一系列解決服務方案,非常符合牛根生的需求,儘管利樂通過包材分走了很大一部分利潤,但蒙牛可以快速做大做強。

這也是中國乳業早期野蠻生長階段,企業的打法都很簡單暴力,也是在那個階段,伊利蒙牛在瘋狂拼規模的時候,利樂按照牛奶銷量多少,一瓶一瓶地提成,賺得盆滿缽滿。

大家有沒發現:利樂最希望中國乳業巨頭不斷擴張,規模戰的最大收益方就是利樂。換言之,伊利蒙牛賣出的牛奶盒數越多,利樂的包材就消耗得越多;伊利蒙牛建廠越多,利樂就能夠賣出更多設備。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中國乳業發展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了,如今伊利蒙牛在追求規模的同時,都更看重盈利水平了,因為資本市場投資者根據盈利能力去判斷這隻股票的好壞。

以伊利安慕希的PET包裝為例,自己設計,自己生產加工或者找代工,包材成本可以大大節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伊利的盈利水平。這對其他競品來說,無疑就形成一種壓力,倒逼其他競品捨棄利樂。

三,避免過度依賴利樂,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眾所周知,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太依賴某個供應商,那麼這家企業是存在業務風險的。比如如果供應商因為某種因素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採購其包材的企業生產加工。

因此,伊利安慕希的包材供應商結構還是非常合理的:總共三款包裝,一款來自利樂,一款來自紛美,另一款自己加工生產。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專業研究:長期來看,包括利樂在內的所有包材企業,都有被替代的可能。現在很多大型乳企都有自己的包材研發部門,未來會走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道路。

包裝設計出來後,自己生產包材或者找其他代工廠代工。如同伊利安慕希的PET高端暢飲款。(食悟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

相關焦點

  • 百億巨頭「伊利、蒙牛」背後的掠金者—利樂!
    而在乳製品高速發展的背後,也誕生了如「伊利、蒙牛」這樣的乳業巨頭。2019年伊利以112億,蒙牛以103億美元的年收益分別拿下全球第八,第十的桂冠,拋開中國乳製品品質問題,中國乳業堪稱是迎來了黃金二十年的發展期,但在中國乳業繁華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掠金者,它就是壟斷中國甚至全球市場,佔據90%以上無菌包裝市場——全球最大無菌包裝設備製造商「利樂」包裝。
  • 利樂在華投7億建廠,中國乳企被他人割韭菜,巨頭背後的巨頭
    前段時間,根據公開信息,利樂公司將要投資7個億,在呼和浩特建廠,項目完成後,這裡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封蓋廠,消息一出,利樂公司便引起了巨大關注,巨頭背後的巨頭也走到了前頭。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如今,在我國乳製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後,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製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牛奶包裝不值一提,並且也沒有技術含量。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屈穎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 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
    來源:《財經》新媒體原標題: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國產乳品企業同樣不甘落後。1月5日,海通證券、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紛紛開啟提價模式,旗下白奶產品漲幅3%-5%。
  • 中國乳業真正的掘金者:蒙牛伊利為它「打工」,利潤率堪比茅臺!
    俗話說「每天一杯奶,強大中國人」,得意於此,中國乳業市場蓬勃發展,也催生了像蒙牛、伊利這樣的乳業巨頭。但是,最賺錢的卻不是他們,卻是一家外國企業,它就是牛奶包裝製造商「利樂」包裝,而乳業界也戲稱,利樂公司「偷走了」中國牛奶大部分的利潤,堪稱乳業節的茅臺!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02-巨頭的困境與區域乳企的優勢 如今,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為什麼伊利、蒙牛這兩個乳品巨頭沒能上榜? 兩大巨頭枷鎖太重 在我看來,今天的低溫奶市場,兩大巨頭並不具備核心優勢,甚至過去他們的優勢會成為制約他們轉向低溫奶的枷鎖。 數據顯示,伊利、蒙牛兩大巨頭的常溫奶業務是主要收入來源,兩家一度佔據了中國常溫奶市場份額的65%以上。這就導致,兩大巨頭在市場沒有更大的消費需求之前,即便知道低溫奶更好,也不願意推廣低溫奶。
  • 拿走一盒奶75%利潤,靠蒙牛伊利賺120億!在中國市場壟斷長達41年
    在乳製品行業中,蒙牛和伊利作為兩大巨頭,一直針鋒相對,力求從對方手中奪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取得更亮眼的業績數據。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管蒙牛和伊利競爭再激烈,拿走最多利潤的卻是別人,而這個比例甚至高達75%。
  • 它曾最有中國乳業競爭,1張紙每年賣出千億,超蒙牛伊利光明之和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屈穎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 利樂全球最大封蓋工廠落戶乳都呼和浩特
    封面新聞記者 喻奇樹6月9日,全球紙質包裝巨頭利樂全球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封蓋工廠落戶乳都呼和浩特,並正式開工。據了解,該項目投資7億元,工廠毗鄰其包材生產廠,建成後,將主要生產利樂夢幻蓋,每年能生產100億個封蓋。
  • ...包裝企業與利樂、紛美PK,年入超9億、淨賺1個多億。它為什麼能...
    根據新巨豐招股書給出的數據,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分別佔據了國內無菌包裝液態奶市場34.9%、26.7%的銷售額,其他企業合計佔比才有38.4%。 問題是:國內無菌包裝市場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新巨豐的招股書,給出了推算的線索。 根據招股書引用的數據:利樂、SIG集團、紛美包裝,加上新巨豐,是國內紙質無菌包裝市場的前四強,合計佔有82.9%的市場份額。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 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 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稍有理性的人,恐怕還是要調查清楚的吧?於是,我們不妨梳理一下,乳協這紙「聲明」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蒙牛、伊利綁架國家標準,有根有據,還是有利有惠?如果有人認為,更有資格參與的企業沒參加,不妨把這些企業的營收、淨利、專利技術、產業布局這些指標列出來,讓叔開開眼,看看當年中國還有什麼比「一逛蒙」(伊利、光明、蒙牛)三巨頭更適合出現在這個名單裡的。其次,到底存不存在國家標準被大企業綁架一事?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據媒體描述,當時,「開簿僅15分鐘就已實現訂單目標規模全覆蓋,僅1個半小時即已達到目標訂單規模的10倍。最高訂單簿超過150億美元,達到目標訂單規模19倍的超額認購」。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叫「既生瑜何生亮」 現實中往往就是既有瑜也有亮,比如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以及美團VS餓了麼,巨頭們相同的賽道貼身肉搏,爭個我強你弱。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一張紙利潤有多大?它每年默默「撈金」,卻讓國內眾多企業離不開
    如果問你一張紙的作用是什麼,很多人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畢竟在很多人眼中,紙就是個「不值錢」的東西。在生活中還是很不起眼的,然而卻有人靠不起眼的紙,年營收超千億,同時還讓國內多家公司都為它「打工」。而這一企業就是利樂,說起利樂很多人或許並不了解,但是說到蒙牛、伊利以及光明這些乳企,相信就沒有人會陌生了。在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老百姓對於生活品質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包括在早餐這方面,都開始講究營養均衡搭配。這時候就離不開牛奶這類可以補充營養的食物了,放眼目前國內乳業市場,已經被伊利和蒙牛這兩家巨頭「瓜分」了。2019年伊利營收超900億,蒙牛營收達到790億。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財報還顯示,報告期伊利乳業淨現金流達到84.55億,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預收款項則為125.31億,同比增長86.84%。產品方面,2019年伊利液體乳產品實現收入737.61億元,較上期增加80.82億元,同比增長12.31%;奶粉及奶製品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55億元,較上期增加20.10億元,同比增長24.99%;冷飲產品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31億元,較上期增加6.34億元,同比增長12.70%。
  • 伊利、蒙牛打頭陣提價!喝牛奶又要多掏錢了?
    數據顯示,1月5日,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巨頭漲幅均超過7%,而皇氏乳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新乳業等多股均相繼漲停。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根據近期渠道調研反饋,伊利在2020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在3%- 5%之間。同時,研報指蒙牛乳業也在12月對部分白奶產品提價4%到5%。 對此,伊利回應稱,是由於原奶成本上漲的影響,公司基礎白奶有5%以內的提價。蒙牛方面也表示自從2020年8月份以來,相關產品的價格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