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2020-12-22 爾東商業觀察

文:小郭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營養攝入,而牛奶是一種常見的補償性營養飲料。在過去的幾年裡,乳酸菌飲料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品種,國內品牌數量曾經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都只是市場的經營者,只有那些龍頭品牌才能真正在這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

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與其他飲料不同,牛奶的保質期很短,但隨著包裝技術的變化,乳製品的保質期可以延長到兩個月或更長。

伊利和蒙牛在生產鮮奶的初期都採用了低溫殺菌技術。雖然這種殺菌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中的營養成分,但牛奶不能長期保存,產品也不能長途運輸。長期以來,伊利和蒙牛的產品只能在周邊地區銷售,這大大限制了兩家公司的發展壯大。

在包裝方面,早期大多數牛奶是用玻璃瓶裝的,但玻璃瓶不僅質量高、重量重,而且成本高,大大增加了牛奶的成本。當然,牛奶的價格也不會低,因此,要使奶業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解決乳製品的包裝問題。在保證牛奶風味、延長貨架期的前提下,尋找引導包裝代替玻璃瓶包裝已迫在眉睫。

只有瑞典包裝公司利樂破了這一點,該公司擁有長期保存技術,使常溫牛奶能夠長距離運輸。因此,伊利、蒙牛等公司已與利樂達成合作關係。包裝問題解決後,伊利和蒙牛的乳製品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品逐漸銷往世界各地。可以說,伊利和蒙牛這兩大乳業巨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利樂的包裝技術。

利樂公司成立於1952年,是利樂的創始人魯賓·漢斯·克裡斯蒂安·勞辛,看到了乳品包裝市場的機遇,開始了對技術的極大專注,最終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地開發出了四面體形狀,主要原因是用PE、鋁箔和紙複合包裝而成的,這種四面體包裝在運輸過程中,可以拼接成六邊形,大大節省了運輸的空間,也可以有效地保證牛奶的質量。

此後,利樂憑藉這種非常特殊的牛奶包裝成功進入美國、新加坡等市場,並很快佔領了包裝行業的大部分市場。由於利樂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利樂不斷在世界各地推廣其產品。後來,利樂也在世界各地投資生產,然後銷售自己的包裝材料。

直到1972年,利樂公司瞄準這一巨大的市場,中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在中國擁有上千條生產線,控制著70%的包裝市場,中國乳品行業至今,國內同行的企業還沒有掌握利樂公司類似的包裝技術。

2012年,利樂在中國市場的收入達到120億元人民幣,其中主要客戶是伊利和蒙牛,佔利樂在中國市場收入的近65%。

利樂包裝材料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何?據消息人士透露,乳製品企業每瓶牛奶的利潤只有25%,而利樂包裝的利潤佔75%,這使得利樂成為繼乳製品巨頭之後最大的贏家,伊利和蒙牛似乎也在為之努力。

當然,利樂的利潤並非憑空而來。利樂擁有5000多項專利,正在申請中的專利超過2500項。利樂憑藉其強大的包裝技術在當今行業中佔據了壟斷地位。2016年,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利樂違反了反壟斷法,並對其處以6.68億元的罰款。然而,利樂並沒有對巨額罰款提出上訴,因為這筆罰款對公司的利潤來說太小了。

但隨著國內企業的成長,國內企業也開始意識到過度依賴利樂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伊利安慕希也開始採用自己的設計。它採用的PET包裝都是自己生產加工或OEM生產,這是伊利擺脫利樂控制的第一步。目前,國內很多大型乳製品企業都開設了自己的包裝材料研發部門。

其實,依靠別人總歸是有風險的,最安全的還是依靠自己,所以,相信未來我國的乳製品也會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對此你怎麼看?

本文由爾東商業觀察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

相關焦點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如今,在我國乳製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後,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製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牛奶包裝不值一提,並且也沒有技術含量。
  • 拿走一盒奶75%利潤,靠蒙牛伊利賺120億!在中國市場壟斷長達41年
    在乳製品行業中,蒙牛和伊利作為兩大巨頭,一直針鋒相對,力求從對方手中奪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取得更亮眼的業績數據。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管蒙牛和伊利競爭再激烈,拿走最多利潤的卻是別人,而這個比例甚至高達75%。
  • 中國乳業真正的掘金者:蒙牛伊利為它「打工」,利潤率堪比茅臺!
    俗話說「每天一杯奶,強大中國人」,得意於此,中國乳業市場蓬勃發展,也催生了像蒙牛、伊利這樣的乳業巨頭。但是,最賺錢的卻不是他們,卻是一家外國企業,它就是牛奶包裝製造商「利樂」包裝,而乳業界也戲稱,利樂公司「偷走了」中國牛奶大部分的利潤,堪稱乳業節的茅臺!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牛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國民牛奶品牌,成為中國乳業的半邊天。根據日前伊利和蒙牛公布的2019年財報來看,2019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3億元,淨利潤達70億元;蒙牛營業收入達790億元,利潤達41億元。這一數據也表示,伊利已連續6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營業收入也連續超百億增長。
  • 伊利、蒙牛打頭陣提價!喝牛奶又要多掏錢了?
    春節將近,家家戶戶都忙著置辦年貨了,而乳製品作為家庭餐桌必備食物之一,可能大家要為購買牛奶、奶油、奶酪棒掏更多錢了。 知食君注意到,元旦後的近幾天交易日,A股乳業股迎來一波行情,多家頭部企業漲停。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乳業雙雄小幅提價  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  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據了解,本次提價的直接誘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但事實上,蒙牛的市值並沒有形象中的那麼好,與國內另一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相比,同樣是千億級企業,市值卻始終比不過伊利,相差近800億元。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主要表現在營收、利潤及市場份額。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來源 / CBNData消費站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前瞻乳製品產業全球周報第25期:蒙牛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伊利...
    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 中國乳業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籤訂1月16日,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通遼市、巴彥淖爾市與蒙牛集團了籤署「中國乳業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據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告,當事人為銷售其奶粉(普通食品),利用網際網路發布含有「迅速緩解牛奶過敏症狀,溼疹、腹瀉;序貫治療,鞏固療效更放心;預防過敏,增強免疫」「與普通配方奶粉的區別就是將其中的蛋白質成分以100%游離胺基酸替代,其他的營養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都與普通配方奶粉一樣」等內容的廣告。
  • 2020年乳製品行業深度報告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乳製品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呈穩定的雙寡頭格局,行業 CR2 自 2012 年的 34.4%提升至 2020年的 48%。根據乳製品企業的經營範圍、渠道覆蓋程度及規模,可將我國乳製品企業分為三大梯隊: (1) 全國性乳企: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全國性乳製品企業市佔率皆為 20%以上,銷售網點遍布全國。
  • 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另一個原因,跟目前行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有關,兩大乳業霸主蒙牛和伊利,都在內蒙古起家,企業牧場也多在內蒙古附近,考慮低溫奶的特殊性,註定「蒙伊」只能選擇方便運輸的常溫奶作為主打產品。畢竟中國80%以上的奶源都在北方,但80% 的牛奶消費者都在南方,「北奶」要「南運」,常溫奶是最好的選擇。
  • 對比了兩家行業巨頭 才發現伊利有多牛!
    01選股選龍頭 誰才是乳業真正的王者?炒股炒熱點選股選龍頭,在乳製品行業當中,伊利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橫向對比:提到伊利,大多數人難免會想到蒙牛,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是伊利VS蒙牛到底誰才是中國乳業真正的王者?接下來我們會從伊利和蒙牛的營收規模、淨利潤規模、業績含金量、對渠道的話語權等幾個方面做一個綜合的對比。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持續的銷售增長,與伊利股份近年來緊跟消費升級趨勢,打造的多元化產品體系不無關係。伊利以牛奶為核心,按照牛奶、乳飲料、健康飲品的方式依次遞進擴張,逐步打造成為食品巨頭。目前已上市礦泉水、咖啡等多種新品,但營收佔比不高,後續隨著事業部體系搭建完成,預計非乳飲品成長空間不容小覷。
  • 伊利VS蒙牛
    從產品角度看,當前主流的液態乳產品當中伊利和蒙牛均存在較為直接的競爭關係。伴隨著中國乳業品類的不斷創新,乳製品從最初的較為單一的乳飲料、基礎白奶和低溫酸奶產品開始,陸續出現了高端乳飲料、高端白奶、常溫酸奶、兒童奶和乳酸菌飲料等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渠道結構較為類似。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 而在國外,澳洲又是蒙牛和伊利另外一個「戰場」,他們先後都在澳洲收購的多家奶企,畢竟優良的環境加上政府支持,吸引力是足夠的。
  • 伊利、蒙牛被曝「黑幕」,國產牛奶的表現還好嗎?
    近日,一篇名為《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下稱《六大罪狀》)的文章在社交平臺上廣泛傳播,一時間 「蒙牛」「伊利」紛紛陷入輿論漩渦。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中國消費者對乳製品的安全性一直高度敏感。即使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很快出來闢謠,但公眾之於此事的討論熱度依然不減。
  • 伊利:乳製品龍頭企業,怎樣築就綠色發展之路?
    其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全年營業總收入達到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較上年營業總收入795.53億元增長淨值為106.7億元。而與伊利齊頭並進的乳製品企業蒙牛,2019年取得營業收入790.30億元,與伊利相比,在近幾年,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總額均有一定的差距。2019年伊利利潤總額為81.94億元,同比增長8.14%。
  • 蒙牛和伊利翻車了?孩子真正不能喝的牛奶,你可能天天都在買!
    蒙牛和伊利翻車了孩子真正不能喝的牛奶,你可能天天都在買!.06:39來自恐龍貝克▲ 語音技術支持 | 標貝悅讀7月10號,一篇名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文章上了熱搜。它講述了過去十幾年蒙牛伊利的發家歷程,並「揭露」了在幾起乳製品安全重大事件中,他們發揮的作用。隨後,該公眾號受到蒙牛和伊利兩家公司的聯合投訴,文章已經刪除。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也馬上出來闢了謠。
  • 2019全球乳業20強出爐:伊利重回第八,蒙牛(02319)保持第十
    Lactalis緊跟雀巢,兩大巨頭銷售額差距逐年縮小雀巢(Nestle)仍高居今年的榜首,為其提供支撐的不是其牛奶和冰淇淋業務,而是其嬰兒營養品業務的有機增長。由於鮮奶消費量不斷下降,該公司最近宣布關閉其總部位於英國的Foston Dairy。中國企業實力強勁:伊利穩步上升,蒙牛保持第十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迫使中國伊利和蒙牛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求增長。 伊利仍是全球前20大乳品企業中最大的亞洲企業,蒙牛則保持了第10名的位置。
  • 蒙牛與伊利的那些秘密
    可能你想不到,伊利比蒙牛的建設要早很多。那個時候蒙牛的老總牛根生先生還是伊利的副總裁,後來由於和當時的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了矛盾。於是牛根生便辭職,在1999年8月份創建了現在的蒙牛。當時的伊利是乳製品行業的老大,而蒙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