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被曝「黑幕」,國產牛奶的表現還好嗎?

2020-12-13 騰訊網

近日,一篇名為《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下稱《六大罪狀》)的文章在社交平臺上廣泛傳播,一時間 「蒙牛」「伊利」紛紛陷入輿論漩渦。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中國消費者對乳製品的安全性一直高度敏感。即使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很快出來闢謠,但公眾之於此事的討論熱度依然不減。

我們喝的牛奶奶味越來越淡?蒙牛、伊利純牛奶品質如何?還能不能喝?

針對《六大罪狀》提到的一些問題,我們不妨以旁觀者的角度來梳理一下。

測評結果:伊利、燕塘蛋白質、乳脂含量較高

早在2014年,《消費者報導》就曾測評過不同品牌的兒童奶及純牛奶產品,當中亦包括事件中的「主角」——蒙牛和伊利。

測評結果顯示,在伊利、燕塘、蒙牛、德運、光明常溫純牛奶中,其中伊利、燕塘的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伊利、蒙牛鈣含量較高,進口品牌德運非脂乳固體、維生素B2等指標含量較高,相對而言,光明純牛奶蛋白質含量略低。

雖然2010年3月出臺的生鮮牛乳國家標準將蛋白質含量的下限從2.95g/100g降低到了2.8g/100g,曾引起公眾一片質疑聲,但從送檢結果來看,所有的大品牌牛奶蛋白質含量均高於「業內標準」3.0g/100g。

此前,《消費者報導》也分析過17款網紅小白奶在蛋白質、脂肪、鈣含量(產品標示值)的差異,結果顯示,88.2%小白奶(全脂滅菌乳)蛋白質含量的標示值超過3.0g/100g,脂肪含量也普遍高於標準線。

奶味濃淡關鍵看牛奶類型

從泌乳能力看,乳用型荷斯坦奶牛是所有奶牛品種之最,世界各地飼養的奶牛中就有80%-90%以上是荷斯坦牛(也稱荷蘭奶牛)的後代。

在中國,我們從市面上買到的「國產奶」,其實也是來自這個產奶量驚人的奶牛品種「荷斯坦」,其是純種荷斯坦牛和本地母牛的高代雜種,經長期選育形成的高產奶牛品種,這些「中國荷斯坦牛」遍布全國各地。

不過,即使是同一種奶牛,不同的飼料、擠奶環境、氣候、滅菌方法等因素都會最終導致牛奶風味的差異,最直觀的體現在乳脂、蛋白質兩項指標上。

《六大罪狀》中提到「平價奶越來越沒奶味了」,而「奶味」實際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乳脂肪。

乳脂肪在酶的作用或者加熱過程中,牛奶中的脂肪酸以游離態釋放出來,新鮮乳脂肪中濃度很低的短鏈及中鏈脂肪酸(C4—C12)是乳製品最重要的香氣來源之一。

不過,奶味濃淡的問題,還應從不同類型的牛奶說起。

脂肪含量不同,奶味上的差別是最明顯的,比如全脂奶的奶味要高於脫脂奶、低脂奶。在牛奶的工業生產中,通常是先將乳脂肪分離出來,再根據不同的脂肪需求按比例混合,製成不同的產品。例如在肥胖率較高的美國,官方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低脂或脫脂奶,全脂奶反而不是主流產品。

此外,巴氏奶的奶香味一般要優於常溫奶。巴氏奶所採用的滅菌條件即「高溫快速巴斯德滅菌」,主要過程是通過控制牛奶流速使之在72℃的管道中停留15秒,而常溫奶則是採用超高溫(通常超過135℃)保持1-2秒。兩種滅菌方式的最大差異在於牛奶的外觀和風味,如常溫奶的超高溫滅菌過程會使奶色變暗,期間產生的「焦煳味」可能會掩蓋鮮奶本來的味道,而巴氏奶殺菌條件較「溫和」,能避免溫度過高帶來的風味缺陷。

因此,「奶味」濃淡的選擇更多的是因人而異,而不直接等同於奶源優劣的標尺。

市售牛奶產品在營養成分表上均需強制標明脂肪含量,若消費者比較注重「奶味」,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脂肪含量高(如≥3.8g/100g)的巴氏奶。

純牛奶不能隨意添加「其他成分」

在《六大罪狀》中,有一段關於「潛規則」的描述,不禁讓讀者產生恐懼與擔憂。

純牛奶脂肪低了,真的能加脂肪粉?細菌超標,抗生素「殺菌」就完事兒?

GB 19301-2010《生乳》對「生乳」的定義是:從符合國家有關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擠出的無任何成分改變的常乳。產犢後七天的初乳、應用抗生素期間和休藥期間的乳汁、變質乳不應用作生乳。

而消費者購買頻率較高的滅菌乳(利樂盒裝純牛奶,此處不包括添加復原乳的產品)、保質期較短的巴氏奶,其原料就是「生乳」。這些牛奶滅菌方式不同,但本質上都只能是100%「純」牛奶,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隨意添加「脂肪粉」「乳清粉」來控制牛奶品質指標的高低,至少從法律層面來講是違法的。

關於「三聚氰胺」「抗生素」,這些其實也是國家的常規抽檢項目之一。

本刊曾整理過監管部門近五年(2014年1月-2019年8月)來對牛奶的質量抽檢情況,結果顯示,三聚氰胺在牛奶、奶粉抽檢中均未檢出。

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能夠增強奶牛的身體抵抗力,或者在乳製品的生產中添加抗生素,能夠防止牛奶變質。問題是,此舉會導致乳製品中抗生素殘留,可能引起人體腸道過敏反應、耐藥性增加和菌群失調等。

在2002年,關於爭論牛奶中抗生素能否殘留一事,就曾引起不少風波。

當時,乳業龍頭光明率先在業內提出「無抗奶」,主張與國際標準接軌,此後三元立即響應。時隔多年,國家規定抗生素早已規定「不得檢出」,在近五年的抽檢中,也並未發現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等)超標的情況。

乳製品準入門檻仍待提高

關於乳製品標準,也是《六大罪狀》控訴的要點之一。

不過,原作者提到的標準主要針對的是GB 19301-2010《生乳》。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該標準明確其不適用於即食生乳,即正常情況下,未經殺菌的生乳都是不能直接飲用的。

從指標上說,通常決定生乳標準的參數有乳脂、乳蛋白、菌落總數、體細胞數、冰點等。對比其他主要乳品發達國家,我國現行的生乳標準GB 19301-2010《生乳》在很多方面確實存在一定差距。

《六大罪狀》提到,菌落總數標準過低可能會導致致病菌毒素殘留,這一點安全隱患確實存在。

畢竟巴氏滅菌、超高溫滅菌並不能將一些微生物產生的毒素滅活,比如在生乳中金黃色葡萄球菌達到100000CFU/mL就能產生危害人體健康的腸毒素。但這不是絕對的,菌落總數越高並不代表致病菌就越多,只能說檢出致病菌的概率會更高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和復原乳鑑定這4個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任務已經在密鑼緊鼓地進行中。

承擔制修訂單位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業部奶及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農業部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和奶業創新團隊等。

在《生乳》第一次討論稿中,其主要變化包括增加蛋白質、脂肪的分級、增加體細胞指標限量值等內容。

比如生乳分為優級、良級、合格級,其中「優級生乳」要求蛋白質≥3.2g/100g,脂肪≥3.5g/100g,而使用不同等級的生乳製成的巴氏殺菌乳等也可在產品包裝上標註,該標準或將給消費者提供更科學、更透明的消費指引。

當然,新的乳製品國標何時「面世」,暫時仍是一個未知數。

但是,市面上也提供了多種品牌及不同梯度的牛奶產品,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優質奶的價格一般要高一些。建議消費者在挑選大品牌的前提下,還可重點關注「蛋白質」「脂肪」兩項指標(如蛋白質高於3.2g/100g),從而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優質乳製品。

相關焦點

  • 國產牛奶被曝「黑幕」,各大品牌的表現如何?4個你不知道的真相
    ‍今年夏天,一篇名為《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文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一時間人們又開始擔心自己喝的牛奶是否合格健康了。 針對該文章提到的一些問題,我們不妨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一下牛奶的4個「真相」。
  • 國產牛奶不如進口牛奶?看看蒙牛伊利的蛋白質含量就知道了!
    七月初,一篇《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自媒體文章在全網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也讓消費者對國產牛奶產生了質疑。但國產牛奶真的就不好嗎?其實只要我們冷靜下來去查詢國產牛奶品牌的一些參數指標,我們會發現國產牛奶真沒那麼差,國產牛奶在關鍵環節的營養指標上,沒有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很多指標還優於歐美國家的指標。
  • 伊利、蒙牛被曝黑幕?怎麼買到放心奶?
    國家重要標準的制訂過程應公開透明 - 目錄 - 伊利蒙牛還能喝嗎? 人家說了啥? 可以不喝奶嗎? 原來是網上有一篇《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後文簡稱《六大罪狀》)的文章,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很快也出來闢了謠。
  • 伊利、蒙牛被曝黑幕?牛奶到底應該怎麼選?
    最近,網絡上有一篇《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文章,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討論。 雖然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馬上出來闢謠,但還是有不少粉絲在後臺私信所長夫人: 「國產牛奶還能喝嗎?」
  • 蒙牛伊利左右牛奶國標?這奶以後還能喝嗎?
    蒙牛、伊利被曝左右國家牛奶標準的制定衝上熱搜,看來大家都很關心奶製品的安全問題啊。相比於牛奶來說,很多人減肥期間都愛喝酸奶,酸奶真能減肥嗎?什麼樣的奶適合肥胖人群?01酸奶的分類牛奶經過發酵形成酸奶,酸奶保留了牛奶全部的營養價值,增加了乳酸菌,還使奶中的蛋白質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解決了乳糖不耐受的問題。牛奶和酸奶的熱量差別不大,但是酸奶普遍含糖量較多。
  • 國產奶粉霸屏靠什麼 飛鶴、君樂寶、伊利、蒙牛誰是王者 誰在拖隊
    牛奶擠出來之前是健康的,一旦它擠出來,它的活性因子保留的時間是四小時左右,四小時後接觸到環境裡面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能力就下降,因此牛奶非常容易壞,但是在四個小時裡面維生素是活著,因此最終加工布局的方式對營養有較大影響。
  • 伊利、蒙牛打頭陣提價!喝牛奶又要多掏錢了?
    數據顯示,1月5日,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巨頭漲幅均超過7%,而皇氏乳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新乳業等多股均相繼漲停。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根據近期渠道調研反饋,伊利在2020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在3%- 5%之間。同時,研報指蒙牛乳業也在12月對部分白奶產品提價4%到5%。 對此,伊利回應稱,是由於原奶成本上漲的影響,公司基礎白奶有5%以內的提價。蒙牛方面也表示自從2020年8月份以來,相關產品的價格有所調整。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持續的銷售增長,與伊利股份近年來緊跟消費升級趨勢,打造的多元化產品體系不無關係。伊利以牛奶為核心,按照牛奶、乳飲料、健康飲品的方式依次遞進擴張,逐步打造成為食品巨頭。目前已上市礦泉水、咖啡等多種新品,但營收佔比不高,後續隨著事業部體系搭建完成,預計非乳飲品成長空間不容小覷。
  • 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而在同一年裡,伊利乳業收益額達到了800多億元。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但事實上,蒙牛的市值並沒有形象中的那麼好,與國內另一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相比,同樣是千億級企業,市值卻始終比不過伊利,相差近800億元。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主要表現在營收、利潤及市場份額。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蒙牛也在兩年後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夥伴,並為博鰲亞洲論壇提供牛奶。同年,伊利的金典有機奶在俄羅斯「中國年」上出現;2009年,伊利成為上海世博會的牛奶供應商。藉助國際活動的」流量」,中國牛奶逐漸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視野。在國際活動多次亮相後,快速增長的中國乳企們很快不再滿足於現有的市場及生產條件。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
  • 伊利蒙牛給你喝的還是牛奶嗎?
    值得注意的是,該節目的贊助商又出現了伊利金典有機奶的身影。《乘風破浪的姐姐》片尾信息顯示,節目超級星推官為伊利金典有機奶。 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大多數綜藝節目中都有伊利和蒙牛的身影。不僅如此,各種樓宇燈箱、戶外廣告、公交車體廣告等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兩家代言人更是各有千秋。
  • 伊利VS蒙牛
    從產品角度看,當前主流的液態乳產品當中伊利和蒙牛均存在較為直接的競爭關係。伴隨著中國乳業品類的不斷創新,乳製品從最初的較為單一的乳飲料、基礎白奶和低溫酸奶產品開始,陸續出現了高端乳飲料、高端白奶、常溫酸奶、兒童奶和乳酸菌飲料等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渠道結構較為類似。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乳業雙雄小幅提價  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  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據了解,本次提價的直接誘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 16款深圳娃最常喝的牛奶大測評!蒙牛特侖蘇伊利誰最好?
    孩子們日常喝的牛奶安全嗎? 、 伊利金典、光明等8款國產品牌 以及德運、安佳等8款進口品牌
  • 蒙牛與伊利的那些秘密
    可能你想不到,伊利比蒙牛的建設要早很多。那個時候蒙牛的老總牛根生先生還是伊利的副總裁,後來由於和當時的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了矛盾。於是牛根生便辭職,在1999年8月份創建了現在的蒙牛。當時的伊利是乳製品行業的老大,而蒙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 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文/Kinki來源/熔財經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 伊利剛發全新奶酪品牌,蒙牛便將「國產奶酪第一股」收入麾下
    主營奶酪製品的妙可藍多於2016年正式登陸A股,成為「國產奶酪第一股」。上市以來,妙可藍多的扣非淨利潤就長期處於虧損。這也可能是柴琇決定賣出該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12月,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在自查中發現公司2019年度存在控股股東關聯方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的情況。今年3月,柴琇和妙可藍多財務總監、時任董事會秘書的白麗君還收到上海證監局警示函。
  • 伊利帶路漲價潮,牛奶新一輪價格上漲來了,我們還有牛奶自由嗎?
    來源:江瀚視野「一天一杯奶,健康中國人」這句廣告詞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在我們覺得自己已經養成喝牛奶習慣的時候,一個不太好的消息卻傳來了,這就是牛奶市場要漲價了?最近巨頭伊利宣布了牛奶漲價潮,面對著牛奶漲價我們到底該怎麼看?牛奶自由這是要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