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VS蒙牛

2020-12-13 騰訊網

從產品角度看,當前主流的液態乳產品當中伊利和蒙牛均存在較為直接的競爭關係。伴隨著中國乳業品類的不斷創新,乳製品從最初的較為單一的乳飲料、基礎白奶和低溫酸奶產品開始,陸續出現了高端乳飲料、高端白奶、常溫酸奶、兒童奶和乳酸菌飲料等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渠道結構較為類似。

在主流的液態乳產品當中,伊利和蒙牛都有自己旗下的品牌,具有較為直接的競爭關係。例如安慕希vs 純甄、特侖蘇 vs 金典,蒙牛和伊利的存量業務重合度非常高, 伊利的重要利潤產品安慕希與蒙牛純甄形成直接競爭,而蒙牛的重要利潤產品特侖蘇則與伊利金典形成直接競爭。

從渠道角度看,伊利和蒙牛在這十年間分別建立了各自特色的渠道模式。伊利始終堅持扁平化、精細化的渠道管理,採取深度分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伊利自配冷庫和配送車輛,自派銷售人員直控終端,以公司為主導整合不同層級城市的資源進行下單、貨物供應和營銷。這種模式前期投入大、見效慢,但建成後伊利便擁有了比其他競爭者更高的渠道和終端控制力,同時對於終端消費者的需求更加敏感。

而蒙牛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主要採用三級分銷的大經銷商制,通過讓利和入股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實力的經銷商。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國鋪貨,幫助蒙牛迅速做大。第三階段蒙牛開始對渠道進行扁平化改革,2013 年起才向以經銷商為主體、結合銷售公司和CBU(核心業務單元)的銷售運營模式轉型。

從傳統產品優勢角度看,伊利在常溫奶市場具有領先優勢,而蒙牛則更擅長低溫奶。蒙牛著力推進液態奶的產品升級,提升液態奶產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免責說明:以上信息來源於網絡,只代表個人觀點,所發內容僅供交流,不構成買賣股票的依據。

相關焦點

  • 蒙牛與伊利的那些秘密
    可能你想不到,伊利比蒙牛的建設要早很多。那個時候蒙牛的老總牛根生先生還是伊利的副總裁,後來由於和當時的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了矛盾。於是牛根生便辭職,在1999年8月份創建了現在的蒙牛。當時的伊利是乳製品行業的老大,而蒙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但事實上,蒙牛的市值並沒有形象中的那麼好,與國內另一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相比,同樣是千億級企業,市值卻始終比不過伊利,相差近800億元。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主要表現在營收、利潤及市場份額。
  • 「冒泡」的伊利和蒙牛
    乳業君了解到,近日蒙牛又將推出一款全新的含氣飲品——優益C活菌泡泡氣泡飲料。而這距離蒙牛第一款含氣飲品——酸酸乳乳此汽質乳酸菌氣泡水上市,不過月餘時間。雖然活菌泡泡目前尚未正式銷售,但旗下兩個子品牌接連推新,也體現了蒙牛搶佔含氣飲品賽道的決心。蒙牛持續加碼含氣飲品,活菌泡泡即將上市據悉,活菌泡泡是一款活菌型益生菌氣泡飲料,具有0脂肪、低糖的特點。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而蒙牛方面,也試圖藉助可口可樂豐富的品牌、渠道經驗,幫助其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快成長。 但一加一能否真的大於等於二,則要進一步觀察其合作的方向和品類。 02 常溫奶vs低溫奶  鑑於此前已經有了那麼多的暗黑飲品,比如櫻桃味可樂,藍莓味可樂甚至大蒜味可樂的存在。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伊利股份同時發布的2020第一季報顯示,伊利股份今年1~3月份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6.53億元,淨利潤11.53億元。數據顯示,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多家乳製品企業一季度的業績衝擊,由於疫情爆發時間正處於產銷旺季,行業上下遊各個環節均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伊利快速反應,迅速啟動應急機制。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兩大品牌棋逢對手,伊利到底比蒙牛好在哪裡?
    一、伊利盈利能力更好ROE是一個盈利能力指標,反映公司賺多少錢。從ROE來看,伊利均在20%以上,很穩定;而蒙牛隻有15%左右,甚至出現負值,伊利明顯高於蒙牛,說明伊利賺錢的能力略高於蒙牛。二、伊利哪裡好?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乳業大變局:蒙牛發力 伊利的「老大」還能當多久?
    作者:有局如今的伊利股份(600887.SH)不論是在市值還是在體量上都遠超其他乳企。但隨著乳業加速發展,處於頭把交椅的伊利股份面對的威脅也越來越多,最大的威脅自然來自乳業雙寡頭的蒙牛乳業(02319.HK)。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 而在國外,澳洲又是蒙牛和伊利另外一個「戰場」,他們先後都在澳洲收購的多家奶企,畢竟優良的環境加上政府支持,吸引力是足夠的。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過去,乳製品廠商是很少去參加中食展的,因為在國內,箱裝純牛奶市場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溫奶又沒法賣得太遠,所以參加這種全國性、國際性展會對小玩家沒意義。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蒙牛也在兩年後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夥伴,並為博鰲亞洲論壇提供牛奶。同年,伊利的金典有機奶在俄羅斯「中國年」上出現;2009年,伊利成為上海世博會的牛奶供應商。藉助國際活動的」流量」,中國牛奶逐漸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視野。在國際活動多次亮相後,快速增長的中國乳企們很快不再滿足於現有的市場及生產條件。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2019年伊利安慕希突破200億大關,而蒙牛純甄也有了120億的體量。這一事件被行業戲稱為「莫斯利安式」反轉。羊奶如何成為反轉的主戰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其中,固然有光明莫斯利安戰略上的失誤,可這反轉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基本事實:只要是奶,永遠繞不過蒙牛、伊利兩座大山!
  • 二十年的「死對頭」,明爭暗鬥的伊利和蒙牛,市值相差七百億?
    同為乳業巨頭的蒙牛,最近因為羅志祥和肖戰這兩個代言人都有負面新聞,所以股價也下跌3%。一山不容二虎伊利和蒙牛的鬥爭已經有將近20年了,蒙牛和伊利的關係就像肯德基和麥當勞、雪碧和七喜這種,兩家一直暗戳戳的較勁,你來我往的鬥爭著。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演化到「六宗罪」裡,直接安到了蒙牛、伊利頭上。所謂綁架說,是王丁棉提出來的,可是除了那句話,我們沒看到任何細節和佐證,王本人的說的也很含糊,甚至沒有提蒙牛、伊利的名字。很多人將「大企業綁架行業標準」引申為巴氏奶與常溫奶之爭,那麼現實中巴氏奶的領軍企業光明也在其中,十年前的光明,還是有實力和蒙牛、伊利掰一掰手腕的,豈是那麼容易叫別人一手遮天的?
  • 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而在同一年裡,伊利乳業收益額達到了800多億元。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 「綁架」伊利蒙牛的包裝巨頭利樂,正在「被替代」,原因有3個
    話說「中國乳都」是利樂在中國的發家之地,20年前伊利蒙牛你追我趕、拼命全國化的時候,利樂憑藉「免費送設備、包材賺利潤」這一經典套路,坐收漁翁之利,賺得盆滿缽滿。20年後,利樂再到呼市建廠,大有東山再起、重新起航的寓意。
  • 伊利、蒙牛打頭陣提價!喝牛奶又要多掏錢了?
    數據顯示,1月5日,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巨頭漲幅均超過7%,而皇氏乳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新乳業等多股均相繼漲停。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根據近期渠道調研反饋,伊利在2020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在3%- 5%之間。同時,研報指蒙牛乳業也在12月對部分白奶產品提價4%到5%。 對此,伊利回應稱,是由於原奶成本上漲的影響,公司基礎白奶有5%以內的提價。蒙牛方面也表示自從2020年8月份以來,相關產品的價格有所調整。
  • 伊利、蒙牛被曝黑幕?怎麼買到放心奶?
    本文約23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今天一早就有網友留言要我看熱搜,問我伊利、蒙牛的奶還能不能喝,我當時心想難道出了什麼大事件了?國家重要標準的制訂過程應公開透明 - 目錄 - 伊利蒙牛還能喝嗎? 人家說了啥?
  • 伊利蒙牛基礎白奶提價,乳企跟風漲價潮將臨?
    來源:藍鯨財經1月5日,有調研稱,因原料材料成本上漲,伊利、蒙牛基礎白奶產品元旦後漲價。伊利董秘辦回復個人投資者表示,公司基礎白奶有不到5%的提價,主要因原奶成本上漲的壓力,具體經營計劃將在年報中披露。蒙牛方面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