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最有中國乳業競爭,1張紙每年賣出千億,超蒙牛伊利光明之和

2020-12-26 新浪財經

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屈穎

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

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乳業的發展,中國人均牛奶消費近40公斤,雖然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對於20年前人均年消費不足一公斤的中國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飛躍了。

牛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國民牛奶品牌,成為中國乳業的半邊天。

根據日前伊利和蒙牛公布的2019年財報來看,2019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3億元,淨利潤達70億元;蒙牛營業收入達790億元,利潤達41億元。這一數據也表示,伊利已連續6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營業收入也連續超百億增長。

就在中國乳業發展勢頭向好的背後,隱藏著一隻撈金的手——就是利樂包裝。

利樂包裝是瑞典利樂公司開發的用於包裝液體食品的產品,採用6層複合紙包裝,能讓牛奶等飲品的保質期更長,而利樂包裝也是全球最大的無菌包裝設備製造商,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佔據了90%以上份額。

樂利包裝將中國的乳業推向更高層次,被戲稱為「乳企軍火商」,伊利、蒙牛這些國內的巨頭都在為它「打工」。

利樂包裝由魯本·勞辛在1954年創立,和罐頭一樣,包裝一開始的用處就是防止食物變質。在歐洲生鮮這類保質期短的食品無法在期限內運輸時,魯本·勞辛創立了利樂包裝,並逐漸取代了存在高成本、佔空間、裝瓶麻煩等諸多缺點的玻璃瓶。

魯本·勞辛看中的不僅僅是便捷、成本,看重的是包裝袋改變了食品的保質期,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無菌、密封、防潮、防紫外線」,利樂改變了生鮮食品的發展。

利樂的成功使得它將目標放在了剛剛開放的中國身上,更準確的說,是內蒙古的伊利身上。

受到內蒙古地理條件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伊利的奶產品推廣的十分順利,也成為國內第一家A股上市的乳企。

面對中國當時的企業資金短缺和技術落後的狀況,利樂也有了「半買半送」的想法,利樂提供低價的生產設備灌裝機,並且還願意幫伊利制定銷售策略,而廠商必須在合約期間購買足夠數量的包裝。

伊利也欣然接受了利樂餵到嘴邊的套餐,於是伊利的第一條液態奶生產線在1997年正式投產。隨後,伊利也陸續推出了酸牛奶、草莓奶、純牛奶等多種類型的牛奶新品,成為當時國內最火爆的乳企。

兩年後,蒙牛誕生了,利樂也用同樣的計倆牢牢套住了蒙牛。看著國內的巨頭企業們紛紛與利樂合作,光明、娃哈哈、匯源等企業也坐不住了,成為利樂的合作夥伴。

利樂幫助中國的乳企們掙到了錢,同時,它也在不停地從乳企身上大賺特賺。

對於各大牛奶廠商來說,利樂的包裝成為成本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據了解,一盒250毫升容量的飲料中,利樂的包裝成本就佔了飲品出廠價的一半;1升的飲料中,利樂包裝成本佔到了30%。

更有媒體曾不無誇張地表示:利樂公司賺取了中國乳製品企業每盒牛奶3/4的利潤,

為什麼不選擇其他企業的包裝?因為沒得選。

利樂包裝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了超過95%的份額,雖然利樂的競爭對手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但是考慮到成本和質量,利樂仍是最優選擇,它也成為中國乳業包裝的壟斷者,中國乳企也因此淪為利樂的「打工仔」。

僅2012年一年時間,利樂在全球的銷售額就高達112億歐元。這是什麼概念?112億歐元是當年伊利、光明、蒙牛三家企業的銷售額總和。

不過,對於伊利、蒙牛來說,已不是只顧公司野蠻生長的階段了,利潤成為兩家乳企巨頭的第一位,而成本最高的利樂包裝也成為追求最大利潤的絆腳石。

就伊利安慕希來看,採用的PET包裝是自家生產加工或者代加工的包裝,這也成為擺脫利樂控制的第一步。

(安慕希一款產品的包裝並沒有標明利樂包裝)

相關焦點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屈穎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 伊利:開啟乳業「後千億時代」
    2021年,伊利將與全球合作夥伴開啟乳業「後千億時代」,在構建「全球健康生態圈」的進程中,不斷提升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伊利打造MES系統,使其成為整個生產環節的「大腦」。做中國品牌「金名片」在品質+創新的雙輪驅動下,伊利成為中國乳業的「金名片」。2020年8月31日,荷蘭合作銀行公布2020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伊利提前躋身全球乳業五強,進一步彰顯中國乳業的國際影響力。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 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市值上差距則更明顯。
  • 一張紙利潤有多大?它每年默默「撈金」,卻讓國內眾多企業離不開
    如果問你一張紙的作用是什麼,很多人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畢竟在很多人眼中,紙就是個「不值錢」的東西。在生活中還是很不起眼的,然而卻有人靠不起眼的紙,年營收超千億,同時還讓國內多家公司都為它「打工」。而這一企業就是利樂,說起利樂很多人或許並不了解,但是說到蒙牛、伊利以及光明這些乳企,相信就沒有人會陌生了。在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老百姓對於生活品質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包括在早餐這方面,都開始講究營養均衡搭配。這時候就離不開牛奶這類可以補充營養的食物了,放眼目前國內乳業市場,已經被伊利和蒙牛這兩家巨頭「瓜分」了。2019年伊利營收超900億,蒙牛營收達到790億。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獨家:光明乳業押寶低溫巴氏奶 是表面光鮮還是前景光明?
    正因為此,巴氏奶成了乳業企業爭奪的焦點之一,而給國產乳業巨頭光明乳業也身在其中。以低溫巴氏奶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光明乳業能否靠巴氏奶重奪乳業巨頭老三的位置呢?運營商財經網試圖以此還原低溫奶市場的競爭現狀。2018年1月,蒙牛鮮奶事業部啟動新品啟動會,推出三個子品牌:針對入戶渠道的鮮奶品牌「蒙牛.新鮮嚴選」、主打高品質的鮮奶品牌「每日鮮語「、主打極致新鮮的鮮奶品牌「新鮮工廠」,「每日鮮語」、「新鮮工廠」已經投產。除此之外,伊利巴氏鮮奶品牌「百格特」也已經在哈爾濱開始運營。這意味著,巴氏鮮奶的競爭已經由區域性競爭發展為全國性競爭。
  • 乳業商戰篇:伊利安慕希大戰光明莫斯利安
    一、常溫酸奶革命,順應行業大勢 1、品類大勢: 中國酸奶市場增長率領跑全球 公開數據顯示:2012-2014年,酸奶每年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 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 光明乳業「新鮮業務」受挑戰 巴氏奶面臨白熱化競爭
    原標題:光明乳業「新鮮業務」受挑戰,巴氏奶面臨白熱化競爭物流中斷、小區封閉、零售下滑……以「新鮮」為最大賣點的巴氏奶遭遇難題。搜狐財經搜狐外賣平臺發現,儘管目前物流已部分恢復,但因購買需求的變化和外賣起送費等限制,線上平臺巴氏奶的銷量並不起眼。
  • 9個月,伊利賣出737億:創新力帶領中國乳業走向新高地_騰訊網
    10月29日,亞洲乳業龍頭伊利股份2020年前三季度成績單出爐:營業總收入737.70億元,增長7.42%,淨利潤60.44億元,增長7.00%。 即使遭受疫情衝擊,又面臨復工復產後常態化防控的考驗,伊利業績依然實現逆勢增長,這背後,除了中國乳業本身的韌性,也證明了這家企業所具備的內在活力。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文/黃康瑄來源/熔財經當國人想著法子為孩子們搶購洋奶粉的時候,大家可曾知道,中國乳業企業也在努力的「走出去」。2010年,伊利宣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和「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蒙牛則是希望能「打造世界品質,鑄造世界品牌。」國內的「仗」還沒打完,不約而同的理想又將中國乳企們推入競爭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場。在它們之中,最早「染上國際色彩」的是蒙牛。
  • 伊利,蒙牛,光明,君樂寶,雀巢,達能,貝因美,恆天然,新乳業……本周...
    伊利、蒙牛、光明…乳業成股市領漲熱點 在剛過去的6月份,伊利股份月度漲幅達15.14%,光明乳業上漲3.23%;港股上市的蒙牛漲幅7.56% ,飛鶴漲幅12.24%,領漲趨勢明顯。
  • 中國乳業真正的掘金者:蒙牛伊利為它「打工」,利潤率堪比茅臺!
    俗話說「每天一杯奶,強大中國人」,得意於此,中國乳業市場蓬勃發展,也催生了像蒙牛、伊利這樣的乳業巨頭。但是,最賺錢的卻不是他們,卻是一家外國企業,它就是牛奶包裝製造商「利樂」包裝,而乳業界也戲稱,利樂公司「偷走了」中國牛奶大部分的利潤,堪稱乳業節的茅臺!
  • 光明乳業(600597)擺脫莫斯利安"依賴症" 低溫鮮奶競爭慘烈
    整體來看,光明乳業的增速較2019年同期又有比較明顯增長,也擺脫了2015年-2018年的滯漲期。    在業內看來,這一變化與濮韶華產品多元化戰略密不可分。    2015-2018年期間,光明乳業營收分別約為193.73億元、202.07億元、216.72億元和209.86億元,增速一直落後於國內頭部乳企,而很大一部分原因與核心大單品「莫斯利安」的表現有關。
  • 伊利1.8億元戰投中地乳業 龍頭乳企加速優質奶源布局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記者 吳婷繼蒙牛增持中國聖牧後,伊利也再次加碼奶源布局。受該消息影響,8月3日中地乳業暴漲118.97%,報收1.27港元/股,總市值27.61億港元。伊利股份當日上漲4.01%,報收38.10元,總市值2318億元。
  • 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文/Kinki來源/熔財經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 伊利,澳優,海普諾凱1897,雀巢,恆天然,新乳業,蒙牛,光明……本周看點
    伊利擬入股中地乳業 8月2日伊利發布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認購中地乳業定向增發股票,認購數量4.33億股,認購價格為每股0.47港元,認購總價為2.03億港元。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約為16.6%。中地乳業及其子公司主要經營牧場經營業務和進口貿易業務,原料奶生產及銷售是中地乳業的收入支柱。
  • 伊利為什麼值得長期持有?
    華生 | 文礪石商業評論 | 來源1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者越來越成熟,一個重要體現是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短期投機思維開始被摒棄。就在2020年10月15日,伊利公司在總部所在地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行了「聚勢勃發,創領未來」為主題的伊利領導力峰會,在此次領導力峰會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正式發布了伊利2025年要挺進「全球乳業三強」的中期目標,以及2030年實現「全球乳業第一」的長期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國際化將成為伊利在未來十年的最核心戰略。
  • 伊利等品牌乳製品質量不輸國外產品!關於中國乳業的6大真相
    大家之所以會被不實文章調動情緒,是因為對中國乳製品行業不夠了解。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實際情況,本文梳理了關於中國乳業的6個真相,供大家參考。之所以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會有企業代表參與,是因為作為行業參與者,乳企對行業現狀知根知底,可以給出更具參考性的建議。制定行業標準時,徵求企業意見也算是慣例。汾酒參與了清香酒標準的制定,利郎、海瀾之家等企業參與了針織夾克衫標準的制定。儘管在標準起草的前期過程中,會有企業代表參與,但從最關鍵的審評階段開始,所有企業方不被允許參與。
  • 伊利剛發全新奶酪品牌,蒙牛便將「國產奶酪第一股」收入麾下
    這也可能是柴琇決定賣出該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12月,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在自查中發現公司2019年度存在控股股東關聯方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的情況。今年3月,柴琇和妙可藍多財務總監、時任董事會秘書的白麗君還收到上海證監局警示函。警示函顯示,妙可藍多未對其中兩筆資金佔用進行會計處理,未能真實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去年至今,柴琇曾多次質押所持妙可藍多的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