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屈穎
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
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乳業的發展,中國人均牛奶消費近40公斤,雖然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對於20年前人均年消費不足一公斤的中國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飛躍了。
牛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國民牛奶品牌,成為中國乳業的半邊天。
根據日前伊利和蒙牛公布的2019年財報來看,2019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3億元,淨利潤達70億元;蒙牛營業收入達790億元,利潤達41億元。這一數據也表示,伊利已連續6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營業收入也連續超百億增長。
就在中國乳業發展勢頭向好的背後,隱藏著一隻撈金的手——就是利樂包裝。
利樂包裝是瑞典利樂公司開發的用於包裝液體食品的產品,採用6層複合紙包裝,能讓牛奶等飲品的保質期更長,而利樂包裝也是全球最大的無菌包裝設備製造商,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佔據了90%以上份額。
樂利包裝將中國的乳業推向更高層次,被戲稱為「乳企軍火商」,伊利、蒙牛這些國內的巨頭都在為它「打工」。
利樂包裝由魯本·勞辛在1954年創立,和罐頭一樣,包裝一開始的用處就是防止食物變質。在歐洲生鮮這類保質期短的食品無法在期限內運輸時,魯本·勞辛創立了利樂包裝,並逐漸取代了存在高成本、佔空間、裝瓶麻煩等諸多缺點的玻璃瓶。
魯本·勞辛看中的不僅僅是便捷、成本,看重的是包裝袋改變了食品的保質期,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無菌、密封、防潮、防紫外線」,利樂改變了生鮮食品的發展。
利樂的成功使得它將目標放在了剛剛開放的中國身上,更準確的說,是內蒙古的伊利身上。
受到內蒙古地理條件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伊利的奶產品推廣的十分順利,也成為國內第一家A股上市的乳企。
面對中國當時的企業資金短缺和技術落後的狀況,利樂也有了「半買半送」的想法,利樂提供低價的生產設備灌裝機,並且還願意幫伊利制定銷售策略,而廠商必須在合約期間購買足夠數量的包裝。
伊利也欣然接受了利樂餵到嘴邊的套餐,於是伊利的第一條液態奶生產線在1997年正式投產。隨後,伊利也陸續推出了酸牛奶、草莓奶、純牛奶等多種類型的牛奶新品,成為當時國內最火爆的乳企。
兩年後,蒙牛誕生了,利樂也用同樣的計倆牢牢套住了蒙牛。看著國內的巨頭企業們紛紛與利樂合作,光明、娃哈哈、匯源等企業也坐不住了,成為利樂的合作夥伴。
利樂幫助中國的乳企們掙到了錢,同時,它也在不停地從乳企身上大賺特賺。
對於各大牛奶廠商來說,利樂的包裝成為成本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據了解,一盒250毫升容量的飲料中,利樂的包裝成本就佔了飲品出廠價的一半;1升的飲料中,利樂包裝成本佔到了30%。
更有媒體曾不無誇張地表示:利樂公司賺取了中國乳製品企業每盒牛奶3/4的利潤,
為什麼不選擇其他企業的包裝?因為沒得選。
利樂包裝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了超過95%的份額,雖然利樂的競爭對手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但是考慮到成本和質量,利樂仍是最優選擇,它也成為中國乳業包裝的壟斷者,中國乳企也因此淪為利樂的「打工仔」。
僅2012年一年時間,利樂在全球的銷售額就高達112億歐元。這是什麼概念?112億歐元是當年伊利、光明、蒙牛三家企業的銷售額總和。
不過,對於伊利、蒙牛來說,已不是只顧公司野蠻生長的階段了,利潤成為兩家乳企巨頭的第一位,而成本最高的利樂包裝也成為追求最大利潤的絆腳石。
就伊利安慕希來看,採用的PET包裝是自家生產加工或者代加工的包裝,這也成為擺脫利樂控制的第一步。
(安慕希一款產品的包裝並沒有標明利樂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