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界,有一項特殊技能,堪稱中醫符號,只要提到它,人們便知道,這就是中醫。而這一項獨特的技能,就是脈診。
雖然西醫也統計人們的脈搏,但是與中醫脈診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中醫脈診是一個擁有完善理論體系的,具有辯證思維的高層次人體信息探測學科,而西醫對脈搏的統計是比較簡單的「公式」。這就是為何脈診能在古今中外獨樹一幟,成為中醫非文化物質遺產的代表名錄的原因了。
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民間,中醫脈診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幾乎很多人都知道,中醫脈診十分奇妙,三根手指一搭,就能說出你身體的「子午卯酉」來。
然而,奇怪的是,中醫脈診看似神奇,實則很樸實,就是運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加以演繹而成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能夠真正領會脈學精髓的人卻並不是很多。脈診雖神奇,但傳承卻很難。
由於脈學傳承難的問題,原本神奇的脈診,現在卻沒落了。那麼,脈診究竟是怎樣沒落的呢?其實,這不得不從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說起,他就是把脈學從學術上升到學科高度的第一人——西晉太醫令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