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娃的眼神與目光對視訓練很難搞,是有共識的。而且越是難搞的東西就越是花樣繁多。但是,共同的毛病就是誘惑孩子去看「甜棗」而不是去看眼睛。更談不上能夠誘發出孩子的主動眼神交流。
在人體的外圍感受器中,眼睛是人所具有的最精密的「儀器」,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不信你試一試。沒有替代的方法,無論是看肩膀、看眉心還是看鼻子尖,還是看放在眉心處的甜棗,這些絕對不會有替代目光對視的功能。
原因很簡單:沒有目光交流,就沒有信息在其中。更不存在「判斷」 和「傳神」這些最重要的社交信息。
目光對視有?沒有?不一樣!(網絡圖片)
上邊的圖中兩人,沒有目光對視,只有鼻息,不是正常交流。
下邊的圖中兩人,明顯眼睛裡有信息交流的成分。
我們再看看陳佩斯,小品演員裡眼神使用最好的就是陳佩斯,無人能比。
陳佩斯在「捕捉」朱時茂的信息
我在講解運動康復時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主動」 兩個字。
眼睛的運動直接關聯著人的精神狀態、心理和情緒,是語言所描述不清又高於語言表達的一種代表著一個人認知發展的一種「境界」。
用眼睛向外傳達信息
除了使用眼睛接受或捕捉對方表達的信息外,還可以使用眼睛對外傳遞我們想要表達的思想信息。
使用不同的眼神傳遞出不同的思想信息
那麼,如何引導自閉娃來練習主動眼神對視呢?
我在《環境大腦與自閉症康復》一書中介紹過《眨眼咬手》和《對眼頂牛》這兩個方法。
《眨眼咬手》:家長一手捉住娃兒的一隻手,讓他的手背向上,把娃的手拉到家長的嘴邊,告訴孩子,注意爸爸/媽媽的眼睛,當爸爸/媽媽眨眼到了第五下時,如果你(娃)的手再不「跑」,就會「被我咬住」。
而此時,娃兒一定會認認真真地盯著家長的眼睛,不用去看什麼替代物,而是真正地在盯著家長的眼睛。
遊戲中,家長眨眼的頻率可以隨時變化,來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和遊戲的興趣。 遊戲全程孩子都會在緊張與興奮之中注視著家長的眼睛。是一種非常好的親子交流方法。
後來一位朋友把這個方法改變成了《眨眼打手》的方式:家長一手捉住孩子一隻手,另一手做打手狀,讓孩子看著家長的眼睛眨眼次數。
《對眼頂牛》:家長和娃兒額頭互頂,目光對視,家長哼唱孩子喜歡的曲子或者自己隨便瞎編一個曲子,目的是烘託氣氛讓娃注意看著家長的眼睛,根據曲調或節拍來像牛一樣地碰鼻子。也能很好地起到吸引孩子目光的作用。
《目光指揮》:先擺放兩樣東西,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能夠猜出來他想要哪個,只要他看一眼那東西,再看一眼家長就行。
然后角色交換,家長讓孩子猜家長想要哪件,此時孩子就要注意家長的眼睛正在看什麼東西。
物品逐漸增多。我覺得我娃在這個遊戲中獲益良多。
自閉症孩子是因為缺乏主動性而退縮到自己的空間裡,既然有不少專業人士喜歡使用「孤獨症」這個詞來標籤他們,那麼,就應該想到,引導出孩子的主動性應該作為切入點或突破點來思考康複方法。
如果你想出來的方法能夠激發出孩子的主動性,而且你一定是在這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那樣你是否還願意標籤他們是孤獨症孩子嗎?
你走進去,他們就不孤獨;
你帶出他們來,他們也將不孤獨;
除非他們在孤獨之中,而你卻仍然「逍遙」在孤獨之外。
作者:北海
寫於美國康州
2020年8月27日
著作《環境大腦與自閉症康復》
聯繫北海老師請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