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

2020-12-12 觀察者網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同時,為充分發揮任務效益,試驗船還搭載了不少「乘客」,開展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一起來看看!

試驗船艙內情況

1

空間液體潤滑材料摩擦學行為研究實驗

有運動必有磨損,比如大家常見的機械運動機構,其構件由於相對運動必然發生摩擦並產生磨損,形成稱為磨屑的摩擦產物,常堆積於運動部位附近並可能對周邊表面有所汙染,在衛星、飛船及空間站中這一現象同樣也不能避免。因此基於降低運動零件的磨損,延長運動零件的使用壽命的目的,通常需要對運動零件摩擦表面加注潤滑油、潤滑脂或固體潤滑進行潤滑。

試驗船上搭載了一個「材料摩擦行為實驗裝置」,以我國空間站運動機構所使用的液體和固液複合潤滑材料為研究對象,在軌驗證了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不同表面形貌和不同功能化表面的潤溼行為,以及在摩擦化學作用下形成摩擦產物的爬行、遷移規律,為高可靠、長壽命空間潤滑系統研製提供理論指導,也可為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故障分析和診斷提供基礎數據。

2

量程多精度空間微重力加速度測量技術試驗

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時,會受到地球引力之外多種作用力的幹擾,如大氣阻力、太陽輻射光壓、重力梯度效應、軌道機動、姿態控制、設備運轉和乘員活動等,從而達不到完全「失重」狀態,而是一種「微重力」環境。「微重力」是對「失重」的偏離,其大小可以通過太空飛行器所受幹擾力的加速度值來度量。為了掌握並消除各種幹擾對太空飛行器內科學實驗載荷影響,為科學實驗提供所需高微重力水平實驗環境,就需要準確測量科學實驗載荷微重力水平。

本次任務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寬量程、寬頻段和多解析度三種不同類型的加速度測量技術試驗,驗證空間站高微重力實驗櫃懸浮實驗系統和流體物理實驗櫃主動隔振系統中關鍵的加速度測量模塊功能性能,確保正式產品滿足任務要求,同時也為未來空間高精度微重力測量提供技術儲備。

3

時間觸發控制電子系統試驗

採用新一代綜合電子信息體系結構設計,通過飛行試驗,驗證了系統在空間環境下的適應性,以及全局時序分配、分時分區數據流調度、大容量數據高安全高可靠傳輸等,為新一代載人飛船等新型太空飛行器電氣系統研製提供技術和數據積累。

4

洩漏碰撞檢測系統試驗

通過對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艙壁結構內聲信號本底進行採集,以及對模擬碰撞及洩漏聲發射信號檢測,驗證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洩漏及碰撞定位算法,以及聲傳感器和洩漏碰撞檢測儀在軌工作性能,為後續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洩漏及碰撞定位提供技術儲備。

5

光纖光柵傳感系統試驗

通過布設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內的溫度、應變兩種光纖光柵傳感器,獲取真實飛行環境下試驗船的溫度、應變等狀態,驗證光纖光柵傳感器應用於太空飛行器狀態監測的可行性,為飛船結構優化設計提供基礎數據。

6

金屬/陶瓷材料在軌高精度成型實驗

在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設備和材料的「補給線問題」,一直阻礙著人們飛向更遠空間。隨著太空3D列印技術快速發展,實現太空飛行器零部件的「自給自足」正在成為可能。

為進一步提升製造精度、擴大可用於太空製造的材料譜系,本次實驗針對太空失重環境配製亞微米級精細軟物質材料(金屬陶瓷材料),通過調整其流變性能,在軌完成對材料形態的精確控制,實現首次空間高精度(表面粗糙度0.2um)立體光刻增材製造技術驗證,為我國立體光刻增材製造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7

基於金屬3D列印技術的立方星部署器

試驗船搭載一個立方星部署器。立方星部署器採用國際最先進的金屬3D列印技術、最新的3D列印設計優化算法與材料,大幅降低了設計重量,提高了結構強度;本次飛行驗證了立方星3D列印新型部署器的結構強度、材料性能和空間環境適應性,為「3D列印+航天」的大規模應用和未來空間站在軌釋放、機動部署微納衛星提供了數據,儲備了技術。

8

微生物採油菌種搭載實驗

試驗船搭載了華東理工大學的微生物採油菌種。微生物採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有益活動或代謝生物表面活性劑等產物提高原油採收率、延長油田開發壽命的新技術,目前為國際上油田開發領域研究熱點。 實驗利用太空極端環境對原始野生菌株進行誘變,有望獲得特異性強、性能更加突出、有工業應用價值的突變菌株。

除此以外,試驗船內還有不少其他「乘客」——

自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每次飛行試驗任務中,都安排了實驗類搭載項目,先後搭載過特色花卉、野生菌、中藥材、經濟作物等近百個品種的籽種、枝條、菌種,促進太空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太空育種基地

神舟十號搭載培育的龍膽草

此次任務試驗船在軌飛行約67個小時,軌道高度約300~8000公裡。在軌飛行期間,試驗船穿越的範艾倫輻射帶,接受的空間總輻射劑量和微重力環境均與以往神舟飛船、天宮實驗室所經歷的空間環境不同,為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與實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寶貴機會。因此,試驗船中還安排了航天育種、空間生物等相關實驗類項目75個。既有來自雲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具有戰略合作關係的地方政府項目,也有由中國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推薦的特色項目。涵蓋農作物、林草花卉、中草藥種子和生物菌種實驗裝置,還有對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動物實驗樣本,搭載樣本總數達988件(份)。

試驗船中搭載的部分種子

相關焦點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可重複使用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適應多任務和模塊化設計特點,此次飛行試驗任務將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相關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證,將夯實中國人更高效、安全、經濟地開展有人參與的深空探測的堅實基礎。」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技術專家沉穩的話語透露出自豪。
  • 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即將首飛,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本次發射任務搭載的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這是專為後面的空間站以及載人航天任務進行研製的試驗船,全長8.8米,發射質量21.6噸,新一代載人飛船空間更大,可載人可載貨,可重複使用,耐熱性也更高。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三大關鍵詞
    5月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預定區域,標誌著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告訴記者。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太空食譜」再添新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
    5月20日,《中國航天報》刊發《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回到闊別多日的「娘家」》的重要消息,報導了歷經發射在軌、再入返回等大考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於15日回到「娘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的盛況。
  • 遨遊天宇凱歌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側記
    5月8日,記者走進整修一新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揮廳,現場的工作人員正翹首以盼今天的主角——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歸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揮廳現場  5月5日18時00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7期: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5月5日18時,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胖五」火箭的兄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華麗首秀,成功首飛。重約22噸的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的組合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已完成了前兩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空間實驗室階段。今天第三步空間站建設階段大幕拉開。
  • 新一代載人飛船自述:人類的「終極三問」難不倒我
    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未來這款航天員的新「座駕」,將成為中國航天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那麼,這款新飛船以及這次試驗,到底有啥意義?今天讓它自己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新一代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家族的一名新成員。
  • 更舒適、更智能、更經濟——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三大關鍵詞
    5月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預定區域,標誌著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告訴記者。
  • 遨遊天宇凱歌還——北京飛控中心操控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側記
    記者走進整修一新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揮廳,全體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翹首以盼今日主角——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歸來。  5月5日18時,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正式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 千年「倉頡手植柏籽種」搭載載人飛船遨遊太空後返回原地
    6月10日,陝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一代載人飛船空間科學實驗搭載材料交接儀式在西安文理學院舉行,國家林草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陝西省科學技術廳、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共同為9家搭載單位移交搭載的種子、益生菌和生態修復菌等33種材料。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即將起航
    4月29日,網上出現的海南文昌發射場的照片顯示,即將執行我國國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任務的長徵5B重型運載火箭已經開始轉運,非官方消息是預計5月5日發射。
  • 新一代載人飛船自述
    ◎ 代振瑩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回收等關鍵技術試驗驗證。未來,這款航天員的新「座駕」,將成為中國航天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或許你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新飛船的秘密?不用急,讓它自己告訴你。
  • 長徵五號B火箭運抵發射場 將於4月發射新一代載人...
    後續將與先期運抵的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一同進行發射場合練,於4月中下旬發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前不久發射的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相比,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個頭稍矮一些。它全長約53.7米,直徑5米,捆綁4個直徑3.35米助推器,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液氧、液氫和煤油作為推進劑,起飛質量約849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22噸,是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 中國首次特大群傘試驗成功 或為新載人飛船準備(組圖)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08所在我國北疆地區圓滿完成了首次特大型群傘系統空投試驗。該試驗驗證了超大型單傘組成的群傘系統工作原理的可行性,標誌著大型群傘系統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後續型號的研製打下了基礎。
  • 關鍵結構件3D列印技術在新一代載人飛船中的應用
    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返回艙再入大氣層承受惡劣的氣動力熱作用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此次試驗船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已具備雛形,也標誌著艙體結構、材料、控制系統等領域一大批新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
  • 美「太空班車」正式啟航!SpaceX載人「龍」飛船順利升空
    中新網11月16日電 (陳爽) 當地時間15日晚19時27分,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夜色中,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4名太空人搭載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研發的載人「龍」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邁出載人登月第一步,新飛船隻是小目標
    公元2020年5月5日18時,在10臺火箭發動機產生的1078噸推力託舉下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點火升空,隨後經過程序轉彎、助推器分離、拋整流罩、船箭分離一系列動作之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一舉使我國航天進入太空能力直接翻番。
  • 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羅弗巧樂卡超輕粘土「童夢星程」
    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目前已完成五次變軌。科研人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厲害了!中國宣布: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這就意味地,延後的空間站可以擴建一個工廠!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背後離不開為載人航天工程而生的新火箭,離不開載人航天的「新座駕」新飛船,同樣離不開背後數之不盡的火箭研發人才隊伍。發射成功只是萬裡徵程的重要一步,後續任務依舊任重道遠,還需要繼續努力,而這就需要繼續建立一支敢鬥爭、敢拼搏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