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5月5日18時,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胖五」火箭的兄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華麗首秀,成功首飛。重約22噸的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的組合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已完成了前兩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空間實驗室階段。今天第三步空間站建設階段大幕拉開。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
5月8日13時49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成功著陸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新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8日12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試驗船完成返回制動,進入返回軌道。13時33分,服務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自5月5日18時整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試驗船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通過7次自主軌控將軌道抬升至遠地點為8000公裡左右的大橢圓軌道,制動後以超過每秒9公裡的再入速度返回,為返回艙創造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再入的熱流條件;再入返回階段,試驗船通過新型返回制導策略控制再入飛行過程,以群傘減速、大型氣囊緩衝著陸,在東風著陸場成功回收。
我國完成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正按計劃在軌正常飛行。目前,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已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樣件列印,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是當前國內外太空飛行器結構的主要材料。此次實驗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負責人介紹,這次列印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蜂窩結構(代表太空飛行器輕量化結構),另外一個是航天科技集團CASC標誌。
航天科技四院42所產品成功應用於長五B火箭首飛發射
四院42所研製的消氫點火裝置和43所研製的C/C密封材料成功應用於長五B火箭首飛發射。消氫點火裝置消除了火箭發射前排放的大量低溫氫氣,C/C密封材料應用於液體發動機渦輪泵關鍵部位。
我國太空艙完成一系列軌道機動
據官方媒體報導,截至周四(5月7日),新的太空艙已經完成了7次調整軌道的6次機動。這也是中國下一代航天員飛船在首次航行兩天的軌道上進行了一系列機動飛行。但是遺憾的是在返回地球卻出現異常。
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將3款探測器送上月球
據美國太空網7日報導,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將3款探測器送上月球。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下屬知名航天企業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總裁弗拉基米爾·科爾梅科夫表示,新太空飛行器分別名為「月球-25」號(Luna-25)、「月球-26」號(Luna-26)和「月球-27」號(Luna-27)。科爾梅科夫此前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月球-25』號探測器目前處於組裝和初試階段,希望2021年我們能成功發射這款探測器。」
美軍太空部隊用空天飛機當宣傳大使招募新兵
據美國《星條旗報》近日報導,在正式成立幾個月後,美國太空軍在本周三開始正式發布徵兵廣告視頻,這也標誌著其第一階段的擴張正式開始。目前,美國太空軍骨幹技術成員已經達到了88人,其中86人是直接從空軍學院畢業後的年輕中尉軍官中選拔的,從隸屬關係來看美國太空軍暫時依舊為空軍部下屬單位,但隨著太空軍地位的提升,它很可能成為美國一個單獨的軍種,並由此得到更多預算撥款。
NASA追蹤16年冰蓋消失和海平面上升
科學家們使用NASA太空雷射器追蹤了過去16年中格陵蘭和南極冰蓋的變化,結果顯示: 氣候變化的劇烈影響。該研究依賴於美國宇航局於2003年發射的冰,雲和陸地高程衛星(ICESat)以及其後繼的ICESat-2的觀測結果。利用這些數據,科學家表明,儘管南極東部的冰量增加了一點,而南極西部的冰卻損失了很多。在2003年至2019年期間,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面損失總計使海平面上升了0.55英寸(14毫米)。
美太空部隊宣布X-37B太空飛機下一次發射任務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周三,美國太空部隊公布了自去年12月成為美國軍隊最新分支以來的第二次發射:5月16日,X-37B太空飛機將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進入軌道。這艘無人駕駛的宇宙飛船看起來像一架小型太空梭,多年來一直是美國空軍的一個秘密項目。
俄羅斯人類航天計劃負責人5月5日死亡 上月曾接受新冠狀病毒測試
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周二(5月5日)證實,俄羅斯人類航天計劃負責人葉夫根尼·米克林(Yevgeny Mikrin)已去世。該聲明沒有具體說明死亡原因。但六十多歲的Mikrin上個月曾接受新冠狀病毒測試。在他被接受病毒測試診斷之前,米克林參加了4月9日運載聯盟茲號太空船的飛行,該太空船載有NASA太空人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到國際空間站。
5月5日星際飛船SpaceX SN4首次進行火箭發動機靜態點火
SpaceX的SN4 Starship原型機於2020年5月5日在南德克薩斯州進行的簡短靜態火力測試中點亮了其Raptor引擎。SpaceX最新的星際飛船原型機首次點火,為不久將來的試飛鋪平道路。SN4是SpaceX的星際飛船的最新測試版本,在周二晚上(5月5日)發動了「靜態點火」,短暫點亮了其單個Raptor發動機,飛船留在公司南德克薩斯州的地面上,並沒有升空。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近日,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由於過於接近地球,以至於肉眼都能看到與之共舞的兩顆恆星。當然,在星系尺度上,親密是相對的。這個黑洞距離我們大約1000光年,每光年為5.9萬億英裡(9.5萬億公裡)。但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託馬斯·裡瓦尼烏斯說,從宇宙乃至銀河系的範疇來看,它其實就在我們附近。他說,之前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可能比這個新發現的黑洞要遠三倍,大約3200光年。
NASA與維珍銀河攜手探索商業航空未來發展
外媒「CNET」5月8日報導,維珍銀河日前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聯合發布新聞,雙方將進行點對點技術合作,推進高馬赫航空器研發工作,並在未來實現民用。維珍銀河執行長George Whitesides通過這份聯合新聞表示:「這是維珍銀河和宇宙飛船公司重要合作關係的開始,這將支持航空技術的未來發展。」
阿湯哥合作NASA上太空拍電影
據了解,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日前在推特披露,他們正在與湯姆·克魯斯合作拍攝第一部太空電影。雖然有關這一項目的細節尚不清楚,但布裡登斯汀表示,影片將在國際空間站(ISS)上拍攝。
北極罕見最大臭氧洞終於得到修復
3月末,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AMS)的科學家們在北極上空大氣層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臭氧洞。很快,這一臭氧洞就演變成北半球最大的一個臭氧洞。它的面積相當於格陵蘭島,橫跨極地冰川的表面。但是到了4月23日,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通過推特發表了該臭氧洞消失的好消息。
日本隼鳥2號發現龍宮小行星動態歷史的線索
日本的隼鳥2號還尚未將其珍貴的太空巖石運回地球,但其數據已經為科學家提供了這個近地小行星動態歷史的證據。隼鳥2號在 2018年夏天到達了一個名為Ryugu的小行星,並在小行星上繞行了16個月。在長時間的訪問中,Hayabusa2將三輛火星車降落到小行星上,並從太空巖石表面挖出了一些樣本。
NASA在7月發射前開始包裝火星漫遊者 降低風險降落難度
美國宇航局(NASA)繼續為發射下一個火星探測器做準備,該火星探測器距現在只有兩個多月了。美國宇航局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工程師已經開始以正確的配置堆疊恆星火星探測器及其相關硬體,以進行升空,這將在7月17日開啟的三周窗口內進行。在這個關鍵時間,中國將會加入這場火星競賽。
俄羅斯登月探測計劃
根據最新消息,俄羅斯計劃於2031~2035年將四個探測器送上月球。2021年發射「月球-水珠」著陸器(月球-25);2023年發射「月球-水珠」軌道器(月球-26);2024年發射「月球-資源」著陸器(月球-27);2027年發射月球-28著陸器;2028年:發射月球-29著陸器。
月球-25是一個小型月球極地著陸器,計劃2021年發射。該著陸器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是作為月面著陸驗證器,驗證用於後續探測任務的月面軟著陸技術;二是承擔月球科學探測任務,對月表風化層和局部外逸層進行探測。
2023年發射的「月球-水珠」軌道器(月球-26),其任務包括:繪製月表全圖,探測月球表面、亞表面結構,探測月表化學成分、富氫區域,探測月球引力場;對月球周圍空間(外逸層、太陽風與月球環境交互、月球磁異常現象和微流星體等)開展科學研究。
「月球-資源」項目將分兩個階段實施。2024年,發射月球-27著陸器;2027年,月球-28著陸器將採集月球南極的低溫土壤樣本並返回地球;2028年,月球-29著陸器將把月球車送上月球。
此外,俄羅斯計劃月球-30著陸器將把可重複利用的探月飛船送到月面,服務載人科考。月球-31著陸器將把近5噸重、擁有開發月球資源所必需裝備的重型月球車運抵月球。月球-32著陸器會將6噸的重型模塊送上月球,以便建設月球試驗場,後續發射的月球-33軌道飛行器的目標則是保障通信及導航。
在載人領域方面,俄羅斯一直實行「雙線並行」的發展思路,一方面積極推進本國的無人月球探測器研製工作,積極為後續載人登月任務的實施奠定技術基礎,積累經驗;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載人空間探索活動,參與美國提出的國際地月空間站項目,希望通過開展國際合作,緩解經濟和技術方面的壓力,最終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
目前,俄羅斯制定的載人登月計劃進程如下:
返回座艙、軌道艙、服務艙和對接艙
載人飛船一般由乘員返回座艙、軌道艙、服務艙、對接艙和應急救生裝置等部分組成,登月飛船還具有登月艙。
返回座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返回座艙不僅和其它艙段一樣要承受起飛、上升和軌道運行階段的各種應力和環境條件,而且還要禁受再入大氣層和返回地面階段的減速過載和氣動加熱。
軌道艙是太空人在軌道上的工作場所,裡面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
服務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和氣源等設備,對飛船起服務保障作用。
對接艙是用來與太空站或其它太空飛行器對接的艙段。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