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山東陽信,水落坡鎮雷家村一男子突遭車禍,送行花圈擺滿大街。據了解,該男子今年58歲,三天前外出時被一女子駕豪車撞擊,當場身亡,引發眾多猜測。事發後,當地警方介入,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馬禎 張慶傑)民聲供稿平臺 發
陽信縣隸屬山東省濱州市,為縣級行政區,位於黃河三角洲平原開發中心地帶。因漢代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河之陽而得名。(民聲供稿平臺 發)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陽信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河曲之中。」據《武定府志》:「信水之陽也,鉤盤河,徑縣境。至城南十裡為信河。」按古為信水之名,且漢陽信故城,在今無棣縣境,並無今縣治,似有誤。據《清史稿》:「縣西南鈞盤自惠民縣入,逕紅廟莊,一曰信河,縣氏焉。」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民聲供稿平臺 發)
水落坡鎮位於山東省陽信縣東南部,面積130.8平方公裡,轄125個行政村,123個自然村。(民聲供稿平臺 發)
花圈,是用鮮花或者紙花等紮成的環形的祭奠物品,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民聲供稿平臺 發)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聖物」。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民聲供稿平臺 發)
花圈是利用鮮花、綠葉或人造花製作的禮儀花卉裝飾品,其一般為圓形構圖,直徑多為100—130釐米。用鮮花製作花圈時,先用竹片或樹枝做數個大小不等的環狀骨架,並連成一個球面,外面用繩子綁紮,並裹上保持一定適度的稻草,花枝和綠葉就插在稻草上,再用小號金屬絲加以固定。(民聲供稿平臺 發)
輓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它是對死人哀悼,也是對活人的慰勉,有其社會性,也有其時代的代表性。(民聲供稿平臺 發)
花圈的挽條分上下兩條,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 上聯「沉痛悼念尊/賢XXX萬古流芳」;下聯「愚XXX敬輓」、「愚XXX泣挽」。(民聲供稿平臺 發)
圖為2020年10月30日,山東陽信,水落坡鎮雷家村一男子突遭車禍,送行花圈擺滿大街。(民聲供稿平臺 發)
據了解,該男子今年58歲,三天前外出時被一女子駕豪車撞擊,當場身亡,引發眾多猜測。事發後,當地警方介入,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民聲供稿平臺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