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長過青春痘?或者在你的同學、同事當中,什麼樣的人長,什麼樣的人不長?是不是身體比較瘦弱,面色偏黃,看上去就很羸弱的人才不長?
早在《內經》之中,就已經對青春痘做了很詳細的描述。書中說:「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這句話裡提到兩種皮膚問題。皶,就是粉刺黑頭;痤,就是普遍認為的長在皮裡肉外、不冒頭、光留下痕跡的青春痘。唐朝的王冰對這句話做了註解,大意是:大量出汗的時候,毛孔大開,遭遇寒涼起風,寒氣就鑽在皮膚的腠理中住了下來,這些貿然闖進來的不速之客,影響了皮膚對外代謝的功能,將多餘的物質積聚在毛孔裡,慢慢就形成了粉刺,時間一長,又出現了黑頭。
所以,長粉刺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擠掉就可以了,它是一個預警,說明毛囊的開啟已經不靈光了,皮膚代謝得不好,下一步,很可能就發展成「痤」,相當於青春痘的學名「痤瘡 」,就是那種顏色很紅、感覺血脈賁張的大「痘」。出現這種情況,「此皆陽氣內鬱所為 」。所謂陽氣內鬱,其實就是說體內有多餘的溼熱邪氣,導致陽氣不能得到很好的升發。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打個比方:皮膚上的毛孔,就好比身體散風、散溼的無數扇窗子。陽氣是需要升發的,就好比一間屋子,必須要經常地開窗透氣,人才感覺舒適,不會憋悶。皮膚長痘,就相當於窗子被關上了,窗戶縫都被用膠帶封得死死的,升發的陽氣試圖將溼熱趕出體外,卻找不到出路,溼熱之氣只好憋在皮膚的毛孔和腠理之間,憋急了,就從哪個地方鼓個包,冒個痘出來。
因此陽氣旺盛的年輕人,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長痘,而體質羸弱的人很少長;陽氣大量升發的春夏季節更容易長痘;秋冬季,當陽氣一點點回歸地下的時候,痘子也安分了,不呈現出一種拼命想往外冒的態勢……
現代的流行飲食對年輕人的溼熱體質推波助瀾。我看過的一個年輕人,他小時候經常吃油炸的食品,喝可樂,有一次甚至吃到發燒的程度。平時身體還不好,經常感冒、發燒。青春期時,他迷上玩電腦遊戲,臉上的青春痘開始層出不窮,到現在快三十歲了,滿臉都長滿密密麻麻、跟小米粒那麼大的疙瘩,特別重,出門時自己都覺得害怕、緊張。來治療了兩三個月後,好轉很多,痘沒了,不再發了,也就是留下一些痕跡,還在調理鞏固中。
青春痘主要得用對藥,雖然痘痘本身體現出來的症狀就是熱,燒灼感,像燒火,但熱也有真假之分,有真熱,也有虛陽外浮!
中醫還有個道理:「胖人得癰,瘦人得疽」,胖人氣血壅盛,長的瘡就是紅腫熱痛,個兒大,是陽盛的表現,有正氣、有力量,才能把這個東西拱出來,長在表面。瘦人氣血薄弱,長的瘡就是平頭小個的,流膿水,發黑,不容易好,因為他沒有那麼多的力量,拱不出來,是陽虛的表現。
你看老頭老太太,乾乾瘦瘦的,如果得了皮膚病,那就得用一些補藥,達到一個扶正祛邪的效果,正氣被扶起來了,自動就把邪氣給驅逐出來了。可有的醫生呢,一看瘡口感染了,或者化膿了,長東西了,就用抗生素,寒涼的東西一上來,必然瀉火傷陽,體內熱量本來就不夠,越排就越不行了。
沿著這個思路,到了30歲左右,按常理說,人體的陽氣在達到生命中的一個高峰之後,開始走下坡路,這個時候再長痘,就要考慮身體內溼邪過重的因素。因此這個年齡段,很多人的痘子集中在口鼻周圍,按照中醫理論來說,是脾胃有多餘的溼熱,對於女性來說,往往伴有一些婦科疾病。
我在臨床上,治療痤瘡最常用的方子就是附子理中湯,效果很好,有很多經年累月的痘子都得到了治癒。所謂理中,其實理的就是中焦的脾,用附子的陽氣,去振奮脾的陽氣,幫助運化體內多餘的溼熱。這樣一來,既能夠助陽氣蓬勃的年輕人一臂之力,幫助快速排出溼氣,從而不「需要」再長痘子,又能振奮過了青春期還在長痘人的陽氣。
傳統的附子理中湯組方為:
人參、白朮、乾薑(炮)、附子(炮去皮臍),各2錢;炙甘草,1錢。
當然,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需要在劑量上有所加減。在此基礎上,我經常會加入善能散寒止痛、助陽止瀉的吳茱萸。
附子理中湯也有中成藥,叫附子理中丸。我曾看到有些民間中醫,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早上起來生痰,一到下雨天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總是感覺萎靡不開朗,或者走幾步就感到累的人,都適當地吃一些附子理中丸,原因是現在人普遍的脾胃虛寒。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飲食不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中醫說的「思慮傷脾」,也就是壓力和煩惱比較多。
這種說法,我認為還是比較有道理的,附子理中丸,善能化解脾胃的溼瘀,吃上幾天,胃口不好的人,會恢復飢餓感,吃過東西之後消化得也快,人也慢慢變得精力充沛一些,上樓不太喘了。還有一些人會發現排氣多了,不要覺得尷尬,所謂「熱脹冷縮」,這種排氣,是藥中的陽熱化解身體裡的溼寒成為了氣體,排出體外。
現在臨床這麼多個疑難雜症,主要的問題還在於陰陽失調。那麼是陰虛的人多,還是陽虛的人多呢?我覺得都有。十人九瘀,瘀久必化熱。除了扶陽的思路,還有祖上傳統方子的使用。所以在治療方面,不管是毛囊炎、溼疹,我們都有破瘀、開瘀的考慮。很多人說,經過了我的治療,不僅皮膚病好轉,自己還感覺快樂了許多,心情越來越好了,其實就是破瘀、開瘀起了作用。
另外,傳統的溫經湯、四逆湯,也是我經常用到的方子。針對長痘子並且伴有婦科病的人非常有效,不但能幫助她解決皮膚問題,更能很好地調整身體,對她的婦科疾病起到治療作用。
溫經湯《金匱要略》原方:
吳茱萸 9g、當歸 6g、芍藥 6g、川芎 6g、人參 6g、桂枝 6g、阿膠6g、牡丹皮(去心)6g、生薑6g、甘草6g、半夏6g、麥冬(去心)9g。
四逆湯《傷寒論》原方:
炙甘草6g、乾薑5g、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
此方為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孔令謙所創。
一些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臉上愛長小痘痘,這與經血不調有直接關係:長了小痘痘千萬不要往臉上瞎抹,尤其是含有激素類藥物的藥膏,容易形成藥源性疾病。這裡教大家一個改良古方,效果非常好,而且沒有副作用。
這個方子來自於古時候的七白散,後來簡化到六白散、五白散,現在我把它簡化到四白散,就四種中藥:白芷、白附子、白芨、白蘞。
可以到藥店裡購買這些中藥。用量上,白芷用雙份,剩下那三味藥各一份,也就是說如果白芷用20克,其他的藥各10克。
買回家後,把這些藥打成面,然後用槐花蜜調成面膜,每天晚上臨睡前用。記住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先試一下,看有沒有過敏反應,沒有的話就可以往臉上抹了。抹完20分鐘後再用清水洗乾淨。本方有治療座瘡和美白的作用,而且特別便宜。
針對疾病:青春痘、扁平疣。
適宜人群:青年男女。
操作方法:可採取揉、按、掐的手法按摩支正穴,力度要適中,出現酸痛感就可以。每次按大約100下,堅持半個月。
青春痘的問題我們已經說得很多了,扁平疣和青春痘一樣,也是非常有礙觀瞻的,它會導致令人尷尬的色素沉著,摧毀人們的自信心,還極容易傳染親朋好友,給自己周圍的人都帶來不好的影響。我曾經遇到一位小夥子,臉上的扁平疣很嚴重,據他說,花了不少冤枉錢,但一直都治不好,所以自尊和自信心都大受打擊。
我覺得扁平疣又不是什麼大病,何苦讓這麼可愛的小夥子黯然神傷?我送他一個禮物讓他把所有面子問題都解決。這個禮物說小很小,說大,作用也很大,那就是我們手臂上的支正穴。支正穴在手臂的背面,從手掌根往上5寸、也就是6個手指的距離,這個穴位在肉和骨頭的中間,骨縫裡的痛點就是。按摩支正穴的時候,可以採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適中,當支正穴出現酸痛感的時候就可以了。每次按大約100下,半個月以後效果就會出來了,擺脫扁平疣「穴」到病除。
支正穴為什麼這麼「神」呢?「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支正穴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心臟和小腸也是相表裡的,而連通心臟和小腸的一個絡穴就是支正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就是說心臟和小腸全靠它來聯絡。
人的身上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這都可以算作是人身體上的贅生物,這些贅生物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人身體上的贅生物在中醫裡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溼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溼所結。人體內有了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溼凝結就會形成這些贅生物。
可能有人要問了,支正穴是什麼穴位,為什麼可以消除扁平疣呢?這是因為支正穴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溼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溼能夠被及時地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也就是說支正穴化解掉了體內痰溼的贅生物。這下大家明白了,按摩支正穴為什麼可以治療扁平疣了吧!
既然扁平疣主要是體內溼濁過多、脾虛水溼運化不利所致,那麼在按摩小腸經裡的支正穴以後,再和按摩胃經裡的豐隆穴、脾經的陰陵泉穴結合起來,可以算得上錦上添花了。對這幾條經絡堅持疏通按摩,不僅可以去除扁平疣,還有很好地防衰老的效果。
年輕人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如果不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令人懊惱的許多小病都會找上門來。其實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按摩按摩一些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穴位,在休息的同時又消除了病症,豈不是一舉兩得?
2.文末留言區開放,歡迎踴躍參與討論。本平臺支持言論自由,精選留言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