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同學在後臺留言
「血書求扒口感神奇、像氣泡酒、還能排毒養顏的網紅開啡爾酸奶!」,嗯?這些關鍵詞強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立馬跑到馬爸爸那裡下單了某樂寶家的「開啡爾」酸奶,但是吃的時候
仔細品也沒感覺到氣泡酒的 feel 啊,和平時吃的酸奶沒有區別。
這失敗的試吃經驗,讓我懷疑:是不是我舌頭有問題?難道我買到了假酸奶?傳說中的口感是騙人的?(腦瓜子裡全是問號)本著求真務實的心態,我進一步查了相關資料,甚至還嘗試自己做開菲爾酸奶,今天就來
給同樣好奇的你們詳細介紹一下~▍
開菲爾酸奶究竟是個啥?想要知道開菲爾酸奶是個啥,首先得先來說說
開菲爾粒(Kefir grain)。開菲爾粒據說最早發現於高加索地區,它呈粒狀結構並且大多數看起來像花椰菜,主要
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粘性多糖、蛋白質和脂肪,另一部分則是
微生物菌,其中包括乳酸菌、酵母菌,以及少量的醋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多種微生物 [1]。 圖源:文獻 [1]本質上開菲爾粒
是一種發酵劑,沒錯,和牛奶或者其他奶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製成酸奶,也就是我們說的開菲爾酸奶。聽起來和普通酸奶一樣都是用奶發酵來的,
開菲爾酸奶咋就不一樣了?▍
最大不同:益生菌種類多開菲爾粒:主要由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種菌構成,是共生「軍團」;▍
營養更高嗎?由於益生菌的種類更多,相比普通酸奶,開菲爾酸奶有這麼 2 個優點:
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乳酸更多:開菲爾酸奶中大多是容易被吸收的 L(+)- 乳酸,不易被人體吸收的 D(-)- 乳酸大概佔比 2-5%,而普通酸奶中 D(-)- 乳酸則為 25-60%;所以綜合來看,開菲爾酸奶的營養價值確實要比普通酸奶高一點,但多出來的這一點營養成分是否真的對健康會有明顯的不同,目前
臨床上的實驗還比較匱乏,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既然從營養上來看開菲爾酸奶還是挺靠譜的。那為什麼我買的某樂寶家「開啡爾」酸奶就這麼平平無奇?▍
購買也要多留意才行
那是因為目前國內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生產,
一般來說是買不到滴,你看某樂寶家「開啡爾」酸奶的配料表👇,乍一看也沒啥問題,但我也真的覺得很有碰瓷的嫌疑!
截圖圖源:某樂寶「開啡爾」酸奶宣傳圖
上面的 Kefir MILD 只有乳酸桿菌家族,但是常規來說開菲爾粒中必備的酵母群卻照不見蹤跡,所以真的也很難說它是完全正宗的開菲爾酸奶,
更像是名字起成「開啡爾」的普通酸奶的升級版,囧…▍
如何 DIY 開菲爾酸奶?開菲爾酸奶
不需要酸奶機,常溫就 OK,做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首先你們普替我去🍑寶買菌粒,這是開菲爾菌粒和自帶的發酵工具👇 菌粒,發酵說明書、紗布、奶瓶、過濾網,橡皮筋,葡萄乾 (只是這家店長送…)然後進行激活和正式發酵。這兩步相當於工作實習期和轉正,
操作步驟是一樣的:
室溫用紗布蓋住發酵 12-24h,期間可以攪合攪合加速發酵,發酵完後用濾網將開菲爾粒濾出,
剩餘的發酵液就是酸奶。
濾出的開菲爾粒和發酵奶
濾出的開菲爾粒可以循環利用,而且發酵過程肉眼可以見的會長大並逐漸變成更多,理論上只要你擁有了一個開菲爾粒,就能搞出來一大群 (好像一個傳宗接代的遊戲…)而普通發酵酸奶用的菌粉,在發酵過程中就沒有這麼直觀的視覺變化。經過了上面一番折騰,我終於搞到了正經的開菲爾酸奶,
嘗了一口以後立馬決定讓實驗室的人都試試!▍
是不是真的有氣泡感?理論上,開菲爾粒中酵母菌可以將奶中乳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會有氣泡酒的感覺。
親自嘗過以後發現它真的有氣泡感,像是帶酒味和泡泡的酸奶。實驗室的大家也都紛紛寫下自己
試吃原味開菲爾酸奶的感受:克克:奶味比較足,在吃一口以後細品是能感覺到
氣泡感的;普普:
不太酸剛剛好,聞起來確實有酒的感覺,吃下去最後也感覺有酒的 feel;阿芋:
不難吃,就是有點酸,好像一口醋卡到了嗓子眼;開菲爾酸奶
單純嘗起來就是會很酸 (除非你像普普一樣特別能吃酸),如果想要變得酸甜適宜只能自己
加糖或者蜂蜜了。當然平時酸奶好喝很多也是因為額外加糖,健康和美味還是不那麼容易兼顧的。▍
總個小結開菲爾酸奶和普通酸奶有一些差異,可以說
還是比較優秀的,但是也不能說它優秀到可以上天:含
益生菌種類更多,包含更多容易被人體吸收的 L(+)- 乳酸,但
功效不應該被神化;確實有氣泡感,但默認條件下還是
比較酸的,比較野生的感覺。如果你也是單純的想要嘗嘗它那完全 OK,做起來也相對容易,可是如果指望它排毒養顏還是算了。如果覺得太麻煩還要自己做,也不必執著於開菲爾酸奶,普通酸奶也沒有和它差出一個量級。
酸奶真的很好喝,但是大家吃的時候也要適度不可以貪杯。另外,謝謝你們讓我發現了開菲爾酸奶,去調查它的過程本身就很有樂趣!
大家有什麼想看的內容也可以直接告訴我吖,這樣我又能去找到新樂趣了。
我們還寫過
實測兩個月,Olay 真的能平替 SKⅡ 嗎?
健身博主力薦的超級食物, 還真的挺不錯
喝酸奶能消食和減肥嗎?
參考內容
[1] Farnworth, Edward R.,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Bulletin:Functional Foods. 2(1):1-17
想看更多測評麼?
戳一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