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翻譯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不斷加強,英語作為一種世界語言,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對英語的要求也隨之不斷提高。
面對越來越高的英語要求,很多人提出了各種不同學習英語的策略。
其中,翻譯作為使用母語策略的一種,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人們可以通過翻譯實踐和研讀翻譯作品兩種途徑來進行英語詞彙、語法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一、翻譯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一)翻譯與英語詞彙學習
詞彙作為語言的基石,在外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各項語言技能的發展必須以一定的詞彙為基礎。
Wilkins就曾說:「沒有語法,能表達的意義很少,可如果沒有詞彙,那就是什麼意義也無法表達了。」
然而,詞彙的掌握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很多人都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記憶單詞的辦法而一任自己的外語成績不斷下滑。
傳統的方法是拿著單詞本機械記憶單詞的拼寫及與之對應的漢語詞義,而毫不注意該詞的語體特徵、句法屬性等,這種方法很難幫助學生較好的擴充並熟練使用詞彙。作為一種外語學習的手段,翻譯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英語詞彙。
一個英語單詞的掌握包括對其語音、拼寫、內涵、與其他詞的搭配使用、語體風格等方面。翻譯對詞彙掌握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翻譯實踐來實現。
在翻譯過程中,學生必須不斷對詞彙進行猜測、查找以及進行各個同義詞之間的比較,最終才能確定一個最適合使用的單詞。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與之有關的詞被大腦激活並進行比較分析,也就使學生在翻譯的同時掌握了好幾個相關的詞彙。
正如Jean Aitchison所說:「在搜尋某一對應表達時,人們聯想到的詞語將遠遠超過所需要的。例如,在尋找badger.一詞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想到其他一些在樹林中的動物,如rabbit.、beaver.、squirrel.等。」
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通過閱讀翻譯作品來學習詞彙。在閱讀翻譯作品時,讀者會進行中英文之間的比較,通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交鋒,尋找出對應的母語和英語表達,全面獲得某個具體單詞在英漢語言差異方面的知識,增強對英漢對應詞彙的敏感性和應變能力。
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這個單詞的含義和搭配使用,更能幫他們牢固地記憶和使用該詞彙。
例如:「草帽」的對應英語表達應該是「straw hat」而不是「grass hat」。因為英語詞彙 「grass」對應的漢語詞是 「草」,而 「straw」對應的是「稻草」,在看到「草帽」這個詞時,如果不加分析,就很容易誤用成「草+帽」。
但經過分析思考之後就會發現,漢語中的草帽一般指的是稻草編成的帽子。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把握「grass」和」straw」兩個單詞的含義和使用。
(二)翻譯與英語語法學習
語法在語言學習中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語言的「骨架」,它與詞彙有著本質上的聯繫。
詞彙是語言的肉體,它只有在語法規則的支配下才具有存在的價值;而另一方面,語法分析也是以詞彙資料的積累和語言檔案的建立為基礎的,脫離具體語言現象進行的語法分析等於空談。只有詞彙和語法緊密結合,才能對語言進行最完整、最科學的描述。
因此,在英語學習中,語法不容忽視。但是,單純的語法講解往往是枯燥無味了,而且老師辛苦準備了大一堆語法知識,學生能夠記住的也微乎其微。就算記住了,放到具體句子中時又不會使用。
那麼,通過翻譯來習得語法,不僅可以給枯燥的語法學習增加一點趣味,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靈活使用。和詞彙的學習一樣,在翻譯實踐中,大腦不斷激活所有能夠使用的表達方式並從中選擇一個最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語法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語法知識得到回顧,相應的英語思維也就在大腦中進一步強化了。此外,通過對翻譯作品的研究,學生可以更好的進行英漢語法的比較。中國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常犯的錯誤就是用漢語的句子結構來進行英語表達,從而使寫出的英語很不地道。
在翻譯作品中,學生可以認真比較漢英句子結構的差異,分清兩者之間的異同,從而避免擾負遷移的發生。例如,通過比較英語中帶主語從句的複合句與漢語中主謂結構作句子成分,可以強化學生對英語主語從句的認識和理解。
他來參加討論是肯定的。
That he will come to the discussion is certain.
在漢語中,「他來參加討論」這個主謂賓結構可以直接充當句子的主語,我們可以把整個成分用A來表示。那麼,這個句子就便成了「A is certain」。但在英語句子中,A不能是一個獨立使用的完整句子,必須由一個引導詞來引導,從而把它變成一個句子成分。
這裡,連詞that就充當了這個引導詞的作用,把句子 「he will come to the discussion」變成了一個能放到句子中的主語。通過漢英句子結構的對比,相信學生能夠更直觀明白地理解英語的語法。
(三)翻譯與西方文化的學習
英語的學習不單是語言的學習,它還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和文化相互纏繞,密不可分。
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文化是語言的內容。著名的語言學家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曾這樣明確地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係,他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
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習西方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了解西方文化是英語學習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當然,學習文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很多方式都是單方面的文化學習,而沒有進行中西文化的比較。
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通過翻譯學習西方文化,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掌握本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胡文仲先生就曾指出:「不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不可能真正具備社交能力。」
由於在不同文化中,人們賦予同一詞彙的內涵和外延意義不盡相同,這就導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對語言產生不同意義的聯想。人們即使懂得那種語言,如果不知道相關的文化背景,也不會從說話人所使用的詞彙中產生其所需要的聯想。因此,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都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背景。
在翻譯中,通過研讀英漢譯文,根據二者的對比,學生可以清楚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儘量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困難和誤會。
例如,「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是一個在全國各地流行的標語。這句話本意在於提醒人們主要安全駕駛。但如果忽略文化差異,將這個標語說成 「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home safely」,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就很難理解這就話的真實含義。既然是提醒司機小心駕駛的,將其譯為「Drive carefully」的話,所有人都可以清楚理解標語的內涵。與之相反,如果不理解英語文化,我們就很難理解有些英語表達。
比如,「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 英語中, 「chicken」常被比作「懦夫、膽小鬼」,但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比喻,因此,中國學生在看到這句話時往往會感到困惑,覺得難以理解。
在中國文化中,「雞」是沒有「膽小鬼」的含義的。通過英漢譯本的對比,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相關的英語文化了。
二、結論
綜上所述,英語學習與翻譯密切相關。在翻譯實踐和研讀翻譯作品中,學生可以通過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在具體語境中更好的把握英語詞彙、語法的使用以及更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應當加強對翻譯的重視,充分發揮其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
圖文摘編整理自網絡,僅用於分享交流,若涉及版權糾紛,敬請聯繫平臺妥善處理或編輯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