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樂」委員帶筷子上兩會:建議「雙11」設為全國公筷日

2020-12-22 山東頻道

「共餐共食、箸來筷往」是多少年來,一家人吃飯的習俗。

餐具不分你我,有時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表示熱情和尊重,有時甚至能含蓄地透露出一種微妙的感情。

▲《我的前半生》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今年,一份「公筷」提案被帶到了北京兩會上。

▲杭州市政協委員、鳳凰衛視中國大陸事務特別代表葛繼宏教授(左)與全國人大代表崔巍把「推行公筷」話題帶到今年全國兩會

進入「葛大使」講故事時間 文藝界的半桶水

葛繼宏,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首個電視專欄節目獨立製片人,2007年加入鳳凰衛視,現任鳳凰衛視中國大陸事務特別代表、浙江公司總經理。

在當選杭州市政協委員之前,我有眾多「名頭」:記者、主持人、編導、電視人、策劃人、電影人、製片人、廣告人……圈內朋友笑我是「半桶水」,把文藝界都晃了個遍。

早在1994年,我的電視生涯就開始了。

那一年,我參與製作了電視專題片《名人名家》,並成為中國第一個電視專欄節目獨立製片人。

▲1997年《人民日報》專訪刊文《「捕捉」名人——葛繼宏印象》

1996年,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電視行業的大事兒——鳳凰衛視在香港成立了。因緣際會之下,我在2004年進入亞視,三年後轉入鳳凰衛視,就在策劃的路上「折騰」至今。

2012年,我當選杭州市十屆政協委員及首批杭州市政協政務諮詢團的成員。

疫情之下,分餐制再次被提出,其中使用公筷的話題,引起了我的關注。

這可不是我們第一次提出用公筷了。

2003年「非典」時期,鍾南山院士就曾經提醒過大家,要使用公筷,結果抗疫過後,大家又吃起了「口水菜」。

如今再次提起使用公筷的話題,就像是吃了一次歷史的大教訓。

不就多雙筷子的事嗎?

「一會兒換自己、一會兒公共的,太麻煩!」

「不習慣,吃著吃著就忘了,兩雙筷子還弄混了。」

「朋友間聚餐,那麼講究豈不是生分了?」

經過一番調研,我發現推行公筷的難,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 觀念傳統,思想上不重視;

2. 推廣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3. 形式單一,推廣缺乏創意。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➊ 把11·11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

經此疫情,大家驚覺健康才是「1」,其他的經濟、金融等等都是「0」,一切都要以健康為前提、以健康為保障,故我認為,「雙11」,不僅僅有購物節,還應該有「全民公筷行動日」。

為此,我提議將每年11月11日設為中國「全民公筷行動日」。「雙11」就像兩雙筷子,方便宣傳,便於記憶。

頭條新聞 《錢江晚報》頭版

▲4月28日《錢江晚報》頭版頭條報導葛繼宏在杭州市兩會上的提案

在這一天裡,建議浙江省多部門聯動,號召全省家庭、單位食堂自覺履行公筷行動公約,統一製作文明提示牌,向全省餐館、酒店普及推廣,並將其納入日常餐飲管理。

▲河北武安市一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在擺放公筷公勺

為了加大宣傳力度,我也在與阿里集團聯繫,希望藉助「雙11」購物節帶動宣傳「全民公筷行動日」,讓用公筷成為新風尚。

➋ 啟動小手拉大手,『5.11,我筷樂』行動

另外,為了讓公筷行動快速落地見效,還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我還建議啟動「小手拉大手,『5.11,我筷樂』行動」。小手就是小朋友,大手就是大人,5是「我」的諧音,「11」形象地代表了一雙筷子。讓孩子們「小手拉大手」推動公筷在家庭中的使用。

用「1+6」的模式,以1個孩子帶動家裡6個大人,迅速讓公筷在家庭環境中落地。孩子的話,長輩更願意聽,也更容易接受。

➌ 「文創+公筷」的方式帶動筷子產業升級

小筷子,大承載。在我的眼裡,一雙細細的筷子,其內涵可以包羅身體健康、飲食文化、餐桌文明,甚至激活一個產業、打造一座城市的全新記憶點。通過「文創+公筷」模式,可推動實現筷子從純粹「功能性」向蘊含「文化性」的升級轉變。

在「動漫之都」杭州推行公筷行動,還可以考慮結合動漫產業,帶動筷子產業升級。

▲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原型,浙江傳媒學院丁海祥團隊設計了「筷筷」 和「樂樂」,

▲上述團隊設計的公筷卡通形象代言人

首先,打造「筷筷」和「樂樂」的擬人卡通形象作為「公筷推廣大使」,讓公筷「可愛」起來。

除了普及用公筷的必要知識以外,學校還可以徵集攝影、演講、故事會等創意作業,讓小朋友們描述「『筷筷』『樂樂』在家裡的故事」。

還可以在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評選時設置「命題作文」:以「推廣公筷」為題,向全國徵集動漫短片、插畫設計、宣傳海報等,進行評獎。

將設立全民公筷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在公筷印上《菜根譚》《孔子》《老子》等,一篇文章可以製作成一套筷子,作為家庭成員各自的專用筷,既方便區分,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讓國學走入尋常百姓家;印上勸善勸孝的「好家風」「好家訓」等讓中華美德在日常的一飯一箸中走入千家萬戶,正人心念。

▲用公筷宣傳國學文化

針對政府食堂、公務員餐廳等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就餐場所,可以將「八項規定」「反腐倡廉」等警示標語印在筷身上,警醒公務員隨時警惕「舌尖上的腐敗」。

上面也可以繪製西湖十景,甚至用外國語言和國學經典來個「混搭」,讓它漂洋過海,在異國的餐桌上潤物無聲地講述「中國故事」。

不久前,我把「將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的建議帶到了杭州市兩會的現場,引發了會場內外的熱議。

這份建議也得到了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國賢的充分肯定,使得這份提案成為了今年杭州市政協的重點提案,並且逐步落地。

5月11日,「5.11 我筷樂─『小手拉大手』公民公筷特別行動走進校園」活動在杭州市長江實驗小學成功舉行。

▲「5·11 我『筷樂』」活動現場

在活動現場,孩子們上了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在一起,「筷行動」》,課上杭州市疾控中心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做了一個實驗,檢測了不使用公筷的菜和使用公筷的菜中的細菌含量,結果表明,不使用公筷的菜的細菌含量比使用公筷時高出250倍。

▲「5·11 我『筷樂』」活動現場

通過親身體驗,孩子們對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而公筷也不是西方的舶來品。

早在南宋時期,宋高宗就是為了衛生而使用公筷的「先進典型」。明朝人田汝成輯錄的《西湖志餘》記載了宋高宗的用膳習慣:宋高宗每頓飯都要擺上一雙公筷,一隻公勺,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個大盤裡去,剩下的那些飯菜則分賞給宮女。「朕不想讓別人吃我的剩飯嘛!」

▲宋朝宮廷舉行的皇帝壽宴

目前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在逐步恢復,繼承優良傳統,改進就餐習慣,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公筷使用需要時間和毅力去推進,要靠餐飲從業人員、食客、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成員配合,從而讓「公筷」從被抗拒到嘗試,再到習慣,成為每個餐桌上的固定角色,也讓「筷子」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煥發生機。

*葛繼宏主要社會公職:杭州市政協委員,全國優秀創新創業導師,民盟中央社會委員會委員,民盟浙江省委會文化專委會主任,杭州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杭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浙江傳媒學院創業學院榮譽院長,浙江大學MBA導師。

▲疫情期間,葛繼宏為學生上網課

相關焦點

  • 公勺 公筷 分餐制 讓良好的就餐習慣從這裡開始
    有的人覺得用公勺、公筷「麻煩」「沒必要」。在家就餐時,有時家裡一起吃飯的人不多,用公勺、公筷太見外。還有人說,傳染疾病的途徑很多,光靠使用公勺公筷也不能完全避免。現在有一些餐廳提供的是一次性有償餐具包,並未額外提供公勺、公筷,當顧客要求提供公筷時,服務人員拿來的卻是一雙和私筷沒有區別的筷子,使用起來難以區分。
  • 公勺公筷 「筷」樂用餐
    公勺公筷 「筷」樂用餐 2020-06-10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州兩會在即,代表委員們資料袋裡多了份禮物:公筷
    4月17日,記者從溫州市文明辦獲悉,1000多份「公筷公勺」將裝進今年兩會的資料袋供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使用。溫州是全國率先開展「公筷行動」的城市,早在2018年底就開始結合文明餐桌行動倡導使用公筷公勺。
  • 筷樂曬圖 | 筷樂行動進萬家,這波代言很給力!
    筷樂曬圖 | 筷樂行動進萬家,這波代言很給力!17日下午2時,南龍廣場門口熱鬧非凡,西城街道婦聯主席胡玲玲正現場引導群眾與「筷樂行動進萬家」立式人偶合影。」不一會,就有多位市民現場與立式人偶合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我非常支持使用公筷的倡議,吃飯時一筷夾菜、一筷入口,既健康衛生,又尊重他人。」
  • 木筷、塑料筷、金屬筷,到底哪種筷子更健康?
    都說「病從口入」,很多病其實都是吃出來的,然而還有一個存在安全隱患卻常常被人忽略的東西,那就是筷子。坊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法「筷子用久了,小心得肝癌」,這種說法到底是科學還是謠言呢?日常生活中,筷子種類豐富,又該如何選擇一雙健康的筷子?筷子用了3個月會致肝癌?
  • 筷樂曬圖 | 本周日,邀您為「筷樂行動進萬家」代言!領限量版公筷...
    筷樂曬圖 | 本周日,邀您為「筷樂行動進萬家」代言!領限量版公筷禮包!現在開始廣播▼▼▼為充分發揮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積極推動「公筷公勺」在家庭這一社會單位得到落地、落實,擬開展「筷樂行動進萬家」系列活動,通過開展筷樂承諾、筷樂曬圖、筷樂微播等活動,讓使用公筷成為每一個家庭的自覺行為和文明風尚。
  • 公勺公筷,文明用餐,今天你「筷樂+」了嗎
    公勺公筷,文明用餐,今天你「筷樂+」了嗎 2020-04-15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竹筷、木筷、不鏽鋼筷…哪種筷子最好?
    木筷優點:木筷屬於純天然材料,沒有化學物質的毒性作用,用起來比較安全。缺點:木筷比其它材質的筷子更容易受到汙染,也更容易發黴。如果平常不注意清洗消毒,就易引起腸道傳染病。2、由於密胺粉的價格較高,有些不法商為追求利潤,直接用脲醛類的模塑粉作為原料來生產,而用脲醛製造的餐具,對人體是有害的。銀質筷
  • 「一筷一勺見文明」——走進全國首個發布公勺公筷地方標準的江蘇...
    新華社南京4月10日電題:「一筷一勺見文明」——走進全國首個發布公勺公筷地方標準的江蘇泰州新華社記者陳席元近日,在江蘇泰州國際金陵大酒店,記者發現餐桌上每副餐具都放了兩雙筷子,其中一雙比另一雙略長,顏色也明顯不同
  • 「衢州有禮 家家有愛」公筷公勺進萬家行動 | 常山縣「筷樂家庭...
    「衢州有禮 家家有愛」公筷公勺進萬家行動 | 常山縣「筷樂家庭 文明有你」主題活動開啟 2020-07-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筷」樂用餐 守護舌尖上的文明
    「老闆,今天給你們拿來一些公筷公勺,接下來遊客來吃飯的時候就要擺上了,既乾淨又衛生……」6月15日,蘭巨鄉的黨員志願者為農家樂經營者們送去公筷公勺,宣傳文明用餐新「食」尚。  據了解,蘭巨鄉共有民宿(農家樂)51家,為了更好地推廣公筷公勺,今年3月以來,該鄉多次開展公筷公勺推廣宣傳活動,以上門培訓、發放公筷、公益宣傳等方式助力民宿(農家樂)安全健康復工復市。  位於蜜蜂嶺村的金觀音莊園,是一家集餐飲、住宿、茶園體驗的綜合性民宿。
  • 「筷樂家庭 文明有你」主題活動開啟
    「筷樂家庭 文明有你」主題活動開啟 2020-07-04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家吃飯也要「公私分明」,公筷公勺漸入武漢尋常百姓家
    「都說21天養成一個習慣,咱們家就試一試,看能不能把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堅持下來。」4月6日一大早,市民張女士一家的餐桌上有了一點小變化,每人面前的筷子由一雙變成了兩雙,張女士強調這是家裡吃飯的「新規矩」。
  • 太原:公筷公勺用起來 分餐成為新常態
    分餐,即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分盤而食、人各一份,不提倡用同一雙筷子夾菜等不符合衛生習慣的用餐方式,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和細菌的傳播。目前,為營造和諧文明的用餐文化,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多地,已開始倡導推廣分餐制,鼓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切斷「口口相傳」疾病的傳染途徑。
  • 8月15日、9月26日、11月11日這三個日子有什麼特殊的深意?
    都市快報訊 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浙江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們,提出了很多議案、建議、提案。其中有三件,都跟「國家節日」有關。都市快報「雲跑會·談談『新』」特別策劃,連線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全國人大代表崔巍等,請他們和大家一起聊聊設立這三個「國家節日」的故事。
  • 「公筷餐廳」、「筷樂聯盟」,快來get文明用餐新姿
    >3月21日,我區百家餐飲單位發起承諾,倡議使用「文明公筷」,引導市民安全健康用餐。塘栖花中人酒店在餐桌上擺放公筷所有加入「筷樂聯盟」的商鋪都在顯眼位置張貼「文明公筷」宣傳海報每一張餐桌上都貼上了提醒食客使用公筷的宣傳桌貼每次就餐前提醒顧客使用公筷
  • 新年「筷」樂,天竺筷新年禮盒緊鑼密鼓準備中,老字號拓新思路,筷子不再只是日用品,更寄託美好祝福
    中國人每天吃飯都離不開筷子,可筷子不僅只是吃飯的工具,也帶有美好的寓意。筷子成雙成對,代表佳偶天成、百年好合。杭州老字號天竺筷拓展禮盒筷子,將傳統天竺筷製成喜筷,適合作為禮物送給新婚夫妻,祝福喜事「筷」來。中秋節,天竺筷搭配上傳統蘇式月餅,推出「月拾記」禮盒; 重陽節,天竺筷又和掛麵搭檔,「一碗長壽麵」禮盒帶著對老人的美好祝福。除了喜筷、節日禮盒,每年的新年「筷」樂禮盒也是天竺筷的經典禮盒。
  • 木筷、銀筷、塑料筷,告訴你筷子怎麼用最健康!
    如果家中有一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且你們共用碗筷,那麼筷子必然會接觸到口腔和唾液,就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大人小孩都不能倖免。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糞便。筷子的材質有多種多樣,什麼銀筷,木筷,竹筷,塑料筷,不鏽鋼筷,等等,幾乎都很常見。它其實就跟水杯一樣,材質選不對,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 筷樂曬圖|「公筷公勺」刷爆朋友圈和微信群,今天你「公筷」了嗎?
    筷樂曬圖|「公筷公勺」刷爆朋友圈和微信群,今天你「公筷」了嗎?,一邊拍照記錄,並發朋友圈配文:「健康你我她,公筷公勺為大家」。為深化文明餐桌行動,營造家家戶戶使用公筷公勺的濃厚氛圍,近期,市婦聯開展了「筷樂曬圖」活動,參與活動的家庭或個人通過「7天打卡,轉發朋友圈或微信群」的方式,宣傳公筷公勺的使用,貢獻「筷樂行動進萬家」活動的榜樣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雙創」。
  • 【天添團購】合金筷10雙
    竹筷、木筷容易滲進油汙、洗潔精,肉眼無法察覺,等到發黴發黑時,早已是「細菌大本營」。多說一句,廣東朋友餐前的燙筷子環節,因為溫度不高、持續時間不長,實際上並不能殺菌。但若每次吃完飯,都要清洗、瀝乾,再放進消毒櫃,並且3~6個月換一次。聽起來就是大寫的麻煩,天天堅持也很難。幸好,還有一種簡單、輕鬆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換一雙防黴、防菌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