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餐共食、箸來筷往」是多少年來,一家人吃飯的習俗。
餐具不分你我,有時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表示熱情和尊重,有時甚至能含蓄地透露出一種微妙的感情。
▲《我的前半生》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今年,一份「公筷」提案被帶到了北京兩會上。
▲杭州市政協委員、鳳凰衛視中國大陸事務特別代表葛繼宏教授(左)與全國人大代表崔巍把「推行公筷」話題帶到今年全國兩會
進入「葛大使」講故事時間 文藝界的半桶水
葛繼宏,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首個電視專欄節目獨立製片人,2007年加入鳳凰衛視,現任鳳凰衛視中國大陸事務特別代表、浙江公司總經理。
在當選杭州市政協委員之前,我有眾多「名頭」:記者、主持人、編導、電視人、策劃人、電影人、製片人、廣告人……圈內朋友笑我是「半桶水」,把文藝界都晃了個遍。
早在1994年,我的電視生涯就開始了。
那一年,我參與製作了電視專題片《名人名家》,並成為中國第一個電視專欄節目獨立製片人。
▲1997年《人民日報》專訪刊文《「捕捉」名人——葛繼宏印象》
1996年,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電視行業的大事兒——鳳凰衛視在香港成立了。因緣際會之下,我在2004年進入亞視,三年後轉入鳳凰衛視,就在策劃的路上「折騰」至今。
2012年,我當選杭州市十屆政協委員及首批杭州市政協政務諮詢團的成員。
疫情之下,分餐制再次被提出,其中使用公筷的話題,引起了我的關注。
這可不是我們第一次提出用公筷了。
2003年「非典」時期,鍾南山院士就曾經提醒過大家,要使用公筷,結果抗疫過後,大家又吃起了「口水菜」。
如今再次提起使用公筷的話題,就像是吃了一次歷史的大教訓。
不就多雙筷子的事嗎?
「一會兒換自己、一會兒公共的,太麻煩!」
「不習慣,吃著吃著就忘了,兩雙筷子還弄混了。」
「朋友間聚餐,那麼講究豈不是生分了?」
經過一番調研,我發現推行公筷的難,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 觀念傳統,思想上不重視;
2. 推廣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3. 形式單一,推廣缺乏創意。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➊ 把11·11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
經此疫情,大家驚覺健康才是「1」,其他的經濟、金融等等都是「0」,一切都要以健康為前提、以健康為保障,故我認為,「雙11」,不僅僅有購物節,還應該有「全民公筷行動日」。
為此,我提議將每年11月11日設為中國「全民公筷行動日」。「雙11」就像兩雙筷子,方便宣傳,便於記憶。
頭條新聞 《錢江晚報》頭版
▲4月28日《錢江晚報》頭版頭條報導葛繼宏在杭州市兩會上的提案
在這一天裡,建議浙江省多部門聯動,號召全省家庭、單位食堂自覺履行公筷行動公約,統一製作文明提示牌,向全省餐館、酒店普及推廣,並將其納入日常餐飲管理。
▲河北武安市一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在擺放公筷公勺
為了加大宣傳力度,我也在與阿里集團聯繫,希望藉助「雙11」購物節帶動宣傳「全民公筷行動日」,讓用公筷成為新風尚。
➋ 啟動小手拉大手,『5.11,我筷樂』行動
另外,為了讓公筷行動快速落地見效,還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我還建議啟動「小手拉大手,『5.11,我筷樂』行動」。小手就是小朋友,大手就是大人,5是「我」的諧音,「11」形象地代表了一雙筷子。讓孩子們「小手拉大手」推動公筷在家庭中的使用。
用「1+6」的模式,以1個孩子帶動家裡6個大人,迅速讓公筷在家庭環境中落地。孩子的話,長輩更願意聽,也更容易接受。
➌ 「文創+公筷」的方式帶動筷子產業升級
小筷子,大承載。在我的眼裡,一雙細細的筷子,其內涵可以包羅身體健康、飲食文化、餐桌文明,甚至激活一個產業、打造一座城市的全新記憶點。通過「文創+公筷」模式,可推動實現筷子從純粹「功能性」向蘊含「文化性」的升級轉變。
在「動漫之都」杭州推行公筷行動,還可以考慮結合動漫產業,帶動筷子產業升級。
▲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原型,浙江傳媒學院丁海祥團隊設計了「筷筷」 和「樂樂」,
▲上述團隊設計的公筷卡通形象代言人
首先,打造「筷筷」和「樂樂」的擬人卡通形象作為「公筷推廣大使」,讓公筷「可愛」起來。
除了普及用公筷的必要知識以外,學校還可以徵集攝影、演講、故事會等創意作業,讓小朋友們描述「『筷筷』『樂樂』在家裡的故事」。
還可以在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評選時設置「命題作文」:以「推廣公筷」為題,向全國徵集動漫短片、插畫設計、宣傳海報等,進行評獎。
將設立全民公筷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在公筷印上《菜根譚》《孔子》《老子》等,一篇文章可以製作成一套筷子,作為家庭成員各自的專用筷,既方便區分,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讓國學走入尋常百姓家;印上勸善勸孝的「好家風」「好家訓」等讓中華美德在日常的一飯一箸中走入千家萬戶,正人心念。
▲用公筷宣傳國學文化
針對政府食堂、公務員餐廳等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就餐場所,可以將「八項規定」「反腐倡廉」等警示標語印在筷身上,警醒公務員隨時警惕「舌尖上的腐敗」。
上面也可以繪製西湖十景,甚至用外國語言和國學經典來個「混搭」,讓它漂洋過海,在異國的餐桌上潤物無聲地講述「中國故事」。
不久前,我把「將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的建議帶到了杭州市兩會的現場,引發了會場內外的熱議。
這份建議也得到了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國賢的充分肯定,使得這份提案成為了今年杭州市政協的重點提案,並且逐步落地。
5月11日,「5.11 我筷樂─『小手拉大手』公民公筷特別行動走進校園」活動在杭州市長江實驗小學成功舉行。
▲「5·11 我『筷樂』」活動現場
在活動現場,孩子們上了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在一起,「筷行動」》,課上杭州市疾控中心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做了一個實驗,檢測了不使用公筷的菜和使用公筷的菜中的細菌含量,結果表明,不使用公筷的菜的細菌含量比使用公筷時高出250倍。
▲「5·11 我『筷樂』」活動現場
通過親身體驗,孩子們對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而公筷也不是西方的舶來品。
早在南宋時期,宋高宗就是為了衛生而使用公筷的「先進典型」。明朝人田汝成輯錄的《西湖志餘》記載了宋高宗的用膳習慣:宋高宗每頓飯都要擺上一雙公筷,一隻公勺,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個大盤裡去,剩下的那些飯菜則分賞給宮女。「朕不想讓別人吃我的剩飯嘛!」
▲宋朝宮廷舉行的皇帝壽宴
目前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在逐步恢復,繼承優良傳統,改進就餐習慣,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公筷使用需要時間和毅力去推進,要靠餐飲從業人員、食客、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成員配合,從而讓「公筷」從被抗拒到嘗試,再到習慣,成為每個餐桌上的固定角色,也讓「筷子」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煥發生機。
*葛繼宏主要社會公職:杭州市政協委員,全國優秀創新創業導師,民盟中央社會委員會委員,民盟浙江省委會文化專委會主任,杭州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杭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浙江傳媒學院創業學院榮譽院長,浙江大學MBA導師。
▲疫情期間,葛繼宏為學生上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