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風雨交加。晨曦時分,天放了晴。
張提軍駕駛的吸汙車,行進在泊頭城區的路上,路燈打著盹,車上的兩束光照著還模糊的路。坐在副駕駛座上的老哥們,睡著了,兩人的褲管上還滴著糞湯。
「今天回來得比較晚,一個大塑料瓶堵住了吸汙管道,折騰一個多小時,才收拾乾淨。」張提軍笑呵呵的,黑紅的臉上帶著幾點汙漬,膠底鞋因為沾滿糞湯,在安靜的停車場上,一步一粘地響。
30年的掏糞工,一萬一千個夜晚,他已習以為常。
小驢車和老罐車
叮叮噹噹,帶著鈴鐺馬勺的小驢車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賣東西的,修東西的,當然還有拉糞的,對於這個大家都避之不及的糞車,張提軍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父親也是一名掏糞工,與糞便打了一輩子交道。父親的獨輪車,挑糞的扁擔,一天一身換洗的衣服,不敢跟人相握的粗糙大手,怎麼洗都洗不掉的味道。母親是名環衛工,起早貪黑地清掃大街,父親母親就用這最髒最累的活兒養活了一家八口。
都說幹一行傷一行。張提軍在家排行老六,也是最小的孩子,除了一個哥哥從事環衛管理工作以外,他接過了父親手中掏糞的擔子。18歲輟學,本想學習兩年開車,進泊頭市清潔隊當司機,可是幹上才知道,司機也是掏糞工。
「20多歲的小夥子,整天開著罐車掏糞,開始也是抬不起頭。」張提軍笑著道出了其中的苦水。上世紀80年代末,泊頭小城區不大,卻有100多個旱廁,小街小巷裡隔幾十米就有個居民自己搭建的旱廁。掏糞工們只能每天晚上,趁著沒人,把糞坑掏乾淨,用小驢車拉到清潔點的老罐車上。
張提軍說,那時候的清潔隊叫大糞社,是個靠賣糞為營的企業。運輸這些糞是最關鍵的環節,作為清潔隊唯一一個司機,他身兼數職。「開糞車,不但要拉糞,還得會修車,因為那輛車實在是太破了。」張提軍笑了起來。可想而知,顛簸在鄉間土路上破舊的拉糞車,風裡來雨裡去,壞在路上是常有的事。
1994年冬季的一天,寒風刺骨。一大早,集結完糞便之後,張提軍和同伴出發了。此行的目的地,是東光縣南霞口。大車顛簸,忽然一個大坑,車顛了過去,只聽「咔嚓」一聲。「完了,半軸折了!」這可如何是好,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張提軍只能走著去大路上,坐了班車,回到泊頭,買了半軸,回去更換。糞便沾滿了全身,他們只能帶著一身汙垢給人家把糞送到,換回了70元錢。
小三輪和吸汙車
轉眼至2000年,隨著水衝廁所的增加,泊頭清潔隊有了第一輛吸汙車,處理旱廁,也換成了腳蹬小三輪。張提軍依然是這輛車的司機。
那是大年初二的夜晚,大雪屯門。深夜三點半,張提軍從家步行10多公裡,來到了清潔隊。因為雪大,平時騎的自行車出不了門,只能踏雪步行。「一尺多厚的雪,車怎麼開出去啊,走不動啊,輪子都打滑。」此刻,雪下得更緊了。
「必須出車!抄傢伙!」二話不說,張提軍和同伴拿來鐵鍁,一路鏟著冰凌和一尺多厚的雪,從停車點到大門口150多米的距離,他們整整鏟了一個多小時。大雪中,二人呼出的熱氣與雪交融,昏黃的車燈照著他們前行的路。冬天的廁所,一天不掏就凍住,就得下手去掏,那個大雪的深夜,他和同伴清完了100多個廁所,清晨回來的時候,累得手腳都發抖。
2013年中秋節的晚上,泊頭建設街公廁化糞池堵塞,臭氣瀰漫,附近居民生活受到影響。張提軍清晨結束工作後,剛要休息一下,就接到了通知,立即和工友趕赴現場。經過一番清理,發現是一塊廢木頭堵塞了化糞池與公廁連接的管道,木頭已經死死地卡在了管道口,工程車根本抽不動。
有隊員說,「不如往木頭上釘釘子,把木頭拽出來」。話是這麼說,大家心裡都明白,木頭被拽出來的那一刻,釘釘子的人肯定要被噴一身糞湯。張提軍二話沒說,拿起錘子就趴在管道口釘了起來。木頭被拽出來了,張提軍全身上下也被濺滿了糞湯。經過4個小時的連續奮戰,終於,廁所通了,臭味沒了。
看到居民們燦爛的笑容,一身疲憊的張提軍覺得,再累再髒也值了。
4寸管道與水衝廁所
2001年,隨著水衝廁所的改革,人們種地也從上糞改為上化肥。大糞沒有了市場,但糞還得掏。泊頭清潔隊改制,歸屬泊頭市建設局下屬事業單位,現屬城管局。
近幾年,泊頭市創建文明城市,公廁改革成效顯著。目前城區有63個公共廁所,還有30個即將投入使用。其中有8個是旱廁。
為什麼城區廁所不全部改為水衝廁所呢?面對記者的疑惑,張提軍給出了答案。因為一些老小區,還保留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原貌,路雖平整了許多,但拓寬難度較大,車進不去,只能小三輪進去,掏糞工們依然得一天一掏,用大桶挑出來,給市民們提供方便。
吸汙車吸汙也沒有那麼順利,因為吸力不夠,國家規定吸汙車管道直徑從10寸改為4寸,增加吸力,提高工作效率。吸力是提高了,擁堵的情況卻解決不了,只能憑市民們自覺提高意識,不要亂扔垃圾。
講起近幾年的事,張提軍淡然地笑。2016年冬,一個雪夜,由於地面溫度太低,吸汙車抽水管突然斷裂,管子狠狠地抽到了張提軍的頭上,他被打暈了,糞水噴了一身。幸好被夜間的公安巡警及時發現,把他扶起來,幫他清理身上的糞便,送他回家。到家後,張提軍怕妻子擔心,一邊脫衣服準備洗澡,一邊笑著對妻子說:「今天不冷,噴了一身防護霜,而且這次和平時不一樣,連牙都用上了。」
就在前幾日,市區一個廁所堵塞,廁所通往化糞池的一段看不見,用吸汙車吸也不見效果。「用東西捅捅,也可以過水,這是怎麼回事呢?」「還是下手吧,我進去掏掏。」整條胳膊伸了進去,原來是一個大號的塑料杯子,把通道堵了個嚴實。此刻已是清晨六點鐘,早起的人們看到他們這麼辛苦,都豎起了大拇指。
30年的付出與堅守,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張提軍先後多次被隊裡嘉獎,2016年被滄州市評為「最美環衛工人」,2019年獲評感動泊頭人物,2020年被評為6月份月度「河北好人」。說起這些榮譽,他笑笑說:「世事無大小,工作無貴賤,掏糞工的工作雖然髒點累點,但只要是能給大家生活帶來方便,能讓大家生活環境更整潔,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我這一輩子就值了!」
來源:滄州日報、「好人之城文明滄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