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幸福,但是過程坎坷曲折,往往幸福還未到來,痛苦卻搶先一步。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未能幸福,有的人卻從初到人世便獲得了世人眼中的幸福,有人曾說"幸福不過是一場,這山望著那山高的遊戲",既然是遊戲我們還有必要辛苦的追求嗎?"及時行樂"好像才不枉此生,而今有這樣一種"藥丸",只需要按時服用便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你會怎麼選呢?
這樣的藥丸看似不可思議,其實現實生活中確有其物,"毒品"便是最為典型的藥丸代表,也是最為方便快捷的尋歡作樂的方式。不需要真的得到,只需要精神滿足,脫離現實世界的諸多麻煩和苦惱,尋找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但這真的可以嗎?我們一貫接受的教育只是讓我們看到了毒品對身體的傷害,而對心理的摧殘往往只有近距離接觸"癮君子"的人群才看得到。對此,遊戲再一次展示了其強大的代入感能力,《少數幸運兒》就為玩家帶來了這樣一個被精神快樂籠罩的世界。
這是一款典型的反烏託邦的遊戲,遊戲背景被設置在架空的 1960年代一座英國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毒品的泛濫名正言順,整體的遊戲風格充滿了復古未來主義,玩家的目標就是想方設法地逃出這個世界。在遊戲中玩家最為直觀的感受莫過於那絢麗的畫面,還有每個角色臉上所戴的微笑面具,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和諧,然而這樣的美麗世界卻處於虛幻與真實的邊界,一步是"天堂"一步是"地獄",而區分兩者的關鍵就在於"joy"藥丸。而也正是這樣的藥丸打造出了玩家所處的世界,"joy"會讓服用者產生幻覺,不論看到什麼都會被幻覺加工的極為美好。如果一旦玩家停止服藥,不僅會被認作是貧民區的"喪民",還會遭到整個城鎮的追打。除此之外,作為一款反烏託邦的遊戲,"宵禁"和"精神領袖"這樣的設定自然也少不了,包括玩家在遊戲中最初的身份,一位負責審查不當言論並予以清除的審查員,這一切都在向玩家宣告一個事情,這是一款"反烏託邦"的遊戲。
通常情況下,諸多的反烏託邦題材的影視或遊戲,都會將主角塑造成為一名悲劇式的英雄,最為著名的就是《V字仇殺隊》中的主角V,通過一己之力,喚醒了民眾的力量,通過自己的犧牲,撬動了帝國的根基,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劇情總是能讓人熱血澎湃。而與之不同的另一些作品,則會將主角設置為在極權社會下掙扎生存的角色,在其中我們看不到希望,亦沒有慷慨激昂的演說。到處都是人性和道德的考驗,遊戲《旁觀者》就是這種設定的經典遊戲。但是《少數幸運兒》又為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玩家既不會扮演悲劇式的英雄,也不會成為苦苦求生存的政府人員。
在遊戲中,玩家所扮演的角色是絕對的普通人,有著各自的缺陷,例如一個有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戰場老兵。他們的精神世界已經遭受了扭曲和摧殘,但是他們卻要逃離這個虛幻的世界。"少數幸運兒"指的就是他們,在"joy"對所有人的精神謊言下,只有看到真實世界的人們成為了少數的幸運兒和清醒者。遊戲中絢麗的色彩和動畫風格的人物造型,加上奇怪的微笑面具讓這個世界看上去就透出一絲怪異,直到當玩家因為長期服用"joy"突然停藥後會出現"戒斷反應",那時美麗的世界不再,衰破陰暗的世界出現在眼前。很多玩家會認為在美麗褪去後的衰破就是真實的世界,而我卻認為這也並非真實。"戒斷反應"會使服藥者出現與藥物作用相反的效果,"joy"的效果是製作快樂和美好的幻覺,反過來就是製造抑鬱和痛苦的幻覺。而這也就意味著,一旦你開始服用"joy",真實的世界就已經開始遠離你的生活。
還有遊戲中的"微笑面具"在我看來真的是"神來之筆",不知是否有致敬《V字仇殺隊》的意義所在,但是在遊戲中表達了很多東西。我們是否想過,既然很多人都在服用"joy"來製造和諧和美好的幻覺,又為何還要戴上一個"微笑面具"呢?欺詐,謊言和罪惡不會因為和諧和美好而消失,而微笑面具的作用就是將這一切"不美好"的行為掩藏在"微笑"之下。畢竟這是一個靠著"joy"獲得和諧美好的社會,藥物欺騙的是自己,而面具則是為了欺騙他人。在《V字仇殺隊》的最後,V成為了英雄,他的宣講和努力將他的精神和意志傳遞給了無數的人民,產生了無數的戴著面具的V。直到國會大廈炸毀時,人們摘下了臉上的面具,同時也摘下了心中的面具。而《少數幸運兒》中,沒有人摘下那張"假笑面具",因為這是那個世界生存的基本規則,即使有少數的幸運兒摘下了心中的面具,卻也仍需要"假笑面具"幫助自己。
總的來說,《少數幸運兒》的選材相當出色,整個遊戲世界的架構和劇情設計也十分別出心裁,但是這樣一個完美的題材,卻被遊戲粗糙的製作所拖累。遊戲中最被玩家所詬病的就是後期遊戲素材的重複使用,如果說有些玩家對遊戲中的戰鬥系統設計十分不滿,我們還可以安慰自己這畢竟不是一款動作冒險類遊戲,我們在遊戲中扮演的也不是英雄。但是大量的重複遊戲素材使用,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玩家的遊戲體驗大幅降低,就好像我的代入感正在因為遊玩的深入而逐漸增強時,突然發現了相同的遊戲內容,不得不說這會很強硬的將玩家的代入感打消。失去了新鮮感和好奇度的玩家,是很難對一款遊戲產生重複遊玩的想法的,而這也是《少數幸運兒》最大的缺陷。
但是如果將這些遊戲性的東西拋開,畢竟這些都是受限於客觀制約,比如資金,團隊,開發時間等等。在這之外《少數幸運兒》是一"反烏託邦"題材中十分出色的遊戲,對"joy"和"假笑面具"的設定,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極權世界,在幻覺中所見的城市和"戒斷反應"期所見的城市有著極大的反差,但這兩者都非真實。遊戲名"We Happy Few","少數幸運兒"是他的譯名,這個名字我十分喜歡。因為這個名字不僅是在說遊戲中的主角,也在講述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我們常會遇到那種認為"世間皆濁,唯其獨醒"的人,他們是少數幸運兒嗎?
或許吧,我之前曾在steam的評論中看到有玩家提到,"We Happy Few"出自莎翁的戲劇"we happy few,we band together",其意思是"即使敵眾我寡,我等卻親如兄弟"。那名玩家原本的評論是這樣說"但凡在遊戲內容裡多花點起名的心思,這遊戲玩起來都不會那麼拉跨",可見雖然有著批評,但還是對這個名字十分認可。即使敵眾我寡,是啊,每當我們為一件事情據理力爭時,往往敵眾我寡,但誰才是對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可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嗎,我們不是遊戲中的角色,又怎麼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數的幸運兒",又如何分辨虛幻和真實。我們能過做的就是離真實近一點,至於如何做,有什麼比讓自己更真實還要好的辦法呢。拒絕謊言,從不欺騙,以誠相待,這些便是幫助我們成為"少數幸運兒"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