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同事小L到斯裡蘭卡旅遊,回來後便生病了,春節後趕到雲中白塔門診來找我看病。
小L這次所患之病十分奇特,描述說感覺到自己整個人是飄起來的。也就是說身體雖然是腳踏實地的,但成天都感覺到自己仿佛漂浮在半空中似的,似乎魂魄離開身體有幾十公分的距離。並且全身乏力,氣短,十分惶恐。
小L非常著急,說這種感覺不知道怎麼描述的好。我立刻想到了古代《倩女離魂》和《聊齋嬰寧》中的故事,身體還在,但是魂魄卻飛走了。
只是《倩女離魂》裡的魂魄是離開身子去了幾千裡之外的京城,而小L沒那麼嚴重,離開身體幾十公分而已。我起初懷疑她去斯裡蘭卡是不是去參觀過什麼古廟,但小L否認去過古蹟之類的。
小L說其實她兩年前就曾經犯過類似的病,那次也來找我開過中藥,幾付中藥就好了,只是這次更加嚴重,覺得直接飄了起來。但她兩年前來找我看的那次,由於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已記不清了。
我仔細搭了她的脈,看了她的舌苔,辨證論治,以不變應萬變。小L的脈非常沉細無力,舌質淡胖,苔白膩。
我感覺到她陽氣實在是太虛,於是一下把她這離魂證的病因病機似乎給看得通透起來。小L實際是陽氣太虛,陽氣不能守位,類似於虛陽浮越,所以自我感覺魂魄飄揚。
因此,我給她處了一個方:
四逆湯加蒼朮、龍骨、牡蠣、藿香、桂枝、茯苓等。
用附子、乾薑、桂枝去溫她的陽氣,溫陽回陽收納;用龍骨、牡蠣重鎮,去收攝魂魄;用蒼朮、藿香化溼避穢。
她連看了兩次,大約服藥六付,那種魂魄飛揚的感覺沒有了,病情痊癒。
小L這種病就是古人所說的離魂證,臨床十分罕見,我也就遇此一例。我在編纂《脈訣匯辨校釋》一書時,看到明朝名醫李中梓也曾經治過一例離魂證,病情更加嚴重,當然病因病機與筆者所遇案例有所差異,所用治法也有所差異,讀者可以互看。
下面附上李中梓先生此例醫案。
鞠上舍,有所抑鬱,蒸熱如焚,引飲不休。奄奄床褥,喃喃囈語。每言戶外事,歷歷如見。始則指為傷寒,繼則疑為鬼祟。藥餌日投,病且日進,方來乞治於餘。
診得肝脈浮濡,肺脈沉數。
餘曰:「木性雖浮,肝則藏血藏魂,而隸於下焦,脈當沉長而弦。金性雖沉,肺則主氣藏魄,而居乎至高,脈當浮短而澀。肺燥而失其相傅之權,則肝為將軍之官,無所畏制,遂飛揚而上越,不能自藏其魂耳。嘗聞魄強者魂安,今魄弱而魂不肯退藏,乃逐虛陽而放蕩,此名離魂。魂既離矣,則出入無時,故戶外事皆能聞且見也。當急救肺金之燥,使金氣足而肝木有制,則歸魂不難耳。」
因以清燥湯加減,人參、黃芪、天冬、麥冬、五味子、當歸以潤肺養氣,芍藥、棗仁、梔子、甘草以攝肝歸魂,橘紅、沉香使九天之陽下降,升麻、柴胡使九地之陰上升。
兩劑而囈語頓止,十劑而煩渴皆除。攝治一月,而病魔永遁。
——汪劍主編《脈訣匯辨校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本書獲得雲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雲南省第十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為第雲南省第十七次社科成果獎中當年唯一的中醫藥成果。
作者簡介
汪劍(1979-),男,四川峨眉人,博士,在站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在站博士後。現任雲南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與醫史文獻教研室主任。任教於雲南中醫學院,主講《中醫各家學說》等課程。坐診於雲南中醫學院門診部,主診中醫內科、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以發揚扶陽學派鄭欽安扶陽心法、易水學派李東垣脾胃學說,並結合傷寒六經辨證為臨證特色,擅長運用扶陽法、理脾法治療臨床疑難病證。
坐診地點:雲南中醫學院門診部(昆明市尚義街與白塔路交界處)。周二、周四晚上,周日上午、下午。
關注蜀山醫館,請掃描或長按下圖二維碼
請關注「緣來頁友文學社」,請掃描或長按下圖二維碼
請關注「明醫公開課」,請掃描或長按下圖二維碼
請關注「金蘭中醫學社」,請掃描或長按下圖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