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研讀:王本顯埋線治療慢性腸炎;溫補脾腎,化溼止瀉

2020-12-21 古今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王本顯,男,1930年生,遼寧省大連市人。從1980年開始具體籌建並負責《中國針灸》編輯部的工作。任中國中醫研究院所究員,《中國針灸》主編、中華全國中醫編輯學會委員、中國針灸專家講師團成員兼副秘書長,中華針灸進修學院顧問,阿根廷中華針灸學會顧問,美國國際針灸醫學院教授等。曾發表科研論文及譯文100餘篇,著有《國外對經絡問題的研究》、《國外針灸經絡研究概況》、《中國專題講座選》(合作)、《當代國內外針灸研究進展》及《電子針灸治療儀的臨床應用》等。

【醫案】

洩瀉(慢性腸炎)

劉××,男,19歲,知識青年。

1970年11月5日初診。

主訴:

大便溏洩半年餘,每日便溏3~4次。

病史:

半年來由於水上不服,飲食不節,殃成痢。初經服藥後症狀一度好轉,但由於硫於節制飲食,遂經幾次反覆,而演變成慢性洩瀉。尤其近2個月來病情因氣候變化而加重。每日少則溏瀉3~4次,多則5~6次。時輕時重,纏綿不斷,因服中西藥治療不明顯而來求治。

檢查:

面色萎黃,消瘦,呈慢性病容,左下腹部壓痛明顯,但無硬塊及腫物。心、肺末見異常。1周前曾查大便未見痢疾桿菌及阿米巴。舌苔淡白,兩脈濡弱。

診斷:

洩瀉(慢性腸炎),脾腎兩虛型。

治療:

溫補脾腎,化溼止瀉。

取穴:

氣海俞、關元俞、大腸俞、小腸俞。

操作:

埋線療法。每周埋線1次,每次埋線兩穴。埋線治療2次後,腹痛即明顯減輕,埋線4次後腹痛消失,每日僅有軟便1~2次,便漸成形。經6次治療基本治癒,患者已恢復體力勞動,體重增加5kg。

【按語】

慢性腸炎多因腹瀉遷延日久,傷及脾胃,脾虛後殃及於腎,導致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更致運化火司。故取氣海俞益氣扶土,振奮脾陽;關元俞益命門真火;大腸俞、小腸俞,分別清濁,厚腸止瀉。慢性腸炎,治療方法很多。作者在敦煌農場,治療很多由於水土不服,飲食不節而殃成慢性洩瀉的天津知識青年。經由埋線法治療後大部分獲顯效。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了解醫學基礎知識可關注@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古今醫案研讀:趙冠英用四君子湯與平胃散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趙冠英(1926~),男,畢業於白求恩醫大,後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一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對內科各種疾病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特別對療冠心病、慢性胃炎、糖尿病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創新的治療法則。主要著作有《趙冠英驗案精選》。【醫案】陳某,男,58歲,幹部。1997年9月10日初診。
  • 古今醫案研讀:何善明治慢性淺表性胃炎(健脾清熱,調氣活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何善明,男,1950年出生,漢族,廣西陽朔人。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統疾病,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囊炎、膽結石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運用中醫藥治療脾胃病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參與編寫全國中醫藥大學教材。
  • 古今醫案研讀:這是一個結腸脾曲症候群的醫案,辯證過程神同步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李國棟治療結腸脾曲症候群所致假性腸梗阻的醫案。至於什麼是結腸脾曲症候群。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下醫案。連某,男,42歲。2000年7月20日初診。腹部脹痛,漸進性加重近1個月。
  • 古今醫案研讀:王本顯治咳嗽喘促案(肺俞、孔最、腎俞、氣海)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王本顯,男,1930年生,遼寧省大連市人。從1980年開始具體籌建並負責《中國針灸》編輯部的工作。【醫案】哮喘(支氣管哮喘)萬××,男,70歲,離休幹部。1989年8月3日初診。主訴: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夜不能平臥,日漸加重。
  • 古今醫案研讀:王少華治淺表性胃炎案(燥溼痰,清蘊熱)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案】王少華治淺表性胃炎案楊某,男,49歲,幹部。1995年9月16日初診。治療罔效。現症見脘部痞痛,連及胸膺羶中之分,痛處覺熱,劇則嘔吐清水痰涎,脹滿,納食後益甚,噫噯頻作,口苦,不多飲,胃納不減,腸鳴轆轆,大便不實,日二行,舌現紫色,體胖,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數。詢得平昔嗜酒茹葷,以此溼痰內蘊,氣滯難運,年久化熱,肺胃同病。法當燥溼痰,清蘊熱,太陰陽明同治,仿黃連溫膽湯合百合湯出入。
  • 清朝江西名醫黃子厚灸百會三四十壯治彌年洩瀉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清朝江西豫章人,擅用灸,具體不詳。【醫案】黃子厚灸百會三四十壯治彌年洩瀉案黃子厚治一富翁,病洩瀉彌年,禮致子厚,不效,子厚曰:予未得其說,求歸。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行不息,故閣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只運動不住,故在空中不墜,少有息,則墜矣。
  • 「無食(積)不感冒」,嚴子俊用桂枝湯合平胃散治食積感冒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嚴子俊,民國時期名醫,因民國時期激進維新,反對國術,中醫也叫國醫,很受社會大環境打壓,所以很多民國中醫都未留文獻著作,生平不祥。【醫案】「無食(積)不感冒」,嚴子俊用桂枝湯合平胃散治食積感冒案病者:某。原因:食過飽,翌晨感風邪而病。
  • 浙江桐鄉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浙江桐鄉市名醫。具體不詳。【醫案】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案病者:祝某,忘其名,年三十二歲,海寧米商。原因:素體陽虛溼多,兼挾食積,化熱,氣失運行,熱迫營分而為痢。
  • 中西醫匯通學派張錫純用清瀉胃腑,調補肝腎藥治療暑天洩瀉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張錫純,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醫案】張錫純用清瀉胃腑,調補肝腎藥治療暑天洩瀉案天津候姓學徒,年三十歲,得暑溫兼洩瀉。病因:夏季天氣暑熱,出門送藥受暑,表裡俱覺發熱,兼頭目眩暈。服藥失宜,又兼患洩瀉。
  • 應用黃連溫膽湯治療溼熱內蘊導致的出汗異常醫案散則
    其實溼和痰都是同樣的病理產物,都是津液不能正常代謝,這部分不正常的津液,比較稀的就是溼,比較黏的就是痰。所以對於溼熱體質,既要化痰,又要祛溼。這樣講可能還是很抽象,很多人還是不能確定我是不是溼熱重導致的出汗多,那咱們就通過三個具體的醫案來看一下。這三個醫案是13年到14年的,最近剛讓學生給整理出來。第一個醫案是自汗嚴重。
  • 中醫這樣治療痔瘡|中醫古今治療痔瘡的醫案匯總
    張聿青醫案○ 左,每至大便,輒痔隨便出,甚則帶紅,必睡臥良久,方得漸收。溼熱壓墜大腸,宜清府理溼,以望輕減。秦艽一錢五分,粉丹皮二錢,炙蝟皮一錢,防風炭六分,當歸炭二錢,炒槐花二錢,白茯苓三錢,側柏炭三錢,鮮首烏五錢,槐角丸三錢,開水先服。○ 尹左,肛門痔墜,脘痞不舒,食入腹滿。
  • 痰飲水溼的芳香化濁法
    「芳香化濁法」是著眼於中焦的溼邪,但對於溼的時候,前面提到了要辨別是溼重,還是熱重。同樣是溼熱,如果是溼重、熱重它的治療原則也是有所不同的。道理其實有時也很簡單。溼重的時候多加一些祛溼的,熱重的時候我們就多加一些清熱的。如偏於暑者,舌苔黃色,口渴心煩,為暑穢也。偏於溼者,苔白而膩,口不作渴,為溼穢也。均宜芳香化濁法治之,暑穢加滑石、甘草,溼穢加神曲、茅蒼。
  • 醫案:按揉和藥物同用,治療牙齦長包效果特好(內附我的指法治療視頻)
    (聲明:所有醫案均來自郵箱讀者投稿。請投稿人對稿件內容的合法權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避免版權糾紛。
  • 防己,是治療痛風、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2020-12-06 14:01:14 來源: 古今醫案研讀 舉報
  • 醫案:一副藥治好女兒的細菌性痢疾
    我想說說我女兒的一個醫案。事情是這樣的:5月13號那天早上,婆婆帶女兒出去早教。中午回來的時候我就感覺女兒不對勁,身體發燙,婆婆說應該是玩得很熱了,所以感覺摸著熱。她這麼說我也就沒在意。平時女兒午睡都要睡2-3個小時,那天睡了一個小時左右就醒了。我摸她的身體還是很熱,我量了一下,38.3度。
  • 老鸛草:祛風溼,通經絡,止瀉痢.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25~70釐米。【功效與作用】祛風溼,通經絡,止瀉痢。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臨床應用】用量9~15克,水煎服。臨床常用於治療風溼痺痛、麻木拘攣、筋骨酸痛、洩瀉痢疾等症。藥理實驗表明:老顴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肝損傷等作用。此外,尚有止咳、抗氧化、抗誘變及殺傷癌細胞等藥理作用。
  • 經方應用之烏梅丸醫案
    因烏梅味酸入肝,兼具益陰柔肝、澀腸止瀉的功效,故本方又可治寒熱錯雜、虛實互見之久利,實為厥陰病寒熱錯雜證之主方。原方為丸劑,現代多用湯劑,使用方便,加減靈活。 臨證要點 主症:時靜時煩,嘔吐,腹痛,時作時止,與進食有關,痛劇時手足厥冷,有嘔吐蛔蟲病史。 病機:上熱下寒,蛔蟲內擾。
  • 熱門閱讀:《古今醫案按》 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