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何善明,男,1950年出生,漢族,廣西陽朔人。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名中醫,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藥膳分會理事、廣西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廣西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西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常委、廣西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分會常委。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統疾病,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囊炎、膽結石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運用中醫藥治療脾胃病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參與編寫全國中醫藥大學教材。
【醫案】
何善明治慢性淺表性胃炎
吳某,女,31歲。
因胃脘部位反覆疼痛13年,加重1個月,於1991年2月2日人院。
初診:
胃脘隱痛,時有刺痛,有灼熱感,飢時痛甚,食後痛減,反酸,脘腹喜按,少寐多夢,神疲乏力,舌質暗紅,有齒印,苔薄黃,脈弦細。胃鏡診斷:①慢性淺表性胃炎,炎症分泌強;②十二指腸球部潰病。
西醫診斷同胃鏡診斷。中醫診斷:胃痛(脾胃虛弱,兼挾瘀熱)。治以健脾清熱,調氣活血。
藥用:
黃芪,茯苓,白朮,蒲公英,川黃連,莪朮,丹參,枳殼,海蛸,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隨症加減治療6周後,臨床症狀消失。胃鏡複查:活動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輕度,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紅期。近期臨床治癒出院。
本案引自(《廣西中醫藥》1990年第4期)。
【評析】
本案例採用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的治療思路,認為本病的中醫病機是脾虛、氣滯血瘀、熱毒共存。故方中以黃芪、茯苓、白朮、甘草益氣健脾;黃連、蒲公英清熱解毒,枳殼理氣,莪朮、丹參活血化瘀。以上各藥共奏健脾益氣、清熱解毒、行氣活血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黃芪、茯苓、白朮、甘草能調節胃泌素的分泌功能,調節胃蛋白酶的活力,對提高細胞兔疫功能有顯著作用;黃連、公英對幽門旋桿菌均有較強的抑制或清除作用;枳殼、莪朮能增加胃腸道動,提高平滑肌興奮性,改善消化道的分泌與吸收功能;丹參與莪朮同用又能增加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加速炎症吸收。慢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之痼疾,多由饑飽失常、飲食不節、情志所傷等原因,致使胃膜受損。久則由胃及脾,脾胃氣虛,消運無力,氣血運行不暢,終致氣血瘀滯,不通而痛。慢性胃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久病必虛」,因此,脾胃虛弱證在慢性胃炎中相當常見。慢性胃炎的固定性上腹痛與《醫林改錯》中「凡壯腹痛,總不移動,是血瘀」的理論相符合。各型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改變是:胃黏膜炎性靜脈充血、瘀血時,黏膜血管擴張、血流緩慢、血液瘀滯,致微循環阻礙,胃黏膜缺氧,引起炎性滲出、黏膜充血、水腫,形成慢性胃炎,因此,血瘀是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機之一。慢性胃炎的臨症表現常常為寒熱錯雜,既有脾虛症狀又有陰火或鬱火存在,其病理變化機制是以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為主。胃黏膜充血、水腫,伴點片狀出血或糜爛,與「熱毒」有關,屬祖國醫學的「內癰」範疇。國內外學者近年來對幽門螺旋桿菌與慢性胃炎的研究表明,其與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有密切關係。胃氣以降為和,不降則脘脹嗖滿,噁心嘔吐,甚則膽汁反流,故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機是脾虛、氣滯血瘀、熱毒共存。其治法應是健脾清熱,調氣活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清熱、調氣活血之功,故治療各型慢性胃炎療效滿意。其表現在臨床症狀改善較快,胃鏡複查示胃黏膜病變恢復較好。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了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