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校區坐落在湘江之濱、嶽麓山下,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之譽。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教育傳統優良,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26個、本科招生專業63個,建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8個。目前8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化學學科躋身前1‰,7個學科入選國防特色學科,化學、機械工程學科進入教育部「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建設行列。
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6000餘人,其中本科生20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擁有教職工4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231人,院士12人。
湖南大學辦學起源於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變遷,始終保持著文化教育教學的連續性。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1937年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16所國立大學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一大」代表、教育家李達任新中國第一任湖南大學校長,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2000年,湖南大學與湖南財經學院合併組建成新的湖南大學。
科研機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
截至2020年1月,湖南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基地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防科工局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4個,參與組建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
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分子識別與探針:運用分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組合化學、合成化學等手段,發展分子識別探針的篩選、設計與合成方法,探索分子識別基礎,建立分子檢測的光學探針新原理與方法。
納米生物學:發展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的製備新方法,探索納米生物學效應,系統建立納米尺度生化分析的新原理與方法,構建細胞與活體水平的納米示蹤、檢測、載藥的共性方法與技術。
化學生物傳感:研究分子識別的生化信號轉換與放大和界面信號轉換新原理,建立生化敏感界面與微流體器件的製備技術,發展複雜生命體系定量分析與功能分析的新方法與技術。
生化分析儀器:綜合利用光學、電子學、微納加工與精密控制、信息處理技術,實現分子探針、納米生物、化學生物傳感等技術的集成,研製複雜生物樣品多功能、高通量分析檢測儀器。
化學計量學:設計優化複雜體系的多維與高階表徵方法,結合數學、統計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發展高維多參數數據的模式識別、模型轉移、校正與評價理論,建立成分解析與化學信息提取新方法,為分析化學基礎理論建設作出貢獻。
湖南大學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6年7月經科技部批准籌建,2010年5月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運行和對外開放,分別於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在工程與材料科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得良好成績。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北京理工大學孫逢春院士,實驗室主任為徐世偉教授。
實驗室現有用房面積12000餘平方米,實驗基地20000餘平米,擁有一批性能先進的大型設備、儀器和軟體,固定資產總值19620餘萬元。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91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7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7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9人,特聘教授2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
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先進設計與軟體
該方向圍繞以車身為代表載體的複雜裝備研究設計理論、開發設計工具、提供設計平臺。方向以先進的CAE核心理論與計算方法為手段,研究具有原創性的設計理論、計算方法和軟體平臺,既注重理論研究的底層創新和國際前沿性、又聚焦解決國產軟體工具從0到1的有無問題,保證實驗室在車身結構創新設計領域的國內領先性和國際強競爭力。
先進材料與結構
該方向圍繞新能源車輛發展對更安全、更輕量、更經濟、高性能、多功能、短流程的先進材料與結構的多方位需求,構建人工智慧輔助的材料設計開發資料庫體系、做好原創性材料基礎研究,做優平臺化、推進材料/結構一體設計開發,做強多材料優化融合的結構/零部件開發與推廣、滿足產業發展重大需求,提供國內領先的材料-結構-工藝-零部件的系統解決方案。
智能製造與裝備
該方向圍繞多感知融合智能製造-檢測一體化裝備的基本理論與集成,實現複雜場景下的智能化、無人化,研究多傳感器融合檢測、數位訊號深度學習和數字線程的智能製造共性基礎技術,開發具有原創技術的雷射製造車輛關鍵零部件的智能過程、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提升我國車輛智能製造基礎,強化核心技術研發能力。
智能車輛與出行
該方向研究智能車輛與智慧出行的環境感知認知、融合定位建圖、自主決策規劃、動力驅動控制、多車網聯協同、雲端調度管理等基礎理論與方法,面向共享出行、智能鐵路、深海作業、智慧物流等典型場景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經濟的運載和出行服務。
近三年成果
近三年,實驗室先後榮獲國家、部、省級以上的科研成果獎近1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高效能異構並行調度關鍵技術及應用,中厚板及難焊材料雷射焊接與複雜曲面曲線雷射切割技術及裝備),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圖像結構化稀疏表示、融合與識別理論方法研究)。
近三年,實驗室在國內外重要雜誌上發表論文1500餘篇,其中SCI收錄期刊論文1000餘篇。共授權專利13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100項,軟體著作權90餘項,實現科研成果轉換1500餘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3-2016年,重點實驗室共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獎勵68項(68A)。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1A),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4項(4A),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3項(3A),省部級科技獎其他獎11項(11A),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1A),二等獎1項(1A),省部級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11篇(11A),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獲獎13項(13A)以及其它社會力量及個人獎23項(23A)。2008-2012年,實驗室共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26項(21A5B),其中,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6項(3A3B),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11項(11A),省部級科技獎三等獎5項(3A2B),省部級其他獎4項(4A)。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成果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共3項(3A), 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1A)、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1A),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1A)。博士研究生論文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共3項(3A),其中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1A)、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1篇(1A)、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1A)。A為第一完成單位,B為第二完成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