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國有資本為背景的國家媒體,以社會資本為背景的社會化自媒體,以及企業投資下的企業自媒體三大體系已然形成。然而,社會化自媒體數量正逐年下降,企業自媒體強勢崛起。
據統計,2019年汽車自媒體數量比上年減少了三分之二,今年上半年汽車自媒體數量同比又下降了54%。同時,企業自媒體蓬勃發展,目前微信公眾號、B站號和抖音號已成為汽車經銷商的標配。在此背景下,企業自媒體能否「消滅」自媒體?剛剛落幕的第三屆「中國汽車產業品牌與傳播峰會」上,企業界、學術界人士展開激烈討論。
媒體環境劇變
科技創新發展推動媒體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媒體遭遇社會化媒體強勢衝擊。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呈現出中心化特徵,主要體現在內容的生產、製作、分發,以及流通渠道上。傳統媒體必須招募專業的記者、撰稿人、編輯、出版、發行,以及營銷類人才,這就導致了傳統媒體體量龐大,等級化嚴重。
然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進步,具有去中心化屬性的社交媒體快速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社交媒體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分享是動力,技術是手段」。
在此環境下,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長聘教授潘建新分析稱:「新趨勢下媒體傳播發生了三大變化。觸點之變,以往的『大眾』演變成了年輕人、老年人、時代女性、新中產等不同圈層,以往的中心化傳播模式,變成輕量閉環下多元聚合的傳播模式。內容之變,內容平臺化和生態化。在內容爆炸時代,內容的產生開始逐漸形成了平臺化、生態化。然而,好的內容,能吸引消費者看的內容越來越難得。技術飛速變革,無論從通訊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乃至網際網路底層技術,均給媒體最大化賦能。文章、視頻、TVC都可以通過AI(人工智慧)完成。」
企業自媒體能「替代」自媒體嗎?
伴隨著經濟的波動,廠家品牌傳播的模式發生了明顯改變,汽車廣告大幅下降,企業非常熱衷建設自己的官方帳號,無論是什麼社交平臺全包圓了。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企業負責人親自上陣參與直播,甚至成為了網紅……在某些企業負責人看來,品牌傳播不過如此,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做。
此次論壇上,潘建新對上述觀點進行了駁斥。他認為:「企業自媒體不能替代媒體,原因是企業的自媒體缺乏中立的原則。企業建設自己的官網,目的不是代替媒體,而是產生內容。這是很多廠家不清楚的,部分企業以為我自己建了一個官方帳號,就想代替媒體,你永遠代替不了媒體,因為你是主觀的,你有鮮明的背書,你的公信力永遠不可能超過媒體。」
既然企業自媒體不能替代媒體,那麼該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潘建新分析稱:「企業必須要全面進軍社交平臺,這不是應該是必須。企業進入的戰略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內容生產的生態圈,而不是建設龐大的『自媒體』。企業必須通過這個生態產生出大量優質內容,再通過媒體和公眾進行傳播。只有這樣的戰略導向,才可能健康發展。」
企業如何做好品牌傳播?
技術革命疊加疫情衝擊,傳播方式、傳播技術、傳播渠道、傳播語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如何做好品牌傳播?
潘建新建議稱:「企業傳播戰略要向公關導向、整合導向、品牌核心導向轉型。所謂公關導向,是指不再以產品導向為核心,而是轉向社交和價值觀層面。整合導向即公關、廣告、活動等市場行為的整合。品牌導向是以品牌為核心。同時,企業需要通過官網等官方渠道建立自己的內容生態,並且企業要協調好UGC(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和OGC(職業生產內容)三者關係,做到三者和諧存在。並且,企業要建立數字傳播的思維意識,尤其要注重價值導向,即認知大於事實。數字傳播並非是簡單利用技術的過程,而是要建立數據驅動、價值觀導向和全場景互動。建立、清晰化消費者的認知比企業傳播事實還重要。簡單說,在產品傳播的時候,一定要通過媒體給自己的產品貼一個標籤,幫助消費者認知。」
整體看,企業自媒體與媒體的定位不同,二者相生相伴、相輔相成。企業一定要有媒體意識、媒體戰略,建立起自己的傳播系統,但企業自媒體的價值在於完整、準確地傳遞企業的信息。媒體也要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其價值在於對企業傳播信息的證言和轉換語境的傳播,為企業提供更多專業化、一體化和定製化的服務。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