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以及她的父親母親對後世的影響

2021-02-06 侃侃亂侃

作者 侃侃

覺得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中是一個轉捩點,但是其中關鍵的人物比較多,所以決定分開幾篇文章單獨介紹。因為我是女性,所以就當我有性別偏愛吧,就先介紹英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幾位女王。昨天的一篇文章寫了維多利亞女王和伊莉莎白二世,因為伊莉莎白二世不是完全生活在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所以就把她和維多利亞女王合在一起寫了,特別的點是他們相差一個世紀,有很多相似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看看我昨天的文章。

縱觀英國整個歷史,做了女王的一共有六個多一點點,為什麼說多一點點呢?因為其中的簡 · 格雷,在位時間只有13天,她也是身處都鐸王朝的,其餘兩位都鐸王朝的女王分別是瑪麗一世(血腥瑪麗)和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斯圖亞特王朝有兩位女王,瑪麗二世安妮女王,漢諾瓦王朝有一位女王,就是昨天介紹過的維多利亞女王,溫莎王朝的一位女王就是如今在位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

先來說說都鐸王朝,為什麼是這個名字呢?因為這是都鐸王朝第一位國王的姓——Tudor都鐸,開朝國王是亨利七世(他是個牛人,一個人幹掉了蘭開斯特家族,還把約克王朝給絕嗣了,玫瑰戰爭的獲利者),他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爺爺,亨利七世的兒子就是亨利八世,他與他的第二位王后——世界著名的女人安妮·博林,生下了伊莉莎白一世。亨利八世與第一位王后阿拉貢的凱薩琳(凱薩琳是亨利八世哥哥的遺孀,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嫂嫂)結婚後,凱薩琳王后曾多次流產,一名女嬰早夭,三名男嬰夭折。唯一倖存的孩子瑪麗·都鐸,於1516年2月18日出世在倫敦的普萊斯提亞宮,也就是日後被稱為「血腥瑪麗」的瑪麗一世。瑪麗一世女王死後,伊莉莎白一世繼承王位。

兩位(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多一點點的女王(含簡 · 格雷)的一生都繞不開幾個關鍵性人物:亨利八世、凱薩琳皇后、安妮·博林。關鍵衝突——宗教信仰。

凱薩琳

凱薩琳是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爾一世和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的女兒。  凱薩琳3歲時曾與英格蘭王位繼承人,威爾斯親王亞瑟訂婚。 凱薩琳與亞瑟於1501年結婚,但僅僅5個月後亞瑟就去世了。1509年, 凱薩琳又嫁給了亞瑟的弟弟,已經成為英格蘭國王的亨利八世。

11歲的凱薩琳,她和她的姐姐胡安娜長得很像

因為凱薩琳是亨利八世哥哥的遺孀,又比他大六歲,所以一開始亨利八世就很不樂意。但是,又因為凱薩琳和亨利八世他爸(也就是凱薩琳和她公公),亨利七世是表親(是不是覺得歐洲皇室關係超級複雜的?)聽我娓娓道來,希望你對姻親的各種關係和稱呼非常了解,不然肯定看暈你。

凱薩琳外祖父的母親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女兒蘭開斯特的凱薩琳, 她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祖先。 凱薩琳外祖母的祖母也是岡特的約翰的女兒,名為菲利帕。 而蘭開斯特的凱薩琳和菲利帕都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孫女。因此,凱薩琳是其公公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第三代表親, 是其婆婆約克的伊莉莎白的第四代表親。一家沒結婚前就已經是親戚了,這就是那個時代歐洲各國皇室的一個特色,簡直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啊!

由於她從母親身上繼承了英國王室的血統,因此凱薩琳從小就被認為是英國王位繼承人威爾斯親王亞瑟的妻子的合適人選。 由於凱薩琳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前兩任妻子蘭開斯特的布蘭奇和卡斯蒂利亞的康斯坦察的共同後代,因此她比亨利七世本人具有對英國王位更合法的繼承權。 相比之下,亨利七世是岡特的約翰的第三任妻子凱薩琳·斯溫福德的後代,凱薩琳·斯溫福德的所有子女都是以非婚生子女的身份出生的, 只有當康斯坦察去世約翰娶了凱薩琳·斯溫福德後,她的子女們才合法化。

簡單概述一下上文,就是說凱薩琳是英國以前王室的嫡系血脈(蘭開斯特王朝),比她公公亨利七世的庶出血脈更名正言順可以繼承英國王位,所以亨利七世一定要他兒子娶凱薩琳,兒子去世,小兒子也要繼續娶凱薩琳,這樣他的後代就更名正言順了。英國王室有一個規矩,只有婚生子女可以繼承王位,非婚生子女除非他們的母親成為了皇后,不然是沒有可能成為國王或女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王室歷史上有過,一個國王沒有婚生子女,只有非婚生子女,結果去世後,只能弟弟出來繼位,弟弟去世的話,就變成弟弟的後代繼位。

亨利八世和凱薩琳感情不是很好,而且凱薩琳為亨利八世生育了幾次,但只有女兒瑪麗(後來瑪麗一世)存活了下來。亨利認定凱薩琳不能為他生下繼承人,於是便向教皇申請離婚。 但教皇克雷芒七世遲遲不批准離婚。這就要提一下凱薩琳家族在教廷的巨大影響力了,先不說她的遠親,凱薩琳同父同母的哥哥姐姐,這個聯姻對象都是很厲害的。

伊莎貝爾(凱薩琳大姐)1497年至1498年期間的阿斯圖裡亞斯女親王。 她先嫁給葡萄牙親王阿方索, 在阿方索去世後又嫁給了阿方索的叔叔,後來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 

胡安(凱薩琳大哥 )1478年至1497年期間的阿斯圖裡亞斯親王。 他娶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女兒瑪格麗特為妻。

胡安娜(凱薩琳的二姐)1500年至1504年期間的阿斯圖裡亞斯女親王、 1504年至1555年期間的卡斯蒂利亞女王 和1516年至1555年期間的阿拉貢女王。 她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兒子腓力一世。 她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母親,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祖母。

瑪麗亞(凱薩琳三姐)她嫁給了姐姐伊莎貝爾的鰥夫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 是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和恩裡克一世的母親

上面都是凱薩琳的親哥哥和姐姐們哦,所以在亨利八世一直和凱薩琳感情不好,鬧離婚的時候,凱薩琳就給她哥哥姐姐外甥寫信(他們整個家族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讓他們去疏通羅馬教廷的關係,導致教皇一直不批准亨利八世的離婚。這也就給未來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筆。

1525年,亨利認定凱薩琳不能為他生下繼承人,且和凱薩琳的侍女安妮·博林發生婚外情。於是他指使親信樞機主教託馬斯·沃爾西向教皇申請離婚,並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羅馬教廷遊說。 亨利稱二人雖然結婚已近二十年,但妻子沒有為他誕下一位健康成年的王子。而王后已年過四十,生育無望,如若繼續維持這段婚姻,英格蘭王室便會因為缺乏一位合法的男性繼承人而陷入危機。 況且,亨利開始相信他的婚姻遭到了詛咒,在《聖經舊約》的《利未記》中明文記載:若娶寡嫂,終會絕後。雖然此前教皇為二人的婚姻合法性提供了神學基礎,亨利那時也是接受的,但事情的發展讓亨利對這一解釋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在向教皇申述時,亨利便以此為據,稱其婚姻「在上帝眼中是骯髒的」。

當時的西歐各國普遍信仰天主教,而天主教重視婚姻,僅承認一夫一妻制的合法性,婚禮甚至同聖餐禮等並列為教會的七聖禮。反之,教會不提倡離婚,除非特殊情況不得批准離婚訴求,更何況該離婚案牽涉到王室,一旦處理不當,會對婚姻的神聖性以及整個教會的權威造成極大衝擊。而且,凱薩琳也堅決拒絕離婚。凱薩琳恪守妻子和王后的本分,相夫教子,虔誠地信仰天主教,可以說母儀天下,不僅在英格蘭王國受到國民的廣泛擁戴,在整個西歐天主教世界也有極高威望。因此相比亨利,她得到人們更多同情。不僅如此,當時凱薩琳的外甥查理五世兼任西班牙國王和德意志帝國皇帝,勢力如日中天,是整個西歐最強大的君主。而且恰在此前,剛剛發生了「羅馬之劫」事件。此時的教皇克雷芒七世身為階下囚,自然不敢再對查理有絲毫冒犯,更不會貿然批准離婚。

在亨利八世冷落凱薩琳的時候,身邊的各種大臣紛紛敬獻自己的女兒或者族中女眷,安妮·博林的姐妹瑪麗·博林(Mary Boleyn)是亨利八世的情婦,但是很快失寵。安妮·博林原本是亨利八世的王后凱薩琳的侍從女官,但兩人在暗中偷情,並且成功虜獲君心。

教皇對亨利的訴求可能不無同情,但因種種考慮他一直採取拖延的策略,使得案件一直沒有實質進展。到1529年,教皇取消了宗教法庭,將此案收回羅馬教廷辦理,這意味著離婚案可能又要重頭開始。 而安妮·博林卻已經懷孕。亨利著急起來,遂採取多項行動。1531年,亨利將凱薩琳王后逐出王宮,將王后宮室贈予安妮。1533年1月,亨利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

凱薩琳被驅逐出宮。此後,她在金博爾頓城堡內度過了餘生。安妮·博林在1533年1月與亨利八世秘密結婚,5月被宣布為合法妻子。三個月後亨利八世對她的熱情消退,直到1533年9月生下伊莉莎白一世後才稍和緩。但兩人關係在1536年1月安妮·博林流產時更加惡化。1536年5月2日安妮·博林被捕入獄,關進倫敦塔;5月19日以通姦罪被斬首。安妮·博林家族的姐妹都很厲害,安妮的表妹凱薩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是亨利八世第五任皇后,因為通姦亦被處死,步上了安妮的後塵。

當時安妮·博林是宮廷社交圈內公認的高雅、智慧又不乏風情的女人。1514年亨利八世將自己的妹妹瑪麗·都德嫁給法王路易十二,安妮的父親安排她作為新娘的陪嫁女官去到法國。在法國,她是瑪麗·都德的繼女克勞德王女(Queen Claude of France)最寵愛的侍從女官之一。這段時間裡,安妮接受到法國上流文明社會的薰陶,學習法國文化與禮儀,妝扮,音樂,舞蹈,編織,縫紉;還學習了家族譜系、算數、閱讀、寫作、歷史、社交。安妮除了和一般名媛淑女一樣擅長針線刺繡、烹飪廚藝、操持家務和唱歌跳舞外,還會玩紙牌、下象棋、賭骰子、騎馬、打獵、射箭、馴鷹。所以安妮很有文化和藝術修養,還精通多門語言,穿著打扮上也很時髦,深得法國宮廷之道。她還在英國貴族前來拜訪法國宮廷時擔任翻譯官。這麼多才多藝,再加上高情商,難怪把亨利八世迷得連天主教都背叛了。

安妮·博林

為了與安妮結婚,亨利八世發動了宗教改革,永遠地改變了英國的歷史。

亨利八世於1533年提拔改革派的教士託馬斯·克蘭麥為坎特伯雷大主教,領導英國教會,並重用了許多改革派人士在政府和教會任職,取代了反改革的舊貴族和高級教士。

議會從1529年到1536年,連開八屆會議,在克倫威爾等改革派人士策動下,通過一系列議會法案實行宗教改革。根據議會法案,先後使亨利八世從教會勒取大筆罰金,截留給羅馬教皇的年貢,取得制定教規和任命主教的全權,取得教會最高司法權,取代羅馬教皇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把主教首年俸和什一稅歸為己有,解散所有修道院,將其巨額土地財產收歸王室。從此,英國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體系,建立了由國家政權控制的,以國王為最高統治者的英國國教會。(以後會做一期亨利八世時期的古堡,再著重介紹一下,在宗教改革下,那些被毀的教堂、還有天主教支持者們的城堡)。

瑪麗一世是凱薩琳的女兒,百分比支持天主教,並且恨透了她的父親亨利八世,還有繼母安妮·博林,當然安妮·博林的女兒伊莉莎白肯定是和她爸媽一樣信奉英國新教的,瑪麗女王死後,伊莉莎白又把天主教改回了新教。

瑪麗一世在其同父異母弟弟愛德華六世死後,廢黜並處死了愛德華任命的繼承人簡·格雷(愛德華六世是她舅舅),在位僅13天。1553年10月1日,瑪麗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是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即位後在英格蘭復闢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英國新教。為此,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反對人士。於是瑪麗一世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後來,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瑪麗加冕後,為了避免王位落入其信奉新教的妹妹伊莉莎白手中,她同意了與表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兒子西班牙王子腓力(後來的腓力二世)的婚事。

1554年7月23日,兩人首次見面,兩天後便舉行婚禮。根據婚約內容,腓力得到英格蘭國王的稱號,所有文件必須同時有腓力及瑪麗二人的籤名,國會也只會同時聽命於兩人聯合的命令,甚至連貨幣上也同時雕有國王與女王的肖象。婚約也指明英國在西班牙有戰役的時候,沒有義務為西班牙提供任何軍事援助。

1553年,瑪麗一世推翻了簡·格雷的統治,成立了天主教政府。愛德華六世所立的宗教法也被瑪麗一世廢除。瑪麗一世嘗試說服國會廢除亨利八世所立的新教法律。為了取得英國國會成員的同意,瑪麗將亨利八世所沒收的隱修院土地發還,這是因為新任的土地擁有者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由於瑪麗一世堅持嫁予西班牙王子腓力二世,1556年1月,瑪麗的公公即查理五世遜位,腓力二世繼位為西班牙國王,瑪麗也就成了西班牙王后,不過兩人依然分居。腓力二世在布魯塞爾宣布稱王,瑪麗卻還在英國。

國內新教徒藉口再起暴動:簡·格雷的父親,堅稱其女兒才是合法的英格蘭女王。託馬斯·懷逸則以擁立伊莉莎白之名,率領軍隊從肯特郡一直到倫敦才被打敗。

暴動被鎮壓後,簡·格雷的父親、丈夫及她本人均被控以高度叛國罪而處死。雖然伊莉莎白(伊莉莎白一世)堅持自己沒有參與起義,但她仍然被監禁於倫敦塔兩個月,隨後則被軟禁。1554年9月瑪麗停經了,開始變胖,還有晨吐。整個宮廷,她的醫生都認為4月底瑪麗即可分娩,為此伊莉莎白被解除了監禁,並急急忙忙的被召進宮去見證整個生育的過程。這個假孕事件救了伊莉莎白,第二次又發生了假孕事件,最終沒有子嗣的瑪麗女王不得不接受伊莉莎白為自己的繼承人。英國國會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的規定,伊莉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有效。

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時年42歲。

瑪麗一世死後,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伊莉莎白於1533年9月7日出生在倫敦的普萊斯提亞宮,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倖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結婚的,天主教認為她是一個私生女。伊莉莎白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後來的瑪麗一世)成為她的服侍者。

1536年5月19日,伊莉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安妮·博林被判叛逆罪處死。伊莉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女,從「伊莉莎白公主」變成了「伊莉莎白·都鐸小姐」。

1546年的伊莉莎白

1537年,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后簡·西摩生了一個男孩: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伊莉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但是姐姐瑪麗沒有善待童年至少女時期的伊莉莎白。當愛德華接受洗禮時,伊莉莎白為愛德華獻上白色洗禮服,將聖油塗抹在愛德華的身上。

1543年,伊莉莎白年邁的父親亨利最終娶了在宮廷任職的凱薩琳·帕爾(亨利八世六段婚姻,三個老婆都叫凱薩琳,這重名的機率真是高啊)為他的第六任妻子。凱薩琳·帕爾王后對瑪麗和伊莉莎白兩個公主都很好,讓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受到王后影響,亨利八世和兩個女兒瑪麗、伊莉莎白和解。伊莉莎白的教師包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 伊莉莎白在王后凱薩琳·帕爾和其他教師的影響下成為了一個新教徒。在凱薩琳·帕爾王后的勸解下,1544年,亨利通過第三次繼承法案,重新賦予瑪麗和伊莉莎白王位繼承權,位置在愛德華王子之後。但兩人仍然是法律上的私生女。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愛德華六世繼位。由於當時愛德華年紀尚幼,政權落在以新教徒為多的攝政議會中,這些新教徒嘗試使新教成為英格蘭的國教,因而伊莉莎白的王位繼承人地位比較穩定。但是1553年,愛德華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後,與議會擬定了「繼承案」,試圖阻止國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勢力。愛德華任命他的表親珍·格蕾(簡·格雷)為王位繼承人,將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和伊莉莎白都排除在外。

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伊莉莎白繼位。伊莉莎白於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女王,成為伊莉莎白一世。大主教將王冕戴在伊莉莎白的頭上。

即位之初的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為了鞏固統治,緩和國內外的壓力,女王採取了對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穩定了政治基礎。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伊莉莎白一統治期間出現了很多航海家,其中包括弗朗西斯·德雷克、沃爾特·雷利和漢弗萊·吉爾伯特,促進了英國航海業的發展。英國的國力日漸強盛,在北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然而,她所採取的宗教兼容政策並沒有徹底解決宗教衝突問題,導致女王統治後期清教運動不斷,社會動蕩。

伊莉莎白一世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歡投資於昂貴的衣服和珠寶,她經常騎在馬背上參觀國家地區,而不是坐著馬車參觀。

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她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裡,在英格蘭只授與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由於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婚,沒有子嗣。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英國議會曾多次懇求女王儘早擇婿,期望她為王室生養繼承人。但是她說:如果她選擇了外國王子,他會讓英國無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如姐姐瑪麗一世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婚姻);嫁給一個英國人會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 

伊莉莎白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1567年被廢黜,次年逃入英格蘭。伊莉莎白一世將瑪麗·斯圖亞特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1587年,伊莉莎白一世以謀反罪名將瑪麗·斯圖亞特處死。 

伊莉莎白一世的表外甥女凱薩琳·格雷夫人,是亨利七世之女瑪麗·都鐸的外孫女,對王位有優先繼承權。她和愛德華·西摩,第一代赫特福德伯爵的秘密婚姻激怒了伊莉莎白一世,她本人也於1568年被囚至死。

在伊莉莎白一世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孫,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蘇格蘭王詹姆士(後來的詹姆士一世)。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

政治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矛盾轉折期:君主專權開始向議會主權轉化;在封建經濟形態中已萌生出資本主義的幼芽;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即位之初,伊莉莎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富強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強化專制王權,重用柏利勳爵塞西爾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專制統治的工具。

伊莉莎白一世於1559年利用議會通過法令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並與爭奪其王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進行長期鬥爭。

1587年樞密院處死瑪麗·斯圖亞特,從而打擊了內外天主教勢力的顛覆活動,進一步鞏固王權。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晚期,英國國內矛盾日益突出。長期戰爭使國家財政陷入新的危機。城鄉人民反抗不斷。愛爾蘭局勢惡化。特別是專制王權與資產階級的聯盟漸生裂痕。資產階級要求繼續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運動。

伊莉莎白一世對清教徒嚴加迫害,隨意把許多商品專賣權賞給寵臣的作法不利於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遭到議會的猛烈抨擊。她不得不在1601年向議會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伊莉莎白一世晚期,社會矛盾也反映在統治集團內部,1601年她不得不處死在倫敦謀反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

經濟

在經濟上伊莉莎白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發展本國毛紡織業和其他新興工場手工業。她特別鼓勵造船和航海業,鼓勵建立各類海外貿易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繼續鼓勵圈地運動,頒布迫害失地農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濟貧法等。力圖用國家政權控制或幹預社會經濟變革。向南,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家發展商業往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向東,英國恢復了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

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海軍,為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1580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莉莎白女王於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佔了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

英國的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文化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期間,實行開明寬容的政策使文學藝術大力發展,人文主義得到廣泛傳播。莎士比亞就是最傑出的代表。

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正值英國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因此在文學史土稱為「伊莉莎白時代」。這是一個英國詩歌、散文、戲劇空前繁榮的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伊莉莎白一世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一樣,也自己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伊莉莎白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軍事

隨著西班牙日益成為英國海外擴張的主要敵人,伊莉莎白一世縱容弗朗西斯·德雷克等英國海盜搶劫西班牙船隻和殖民地,1585年又直接派兵援助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588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但在科倫納·裡斯本遠徵後英國失利連連。與西班牙人媾和成為伊莉莎白一世迫不及待的願望。伊莉莎白一世的財政日益入不敷出,海上的戰爭不得不採取股份制形式,旨在調動私人的積極性,但是,利潤對他們的吸引力遠大於伊莉莎白一世的海洋戰略,導致制勝良機一次次喪失。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成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國並未能佔上風。

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九年戰爭。但伊莉莎白政府的政策保證了英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節省了國家財力,減輕了人民負擔,從而維護了社會穩定。 

外交

在對外關係上,伊莉莎白一世初期採取使法國和西班牙兩大強國互相牽制的政策,使英國一度較少捲入歐洲大陸糾紛,有利於增強國力。伊莉莎白女王基本上選擇了對法國和解的政策。英國與西班牙的衝突來得較晚,卻很激烈,特別在伊莉莎白統治晚期表現得最明顯。

晚年的伊莉莎白一世,1595年

伊莉莎白一世在世時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著稱,她一生都保持獨身沒有結婚。不過她年輕時,因為沒有出嫁,所以對別人的追求從不拒絕,也不同意,做無表態狀,這樣在國際上拉扯著各方關係在,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對先後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法國、瑞典等王室虛與委蛇,以自己的婚姻為籌碼,在歐洲大陸各國,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這兩大強國之間進行權力平衡,為英國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利益。

伊莉莎白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當政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曾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名義上的角色,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作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王,並能成為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一生未婚未育,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英國,她的貢獻上述的文字只能闡述一部分。一個多疑暴躁的父親,並且殺了她的母親,天主教和英國新教的矛盾,被姐姐囚禁於倫敦塔內,不安的童年和青年,卻得上天垂憐,瑪麗女王沒有子嗣,才坐上了王位。並通過努力,一步步把英國各方面的實力提升,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有建樹。


與英國歷史上的其他女王相比,她一定是排第一位,甚至超過了很多位國王。在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能與她媲美的,恐怕也就是伊莎貝爾一世(西班牙女王1474—1504年在位)了,她親臨戰線統一了西班牙,並資助哥倫布遠航,美洲殖民帶來的黃金供應使西班牙成為一個大帝國。


我對都鐸王朝的興趣源於美劇《都鐸王朝》,為了增加可看性,歷史上亨利八世肥碩的身材未呈現,取而代之地找了個帥哥做主演,該美劇還原了歷史上大部分主要事件,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今天的歷史普及就到這裡,明天見。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izabeth_I_of_England#Mary,_Queen_of_Scots

我的往期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ePCKAo0AcsgczcIzJOEJmg

https://mp.weixin.qq.com/s/UVFH5c8jwCW5OkIiSUsMkw

https://mp.weixin.qq.com/s/z8oSVFr5Im-Djtgq5TXVjQ

相關焦點

  • ...步都如履薄冰,選擇嫁給英格蘭的童貞女王,都鐸王朝之伊莉莎白一世
    之前說亨利八世是萬惡之源,半點也沒錯,我承認他在集中王權上的突出表現,但他對都鐸王朝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或者說都鐸王朝的結束由他而來。說子嗣稀少或者愛德華六世身體不健康是亨利八世的問題,那也沒什麼證據。畢竟亨八是有一個健康的私生子存在的。但是他的瘋狂求子,不斷的結婚離婚,對他的子嗣來說是一種無法承受的壓迫。
  • 英國都鐸王朝:其實有兩個伊莉莎白公主,傻傻分不清?
    一開始以為是講都鐸王朝的那位「童貞女王」,也就是瑪麗一世的妹妹,那位伊莉莎白女王的。結果看了劇才發現,這位伊莉莎白並非彼伊莉莎白,而是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她是亨利七世的妻子,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一位王后——伊莉莎白王后。嚴格來說,這位只是都鐸王朝的王后。而另外一位伊莉莎白,才是真正的都鐸王朝的公主和女王,也被後人稱作伊莉莎白一世。
  •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終身不嫁?網友:她有丈夫,叫英格蘭
    在歐洲很少有人不認識伊莉莎白一世,她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被英國稱之為「黃金時代」,她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王,原因是她一生未嫁。
  • 【歷史人物評價】「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她所經歷的事情放在普通人身上,恐怕都是滅頂之災。伊莉莎白·都鐸最後成為「榮光女王」而不是一個心理變態的瘋女人,實在是上帝的恩典。一、動蕩的童年和悲涼的青春時代伊莉莎白剛出生的時候就被很多敵視她母親的勢力視為雜種,安妮·博林也不被很多人承認為亨利八世的妻子即英格蘭王后。伊莉莎白在年僅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少年喪母是人生之大不幸,更糟的是她並沒有因為失去母親得到過安慰。
  • 伊莉莎白一世和伊莉莎白二世到底有沒有關係
    伊莉莎白一世1533年出生,1558年即位,1603年去世。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是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發生在伊莉莎白一世即位的當年。英國從此樹立海上霸權,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擴張。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也是同時期著名人物。伊莉莎白一世受過良好教育,通曉拉丁、法、義大利等語,信仰新教。早年便捲入複雜的宮廷鬥爭。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亨利八世處死母親。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莉莎白·都鐸,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
  • 都譯王朝的最後一名統治者,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一生未嫁?
    1558年11月,伊莉莎白一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女王去世。1559年1月,伊莉莎白一世受封為英格蘭女王。她是偉大的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她駕馭了英國45個動蕩的春秋,其輝煌成就延續了四個世紀。BBC在2002年時,統計民眾選舉英國最偉大的人,其中伊莉莎白一世是第七位。
  • 英國王室的故事: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本名亨利·都鐸,是都鐸王朝的首位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在公元1509年4月22日繼承父親亨利七世的王位。受父親意願: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係,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薩琳成婚,凱薩琳是亨利八世哥哥的遺孀,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嫂嫂。
  • 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歷代國王畫像
    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本名亨利·都鐸,都鐸王朝王朝第二代國王,亨利七世次子,1509年父親死後繼位,在位期間實行宗教改革,廢除羅馬教而建立新教,與羅馬教宗公開決裂,英國從此脫離羅馬教廷束縛,令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同時大力發展軍事,都鐸王朝國力進一步加強,1547年去世,終年56歲。
  • 伊莉莎白一世:童貞女王還是兇手女王?
    她的上一任統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血腥瑪麗」——瑪麗·都鐸。  因終身未嫁,也沒有子嗣而被後世稱為「童貞女王」的伊莉莎白一世25歲是否如名頭一般保持著自己的貞潔呢?25歲的伊莉莎白一世登基伊始,她的婚姻問題就成為大臣們首先考慮的問題,當時的人們普遍不看好一個女人獨自治理國家。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以婚姻為外交籌碼,打造英國黃金時代
    然而,她終生未嫁的背後,不僅是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還有著成長背景、外交形勢等複雜因素的影響。伊莉莎白一世也巧妙地以婚約作為外交籌碼,幫助英國贏得喘息和發展的寶貴時間。01 女王為什麼不結婚?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伊莉莎白看到父親接連娶了4任妻子,有的被取消婚約搬離宮廷,有的在生產之後病逝,也有的和她的母親一樣被處死。對於年幼的伊莉莎白來說,父母的感情狀況無疑影響到了她對婚姻的看法:在那個年代,踏入婚姻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王室。
  • 伊莉莎白一世:「榮光女王」如何一步步開創英國「黃金時代」?
    前言伊莉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在她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之下,對內文化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對外殖民擴張也在不斷進行,英國的國力日益強盛。後世則將其統治時期稱為「黃金時代」。她讓伊莉莎白進行教育的薰陶,涉及古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也是在王后的影響下,伊莉莎白再次獲得父親亨利八世的王位繼承資格。同時在王后和其教師的潛移默化影響之下,伊莉莎白成為了一個新教徒。1547年,亨利八世之子愛德華六世繼承了他的王位。但由於愛德華尚且年幼,政權基本上都落在新教徒手中。伊莉莎白信奉新教,所以新教徒希望鞏固伊莉莎白的繼承地位。
  • 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尚教母——「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 淺談國外歷史,如何評價伊莉莎白一世?她的一世是怎麼樣的?
    英國王位的繼承是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來排定次序的,斯圖亞特家族和都鐸家族有聯姻關係,所以斯圖亞特家的人也有都鐸家的皇室血統。伊莉莎白沒有直系子嗣,就只能從旁系裡面選了。所以,也不算旁落了。現在還是這樣,在英國《繼承法》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現在好像有200多個。
  • 【軼事秘聞】伊莉莎白一世處決了蘇格蘭的瑪麗女王,但為什麼指定瑪麗女王的兒子作為英格蘭王位的繼承人?
    但是瑪麗·斯圖亞特和她同名的「血腥瑪麗」即伊莉莎白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都鐸一樣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作為將新教定為國教的英格蘭來說,伊莉莎白一世則是唯一正統王位的繼承人。但瑪麗也視自己為英格蘭合法女王,不承認伊莉莎白的地位。蘇格蘭人也在1567年的政治動蕩中將瑪麗廢黜。蘇格蘭瑪麗輾轉來到了英格蘭。
  • 都鐸王朝:英格蘭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家人,三個兒女全當了皇帝
    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宮廷(劇照)而說到其中最為著名的君王,分別是亨利八世,亨利八世長女瑪麗一世,以及亨利八世次女伊莉莎白一世。沒錯,正是這兩位亨利八世一向不看好的女兒,把英格蘭攪了個天翻地覆。二: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薩琳之女:瑪麗一世1533年亨利八世廢除自己與第一任妻子的婚約,迎娶安妮·玻琳時,瑪麗已經17歲了。面對父親將母親驅逐出宮、甚至也廢除了她的王位繼承權的行為,瑪麗不可能無視。與母親一樣,她是天主教的堅定擁躉,拒絕皈依新教。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關鍵詞:都鐸王朝;變革;民族國家確立;影響 [1]114 (二)瑪麗一世的宗教復闢。1553年,亨利八世與阿拉岡的凱薩琳的女兒瑪麗公主在英格蘭民眾和樞密院的支持下繼位,史稱瑪麗一世。瑪麗一世受其母親和成長環境的影響,成為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即位伊始,她就開始著手打擊新教勢力,復闢羅馬天主教。
  • 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肖像畫,以伊莉莎白為核心,確切說,是她的爺爺、叔叔、爸爸、媽媽、後媽們
  • 伊莉莎白女王為何終生未嫁?真實原因令人唏噓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傑出的女王,在她統治期間(1558~1603年),英國國力達到了最鼎盛的階段。
  • 蘇格蘭女王瑪麗和伊莉莎白一世的真實故事
    在1536年她的母親安妮·博林被處死後,她被私生子化,在她父親亨利八世反覆無常的念頭的支配下度過了她的童年。 1547年亨利去世後,伊莉莎白被指定為第三順位繼承人,只有在她的兄弟姐妹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死後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她才有資格統治國家。這正是事情發生的緣由。伊莉莎白從登基之初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對王位的微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