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已逐漸被中華文明及人文習俗所接收,成為對中國人的思想、生活較有影響的一個宗教。它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響了傳統醫學的發展。
佛經中蘊含著大量的醫藥內容。據記載,集 佛教典籍之大成的《大藏經》中,專論醫理或涉及醫理的經書有 400餘部。僅在《大藏秘要》第1—5卷中,就記載有內、外、婦、兒、五官等療病方法,如:《佛說佛醫經》、《佛說婆羅門避死經》、《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安般守意經》、《佛說胞胎經》、《佛說佛治身經》、《佛咒時氣病經》、《佛說咒齒經》、《佛說咒目經》、《佛說咒小兒經》、《佛說清靜眼明經》等等。
下面,僅就《佛說胞胎經》說說佛經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這部佛經中,告訴了人類許多秘密,比如人們為什麼會懷孕,懷孕的條件有哪一些?導致不孕的婦科病和男性疾病有哪幾類?從最直觀的胚胎胎兒發育情況,從發育第一天到出生的那一天,所有情況都完美地進行了解釋,而很多事情只有在電子顯微鏡或現代醫學技術下才能知道:
《經》云:「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瘜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堅如坯;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髀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
其大意是說:「受精卵在最初一周,沒什麼增減和變化。第二周稍微成長如薄酪;第三周其樣子像是生酪……第六周長得像是一塊瘜肉(外形像只小蝦米);第七周像一塊比較大的段肉(頭部像是一團肉塊,胚胎即將進入胎兒期)……第十周像五泡的軀幹持續生成、兩手腕、兩足腕以及頭部(可分辨出人型,此階段後始稱為胎兒);第十一周,又生長出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以及眼耳鼻口……第三十三周耳、鼻、肩、指、膝節成熟;第三十四周生出毛髮孔,但是猶未成熟;第三十五周全身毛孔具足;第三十六周爪甲快速成長……
佛陀詳細地描述胎兒在母體裡面發育的狀況,與現代醫學透過解剖和各種精密儀器觀察到胚胎的變化幾乎完全相同。而2500年前並沒有外科解剖手術,更沒有精密儀器,僅從這一部經典就可知道佛的智慧不是我們凡人能夠猜度的。
《大方頂王經》描述佛祖是一位大德醫王,善知病因、病情及治療,善於普救眾生超脫苦海。
儘管佛教主要著眼於眾生的心病——無明煩惱的根治,但對人類的身病,也相當重視。《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示菩薩十大行願中「恆順眾生」一願,就包括「於諸病苦,為作良醫」。藥師佛,藥王、藥上菩薩,都以善施醫藥著稱。大乘佛教強調「佛法於五明處求」,五明中的「醫方明」即醫藥學。馬鳴、龍樹等菩薩,留下了《醫經》、《醫療八支心論》、《配方百論》等醫藥學專著。現今藏傳佛教仍以醫方明為僧尼的必修課之一,現在的藏醫藏藥很多都是來源於藏傳佛教,西藏老百姓看病還有到廟裡求喇嘛治病的;漢傳佛教也有重醫傳統,有《大藏治病藥》、《釋門本草》等佛家醫籍。
佛經中關於人疾病的發病原理和治療與來源於《周易》、《黃帝內經》而衍生出的祖國醫學在原理上有著許多相通之處,中醫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佛教醫學的影響,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內容。
《大智度論》認為,生病有「外緣」和「內緣」兩種因素,「外緣」即為外在條件,如受到寒熱、饑渴、摔傷,挫傷等等;「內緣」即內在條件,如縱慾貪色、發怒、恐懼、思慮等等。《摩訶止觀》則認為,貪戀色、聲、香、味、觸「五塵」會生疾病。中醫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並列為致病之因。佛教、中醫說心理、行為導致疾病,要比現代心身醫學、行為醫學早了幾千年。
佛教在拯救眾生諸苦的基本理論中,向眾生提供了醫治眾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藝,不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體系可以作為廣義和深義的身心對治方法,而且還以佛教醫學善治施醫著稱於世。
藥師佛曾立下12條誓願以救度眾生,其中有幾條就與人們的心理保健有關,如「所求滿足」、「安立正見」、「苦惱解脫」。藥師佛還有兩個化身,一是藥樹王,專醫人的肌體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專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據《法華經》記載,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癒,從而使人心曠神怡,身心安樂,健康常樂。可以說,藥師佛既是大醫王、藥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學家,是眾生心理健康的保護神。
佛教「醫方明」與中醫理論相互吸收和影響。我國歷代醫書中,不乏滲有佛家的思想,如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書》、慎齋著《慎齋遺書》等。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指導人生正確的心理觀和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身心療法的角度看,佛教徒修持內容中的禮拜、懺悔、唱誦、打坐參禪、看護病人等,都有防治疾病的效用。
比如,佛教徒經常磕頭禮拜,對此,不信佛的人不說迷信,也認為封建。但僅就禮拜的效果說,從外觀看,那種屈伸肢體的全身運動,正是一種很好的健身體操,能夠起到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
靜心打坐也對身體十分有益。透過靜坐,將身心調和,使情緒穩定,有益血液循環,調暢五臟六腑。此外通過禪定可挖掘出人的智慧潛能,錢學森教授說「定能生慧」。一些老修行八九十歲了,頭腦思維敏捷,還能著書立說,與常人是不一樣的。
持咒念佛同樣對身心有益。稱念佛號,能將妄想止息,能把煩惱拋開,使心志清醒,不但有益修行,對事業也有很大的助力。奇山有一位老太太,過去疾病纏身,通過念佛,現在不但能生活自理,還能照顧孫兒。
按照中國醫學的原理來講,每個人的壽命應當要活一百歲以上,就象一部機器,你要會保養,用得很正常。人的生命就是這樣,需要很好地保養,佛法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養生最重要的是懂得養心,心是靜的,心裏面是清淨的,心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所以養心,心要清淨,心要虛。心清淨了,所有身體組織就正常了,這個身體使用一百年那是可能的。
病從哪裡來?就是因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胡思亂想就會使身心裏面的零件組織發生變化,換句話說,這組織就逐漸不正常了;不正常的組織,就會導致種種疾病都出來了,所以病是從妄想裡頭出來的。現代科學也研究人的預計壽命是120歲,如果懂得養生,人人都可以活到100歲。
如果能通過禮拜、念佛、參禪打坐等方式靜心,什麼都不想,不用幾個月,許多現代醫學上的疑難雜症就會不治而愈,沒有病就自然健康長壽了,所以說佛法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可以說科技越發達,越能證明佛法的真實不虛與偉大。
日本心身醫學家池見面次郎先生說:在西方醫學家、心理學家研究吸收東方佛學之時,我們作為東方人,不僅有必要繼承東方世界寶貴精神遺產的精華,還應該利用現代科學的成果加以研究」 。
現代人應該從現代醫學及其它多種學科的角度重新認識佛法的價值,把佛法的精華貢獻於人類,更要學習佛菩薩的救世精神,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像文殊菩薩一樣智慧,為患者正確診治,解除痛苦;要像普賢菩薩一樣行願,為了醫學事業,奮鬥終生;要像地藏王菩薩一樣無畏無私,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總之,佛法在現代醫學上的意義,不僅在於治療身病,更在於根治現代人的心病。自淨其心,根絕一切身心病苦而回復自性的常樂我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