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和醫學的關係

2021-01-21 蓬萊白鶴童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已逐漸被中華文明及人文習俗所接收,成為對中國人的思想、生活較有影響的一個宗教。它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響了傳統醫學的發展。

佛經中蘊含著大量的醫藥內容。據記載,集 佛教典籍之大成的《大藏經》中,專論醫理或涉及醫理的經書有 400餘部。僅在《大藏秘要》第1—5卷中,就記載有內、外、婦、兒、五官等療病方法,如:《佛說佛醫經》、《佛說婆羅門避死經》、《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安般守意經》、《佛說胞胎經》、《佛說佛治身經》、《佛咒時氣病經》、《佛說咒齒經》、《佛說咒目經》、《佛說咒小兒經》、《佛說清靜眼明經》等等。

下面,僅就《佛說胞胎經》說說佛經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這部佛經中,告訴了人類許多秘密,比如人們為什麼會懷孕,懷孕的條件有哪一些?導致不孕的婦科病和男性疾病有哪幾類?從最直觀的胚胎胎兒發育情況,從發育第一天到出生的那一天,所有情況都完美地進行了解釋,而很多事情只有在電子顯微鏡或現代醫學技術下才能知道:

《經》云:「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瘜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堅如坯;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髀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

其大意是說:「受精卵在最初一周,沒什麼增減和變化。第二周稍微成長如薄酪;第三周其樣子像是生酪……第六周長得像是一塊瘜肉(外形像只小蝦米);第七周像一塊比較大的段肉(頭部像是一團肉塊,胚胎即將進入胎兒期)……第十周像五泡的軀幹持續生成、兩手腕、兩足腕以及頭部(可分辨出人型,此階段後始稱為胎兒);第十一周,又生長出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以及眼耳鼻口……第三十三周耳、鼻、肩、指、膝節成熟;第三十四周生出毛髮孔,但是猶未成熟;第三十五周全身毛孔具足;第三十六周爪甲快速成長……

佛陀詳細地描述胎兒在母體裡面發育的狀況,與現代醫學透過解剖和各種精密儀器觀察到胚胎的變化幾乎完全相同。而2500年前並沒有外科解剖手術,更沒有精密儀器,僅從這一部經典就可知道佛的智慧不是我們凡人能夠猜度的。

《大方頂王經》描述佛祖是一位大德醫王,善知病因、病情及治療,善於普救眾生超脫苦海。

儘管佛教主要著眼於眾生的心病——無明煩惱的根治,但對人類的身病,也相當重視。《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示菩薩十大行願中「恆順眾生」一願,就包括「於諸病苦,為作良醫」。藥師佛,藥王、藥上菩薩,都以善施醫藥著稱。大乘佛教強調「佛法於五明處求」,五明中的「醫方明」即醫藥學。馬鳴、龍樹等菩薩,留下了《醫經》、《醫療八支心論》、《配方百論》等醫藥學專著。現今藏傳佛教仍以醫方明為僧尼的必修課之一,現在的藏醫藏藥很多都是來源於藏傳佛教,西藏老百姓看病還有到廟裡求喇嘛治病的;漢傳佛教也有重醫傳統,有《大藏治病藥》、《釋門本草》等佛家醫籍。

佛經中關於人疾病的發病原理和治療與來源於《周易》、《黃帝內經》而衍生出的祖國醫學在原理上有著許多相通之處,中醫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佛教醫學的影響,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內容。

《大智度論》認為,生病有「外緣」和「內緣」兩種因素,「外緣」即為外在條件,如受到寒熱、饑渴、摔傷,挫傷等等;「內緣」即內在條件,如縱慾貪色、發怒、恐懼、思慮等等。《摩訶止觀》則認為,貪戀色、聲、香、味、觸「五塵」會生疾病。中醫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並列為致病之因。佛教、中醫說心理、行為導致疾病,要比現代心身醫學、行為醫學早了幾千年。

佛教在拯救眾生諸苦的基本理論中,向眾生提供了醫治眾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藝,不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體系可以作為廣義和深義的身心對治方法,而且還以佛教醫學善治施醫著稱於世。

藥師佛曾立下12條誓願以救度眾生,其中有幾條就與人們的心理保健有關,如「所求滿足」、「安立正見」、「苦惱解脫」。藥師佛還有兩個化身,一是藥樹王,專醫人的肌體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專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據《法華經》記載,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癒,從而使人心曠神怡,身心安樂,健康常樂。可以說,藥師佛既是大醫王、藥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學家,是眾生心理健康的保護神。

佛教「醫方明」與中醫理論相互吸收和影響。我國歷代醫書中,不乏滲有佛家的思想,如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書》、慎齋著《慎齋遺書》等。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指導人生正確的心理觀和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身心療法的角度看,佛教徒修持內容中的禮拜、懺悔、唱誦、打坐參禪、看護病人等,都有防治疾病的效用。

比如,佛教徒經常磕頭禮拜,對此,不信佛的人不說迷信,也認為封建。但僅就禮拜的效果說,從外觀看,那種屈伸肢體的全身運動,正是一種很好的健身體操,能夠起到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

靜心打坐也對身體十分有益。透過靜坐,將身心調和,使情緒穩定,有益血液循環,調暢五臟六腑。此外通過禪定可挖掘出人的智慧潛能,錢學森教授說「定能生慧」。一些老修行八九十歲了,頭腦思維敏捷,還能著書立說,與常人是不一樣的。

持咒念佛同樣對身心有益。稱念佛號,能將妄想止息,能把煩惱拋開,使心志清醒,不但有益修行,對事業也有很大的助力。奇山有一位老太太,過去疾病纏身,通過念佛,現在不但能生活自理,還能照顧孫兒。

按照中國醫學的原理來講,每個人的壽命應當要活一百歲以上,就象一部機器,你要會保養,用得很正常。人的生命就是這樣,需要很好地保養,佛法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養生最重要的是懂得養心,心是靜的,心裏面是清淨的,心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所以養心,心要清淨,心要虛。心清淨了,所有身體組織就正常了,這個身體使用一百年那是可能的。

病從哪裡來?就是因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胡思亂想就會使身心裏面的零件組織發生變化,換句話說,這組織就逐漸不正常了;不正常的組織,就會導致種種疾病都出來了,所以病是從妄想裡頭出來的。現代科學也研究人的預計壽命是120歲,如果懂得養生,人人都可以活到100歲。

如果能通過禮拜、念佛、參禪打坐等方式靜心,什麼都不想,不用幾個月,許多現代醫學上的疑難雜症就會不治而愈,沒有病就自然健康長壽了,所以說佛法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可以說科技越發達,越能證明佛法的真實不虛與偉大。

日本心身醫學家池見面次郎先生說:在西方醫學家、心理學家研究吸收東方佛學之時,我們作為東方人,不僅有必要繼承東方世界寶貴精神遺產的精華,還應該利用現代科學的成果加以研究」 。

現代人應該從現代醫學及其它多種學科的角度重新認識佛法的價值,把佛法的精華貢獻於人類,更要學習佛菩薩的救世精神,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像文殊菩薩一樣智慧,為患者正確診治,解除痛苦;要像普賢菩薩一樣行願,為了醫學事業,奮鬥終生;要像地藏王菩薩一樣無畏無私,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總之,佛法在現代醫學上的意義,不僅在於治療身病,更在於根治現代人的心病。自淨其心,根絕一切身心病苦而回復自性的常樂我淨。

相關焦點

  • 淺談高職擴招醫學技術類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和醫學影像技術
    淺談高職擴招醫學類專業(第二期)——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學淺談高職擴招醫學類專業(第三期)——護理學和中醫骨傷學淺談高職擴招醫藥類專業——中藥學和中藥製藥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領域,利用醫學影像設備從事醫學影像學檢查工作的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型人才。醫學影像是一門輔助臨床醫學,跟臨床醫學有密切關係,就業比臨床容易。醫學影像技術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再加上各二三線城市發展起後很多醫院都在強化輔助科室,進入新科技時代,這類專業人才比較缺,競爭相對小一些,但待遇肯定是比不上臨床的,工作也輕鬆很多。
  • 淺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佛教造像特點
    中國歷代的佛教造像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風格。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談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的佛教造像發展演變特點,使您對歷代佛教造像的發展脈絡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全面進入了一個盛行期,佛教造像也隨之受到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並大力發展。開窟造像,也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一種時代風尚。這時期的佛教造像種類和數量非常繁多,大致有:金像、銅像、雕像、塑像等。
  • 佛教:袁黃的《了凡四訓》,與佛教關係也很密切,素來被佛教推崇
    此後隨著善書的流行,不僅有糅合佛教觀念的成分,以佛教思想為主導的善書也非常多。但對佛家而言明代最有名、最受歡迎的善書作者,應該推袁黃莫屬。袁黃是嘉善人,萬曆年間的進士,是一個非常博學的奇人,通曉農業、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等各類學間,寫有相關著作,「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淺談表面處理與塗裝的關係
    淺談表面處理與塗裝的關係金屬底材表面處理質量好壞,不僅決定著工件表面能否塗裝,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塗層的附著力、外觀、耐溼性及耐腐蝕性等性能。國外有一句格言:好的塗裝前處理,可以使普通的塗料得到良好的塗層;沒有好的塗裝前處理,即使優質的塗料也得不到優質的塗層。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例如,楚人相信女巫,但不相信醫學。楚人信奉東方太一皇帝領導的神學,為後世的宗教發展提供了理論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文化繁榮時期。隨著分封制的解體,鐵力牛耕的出現和知識分子的成長,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為了重建社會秩序,數百個學派被派去提出自己的想法。思想文化領域百家爭鳴。
  • 淺談老子的道與德的意義和價值
    其意義之深遠,意境之恢宏,真的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加以描繪和講述。所以只能淺談。淺談之,大道是萬物之起始,大道是天地之祖先,大道是宇宙之本原,大道是運行之規律。大道位格至高,高到無法逾越。故而其同樣兼具無神論與有神論的最高位格,也就是足以等同甚至超越任何宗教之中的最高信仰神。
  • 佛教養生入門系列之十一:香與佛教養生法!
    佛教養生,妙不可言,今天我們來講講香與佛教養生法!香,在梵語中稱為「健達」。古印度中有一個「香神」的傳說,所謂「香神」,指的是「乾達婆」,不飲酒、不食肉,唯求香味為食,以資陰身,又自陰身出香,故名「香神」。
  •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在這兒,我們先看一則關於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小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面前,手裡拿了兩個三人多高的花瓶,虔誠地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 大錯特錯—素食文化與佛教關係
    值得關注的是,「新素食」與佛教文化仍然有著難以割捨的「緣」。  原始佛教並沒有規定僧人吃素,而是隨緣隨化,因此律儀中並沒有禁止食魚肉的戒條,所以今天的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僧人以及北傳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許吃魚肉。
  • ...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的開題與思考
    這三方面內容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在的邏輯關係是:要認真探討中國佛教文化在今天與未來的發展,必須將中國佛教文化放到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進行思考和研究,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種中國特色是在三教關係中形成和發展的,因而「三教關係的視域」是必須的。
  • 佛教基礎淺談丨九 緣起的法則
    緣起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有一些規律和法則,我總結了四個方面。佛經裡所講的法則,有的特別多,有的特別凝練。我就總結了幾條比較容易理解的。第一個就是「因緣和合生諸法」義。因緣和合才生諸法,一切現象的產生一定要條件具備,缺失任一條件都不可能產生。有一句是說「因緣具足的時候,山河大地都能成。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一粒微塵也動不了」,其實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淺談印尼老僑和新僑的關係
    可是我發現寫老僑和新僑之間關係的文章著實不多。為什麼呢?估計是因為不好寫,寫淺了無關痛癢,寫深了就有不利於團結的嫌疑。所以今天文章標題也只能是「淺談」,不能深談,深談就麻煩了。 一、當地華商對一帶一路項目重要作用 此節是命題作文。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東晉末年,佛教與統治封建社會的儒家禮教聯繫在一起。佛教的輪迴和報應思想被廣泛接受,統治階級的權力通過這種封建禮制與佛教的聯繫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佛教有關的雕塑和繪畫藝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的音樂、舞蹈、樂器和建築。在佛教的影響下,道家學說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理論體系。
  • 潑水節的來歷:民間傳說有很多,也有說是跟佛教有關係的
    說很早以前人們不懂得曆法,只按下雨和乾旱等自然季節進行生產,後來才曲彭麻鯡、阿先由彭、羅戛阮那彭三天神創立了曆法。但這曆法一年只分為三季,沒有過年習俗。時間久了,曆法的不精確,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農業生產。後來有個王子叭山沙為了拯救人們免於災難,決心不娶妻,不繼承王位,四處巡視,最後;終於利用木質的翅膀飛到天上,請求天神修正曆法,但是卻被天神狠狠拒絕了。
  • 淺談佛教護法系列一,天龍八部是哪八部
    其實呢,人做好事也是有神明庇護的,在佛教裡,稱為護法善神。今天咱們說一下天龍八部。很多人對天龍八部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金庸老爺子的武俠小說,以及改編的電視劇,一提起這個詞,總能想起北喬峰,南慕容,想起段譽和他妹妹們的那些事,想起一個小和尚虛竹走了狗屎運逆襲成一個企業CEO,並且成為一國駙馬的故事。
  • 佛教:少數民族中的藏傳佛教傳播
    藏傳佛教除了在藏民族中傳播,在藏滇川交界部分,還流傳於納西族(含摩梭人)和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當中。藏傳佛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吸收當地的民間宗教,產生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楊學政所著「雲南宗教文化研究—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的藏傳佛教」對這一地區的藏傳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本性禪師:佛教能治什麼病?
    編者按:2020年12月12日,第三屆醫學與人文南普陀論壇活動在福建泰寧舉辦。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住持本性禪師在論壇中,就治病救人,施醫送藥這一佛教落實慈悲的重要方法,做出了自己的解讀。那佛教到底能醫治什麼病?請看本性禪師的演講:
  • 淺談「柔」與「懈」的關係
    大師講太極拳:淺談「柔」與「懈」的關係    柔」與「懈」一字之差,然而練拳中卻能使人謬之千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