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距離我參加高考一晃就過去十五年了。
高考能改變命運嗎?
當然能啊。
影響我們人生的關鍵選擇其實無非也就這幾個:學業、婚姻、工作。
考上好的大學,擁有好的學歷,至少能讓你手上多一塊敲門磚。門敲開後混得怎麼樣,當然還要看你的認知和能力有沒有跟著學歷真正升級到位。
我讀高中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們特別喜歡這樣鼓勵備考的孩子——「堅持住,等上了大學就自由了,輕鬆了」——大學確實自由輕鬆,逃課、玩遊戲,談戀愛都行,學分夠了拿畢業證,不夠就拿肄業證。
別人管不到你,而你管不住自己的話,四年後拿著勉強湊夠學分換來的畢業證,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背景,多半是要接受社會殘酷的毒打的。
給孩子們描繪一幅「光明」的大學畫卷,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讓孩子更有心氣勁兒去學去拼,不過我讀書那會,不乏有家長和老師真是這麼想的——孩子只要考上好大學,這輩子的路就好走了一大半,至少能找份好工作。至於孩子選什麼專業、以後從事什麼職業,全然不在他們的了解範圍內。
我高三那年,每次模擬考估分都是看誰能上一本線、二本線,誰的分只夠讀個大專,那時候小縣城的網絡並不發達,手機都少人用,關於大學僅有的信息來源就是學校老師和身邊正巧有孩子在讀大學的親友,學生和家長們有印象的也多是本省較為有名的那幾所學校(至於清華、北大、人大沒人敢想),家長其實也捨不得孩子去外省讀書。
一直到高考前夕要填報志願了,學校才下發填報參考書在班裡傳閱,書上是大學、專業名錄還有往年的錄取情況,先估算自己能上一本還是二本,然後從裡面找把握大的學校,從看名錄到填報完志願,印象中也沒幾天時間。
回想起來,高中三年,沒有人問過我將來想讀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他們更關心的是你能不能上本科,讀一本還是二本,可以拼下哪所學校。我爸和其他家長則稍微有點不一樣,他聽到「XX師範大學」,直覺就是讀這個學校以後要當老師,沒啥大出息。我初中的老師和其他老師也有點不一樣,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他特地來我家,仍和我聊起那些靠寫作改變命運的人。
後來我才知道除了一、二本和專科,大學居然還有「985」、「211」之分,當時是有多孤陋寡聞。進入社會後,發現有的企業確實會寫「985、211畢業優先」,這幾年我看了很多簡歷,不少應聘者也會在簡歷上備註學校是985還是211。
聊這些,真心不是要翻舊帳出來嗔怪當年那些「不懂多少」的家長和老師,而是想說,讀大學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背景全無的農村孩子來說——你有機會去到一個更好的環境裡,認識更好的人,看更廣闊的世界,把自己進入社會的起點再拔高。
以後你的孩子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你會比自己的父母和當年教你高中的老師們更懂,你也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引導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哪怕你的孩子暫時沒有夢想,至少你還可以給孩子多吹吹不同行業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帶他多了解了解新興事物,而不是像孩子的爺爺/外公當年那樣興奮地和高考在即的你說:隔壁村XX的女兒大學畢業後,每個月工資有6500!(十幾年前,這個月薪已經很高了)
那些沒上大學的人,當然也不是不好——我身邊也有高中畢業後就出來工作的同學,現在混得明顯比我好太多,買同個小區的房子,人家買別墅,我買普通洋房,當年不都是一起騎著單車去上學的窮人家孩子麼。
但在更低的起點上,他們能出人頭地,除了運氣,當然和自身努力也有關,社會就是他們的學校,他們多挨了幾年捶打。有的人千磨萬擊更堅勁,得了教訓經驗後變得更加優秀,有的人可能一拳下去就萎了,失了膽量毅力。
那些考上大學就徹底鬆懈下來的人,多半也是萎了——出了社會挨了打,才發現真的很痛。
無論有沒有機會進大學,多讀點好書,避免做井底之蛙,你和孩子以後都可以在井外看天看世界。
說起來,我覺得基金投資也是這樣的:
有人看到的是一日、一周、一月的盈虧,情緒隨市場起起伏伏
有人看到的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未來,只專心做好他現下該做的事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感謝當年激勵我考大學的老師、家人們。
今天三大股指又漲了,看了下估值表,處於低估區域的指數越來越少了。和那些在低估期就看到更遙遠未來的小夥伴們,一起享受這輪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