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800名高中生被清退:知識改變命運,卻有半數考生夠不著

2021-01-10 騰訊網

前一段時間,江蘇泰州興化市板橋高級中學的38名學生,上了半學期課後,被學校清退的新聞引起了熱議。

清退的原因是:學校超過教育局為其劃定的招生計劃招生,違反普通高中和職業院校1:1分流的政策。

意思是:你的分數線達不到普通高中水平,學校超標招生了,必須要清退。

最後,38個孩子被分流到了當地的不同職校。

有的去了職校裡的「普職通融班」,上普通高中的課,寄希望於未來也許可以參加高考。其餘的進了職高,從此與大學無緣。

同樣的情況,在湖南懷化也發生過。

兩個月前,湖南懷化市近800名高一新生接到通知,將被學校清退,分流至其他中職學校。

清退理由竟也是,學生中考成績達不到普高錄取線,學校超計劃招生。

孩子中考成績不理想,家長絞盡腦汁讓孩子上民辦中學讀高中,背後看到的還是「高考」這條路。

雖說,高考不一定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高考確實是普通人逆襲的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

想起了,前不久看的央視紀錄片《高考》,裡邊講述了不同階層不同處境下,孩子們想用高考改變命運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豆瓣只有6715人記看過,5447人想看,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從首播到現在幾乎是有口皆碑,豆瓣評分一直保持在9分左右。

沒有特意設定的情節,甚至沒有過多的場景,就只是真實地記錄與展示,穹頂之下中國土地上一群孩子正在經歷的學習生活,它從不同側面,描述了中國高考制度的現狀。

01每一個優秀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託舉

有人說:孩子不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

這句話有道理,可是卻不適用寒門學子,對他們來說父母的夢想才是他們夢想的起航點。

紀錄片裡,主人公劉洋洋的父親因為胃癌,離開了人世,母親生下她10天之後就消失了。

她是奶奶和叔叔一起撫養長大的,奶奶最大的願望是看著洋洋考上大學。

這個樸實的老人說:「我現在不害怕死了,心理記掛洋洋,還不想死。」

洋洋考上大學後,奶奶依依不捨地送洋洋到村口,並駐足村口的土坡上,看著孫女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背影。

此刻,奶奶的心已安,她牽掛的孫女已經走出了大山。

就是這樣一個頑強的老人,在洋洋考上大學第二個月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樸實憨厚的劉克明是洋洋的叔叔,這個種田養羊的農民,充當著洋洋父親的角色。

叔叔為了讓洋洋能考上大學,在家裡有四個孩子要上大學的巨大壓力下,依然咬牙讓洋洋能夠有機會繼續考大學。

叔叔說:「我兒子要上大學,侄女也要上大學,拉(借)的帳再多,也要高高興興把侄女打發(送)到大學。」

為了讓洋洋讀大學,叔叔沒等羊羔長大就拿到市場去賣了。

在賣掉所有能賣的東西,還湊不夠學費時,他又拉下臉來到親戚家去借錢。

這個老實憨厚的西北漢子,在走投無路之際,去銀行貸款給洋洋交學費。

千方百計湊夠洋洋的學費後,叔叔還在村裡給洋洋大擺了酒席,慶祝洋洋考上大學。

洋洋的走出大山之路,既包含著奶奶的夙願,也有叔叔的殷切期盼。

在中國,有很多像劉洋洋這樣子的貧苦家庭,父母把唯一的希望押在孩子身上,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走出大山,改變貧苦的生活,不再重複他們的老路。

我們不能簡單評價說,這種做法合不合理,因為我們沒有相同的境遇,我們不理解他們渴望走出大山的迫切心情。

在這裡,高考這件事,被附加了更多個人成長以外的東西:家人深重殷切的期望、改變家族命運的重擔。

每一個優秀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奮力託舉的父母,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踩著自己的脊背,走上更寬的大路。

對於寒門學子來說,高考的意義,已不再是考生一個人的高考,這更像是一種責任的交替、生命的託付。

02寒門難出貴子教育資源不平衡是元兇

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曾經發表過「寒門再難出貴子」言論: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的確,和那些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相比,城裡的很多孩子已經贏在了起跑線。

他們獲得的教育、享受的各方面優質的資源,是寒門學子們奮鬥十幾年才有可能接觸的高度。

劉洋洋所在的會寧,就是國家級貧困縣,這裡有很多像劉洋洋這樣貧困的家庭,甚至,這裡的老師大部分也是從貧困家庭裡走出來的。

劉洋洋的班主任李志明當年高考時,家裡很窮,不能同時供2個大學生,成績更好的哥哥,把上學的機會給了他。

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李志明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考上大學。」

因為貧窮,高考幾乎成了會寧每個家庭的選擇。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會寧平均每戶就出一個大學生,也因此成了全國有名的「狀元縣」。

會寧的孩子都知道:想要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唯有高考這一條路。

不僅會寧,中國其他地區,比如雲南、貴州、西藏等一些偏遠的省份,也有無數個這樣子的家庭,無數個像劉洋洋,像曾經的李志明一樣的孩子。

他們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非常渴望走出大山,看外邊的世界。

可是,貧窮落後讓他們的奮鬥之路走得更加艱辛。

造成這個現狀的核心在於,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教學設施設備的落後、教師資源的缺乏、教育方法的落後。

農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他們大多擁有的只是一間簡陋的教室和破舊的桌椅板凳。

201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來自甘肅貧困縣的張薇說:

「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進入實驗環節時,她因為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到了。」

也因為過於艱苦的教學環境,所以很難吸引到優秀的教師資源,學校裡的教師,基本都是從本地考出去的學生,再回鄉執教。

劉洋洋本人,在考上陝西師範大學後的想法,也是畢業就回鄉執教。

城裡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雙語教學,農村學校有限的資金根本無法支持多樣化的教學。不用說多樣化的教學,連複習資料都很難找。

劉洋洋說,她上學時沒有複習資料,只能跑到城裡姑姑家看堂哥的複習資料來摘抄。

原本她的理想是考上中國人民大學讀法律,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考慮到貧窮的家庭環境,最後劉洋洋被迫選擇了學費相對比較低的陝西師範大學。

試想以劉洋洋的勤奮和學習能力,如果放在一個城市家庭裡,也許她真的能考上中國人民大學。

劉洋洋的高考之路也說明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才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元兇。

03高考制度在中國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2019年,劉洋洋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

「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有出息,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日後要盡所能給家鄉的孩子走出大山提供一份助力,讓他們也能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而改變家鄉的現狀。」

雖然中國的高考制度還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但就目前中國的國情,高考一定是最適用的。

有人說,中國高考是「嚴進寬出」,而西方國家的高考是「寬進嚴出」;

但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西方國家高考的「寬進」,卻忽略了這「寬」的背後,是普通家庭、無數底層家庭無法企及的優質資源、雄厚經濟實力、更高階層人脈的比拼。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考試,以自主招生為主,有人推薦就可以上大學,這拼的是優質的人脈。

或者父母通過向校方捐款的方式為子女拿到入學資格,這拼的是雄厚的經濟實力。

英、法的教育分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的學費低,實行「快樂教育」,而私立學校的學費昂貴,孩子的學習壓力一點不比中國學生小。

可實際上,英國的精英階層,也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上知名的私立小學和中學。

為什麼?

因為只有從小就上了這樣子的學校,才有可能考入頂尖的大學,繼續獲取更為優質的資源,進入更大的圈子,享受更好的生活。

BBC曾報導說,私立學校的學生是頂級大學的主要後備力量。

西方教育不以任何一場單獨的考試為最終依據,而是看整個受教育階段的實績,哪怕是一次隨堂測驗也可能影響到進入大學的資格。換句話說,一個孩子長大能上什麼樣的學校,成就的高度能大約達到哪裡,在很小的時候或許就已經被註定了。

中國的高考,只認高考成績,無論你家是貧窮,還是富裕,誰能考到680或690分以上,誰就有資格上中國頂尖的大學。

中國的高考制度給普通人提供了完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供了大量無需依靠出身背景,只憑個人能力就可向上流動的舞臺。

殷儲教授說: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這麼公平的制度,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這樣給底層青年向上流動的平臺。

它給的機會更多,剝奪的機會卻最少。它是很多寒門學子走出大山、去看更大世界的階梯,是他們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個最好突破口,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捷徑。

試想如果劉洋洋因為學習艱苦,家庭困難,放棄了高考,她大概只能出去打工,日夜在流水線上消磨青春與熱情。

而現在,她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高考的討論,其中一個問題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選拔制度相比,高考公平性如何?

有位網友的回答被贊上了熱評第一:

「一直記得高中歷史老師說,科舉制為階級流動提供了可能性。那時候無法體會階級流動或者階級固化,而今有一些社會經驗的情況下深感高考是今日社會制度提供階級流動的極少的機會之一,至少還有機會。」

還有一個網友的分析更直觀:

「有錢的沒錢的,坐在同一個教室,念同一本教材,上同一個老師的課,這沒有不公平。你有多大能耐就使多大勁,純純的靠自己,有多少分,就念多少分的學校和專業,這就是公平。」

雖然,目前我國的高考還有很多需要繼續完善的地方,但是,人無完人,事無完事,瑕不掩瑜,中國高考還是利大於弊。

高考不僅是當今社會實現階級流通相對公平的通道,更重要的是高考教會了我們成長與反思,這或許是高考帶給我們最大的影響。

THE END

作者:木子可

編輯:北樓8層女同事

相關焦點

  • 湖南800名高中生被清退分流到職高:半數中國孩子等不到高考改變命運
    板橋中學對沒有學籍的學生進行清退圖源@中國新聞周刊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湖南懷化。據《南方周末》報導:將近800名民辦高中的新生,在教育部門的清查中因未達到當地今年的普高分數線,沒有學籍,已被清退分流,多數轉讀各地職高。懷化市海天中學10人間的宿舍,一半人被清退掉。
  • 超800名學生被清退分流到職高,家長感嘆:「上高中比大學還難」
    一、超800名學生被清退分流到職高這是個「知識改變未來」的時代,每一個孩子都能憑藉自己的學歷優勢和文化學識,獲得進入一流民企的資格,從而斬獲年薪百萬的收入。但很顯然,要想達到這一步首先就得讀好書,考上名牌大學,否則一切都是妄想!
  • 江蘇38名高中生被強制清退
    畢桂慶兒子的情況不在少數,有同樣情況的38名來自泰州市各區市學生也有同樣的情況。學校告訴家長,所有入學手續都是按照正常流程走,不存在違規行為,而教育局卻判定是學校違規招生。泰州市教育局說這件事應由興化市教育局解決。興化市教育局則告訴家長們,該校的年檢和招生指標是泰州市教育局直管的。
  • 寫作教學:一面是北大保安成功逆襲,一面是大學研究生被清退
    材料二:從今年5月1日開始,四川大學先後清退了300多名研究生,在最近更是一次性清退28名研究生。從學校的回應中得知,清退的這些研究生都是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學業的學生。最誇張的是,有位2002年的研究生,到今年都18個年頭了,依舊沒有畢業。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啟發?作為即將參加高考進入大學的高中生,你對於大學生活和自己的未來有怎樣的規劃?
  • 泰州興化板橋高級中學38名高中生被強制清退:入學一年為何無學籍
    板橋中學對沒有學籍的學生進行清退。在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板橋高級中學上了一學期課,卻意外發現自己沒有學籍。這種情況,至少出現在38名學生的身上。「當初,是泰州市教育局官網上顯示,板橋高中面向全市招生。」畢桂慶說。畢桂慶的孩子是此次沒有學籍,面臨被清退的學生之一。
  • 知識改變命運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至理名言
    這說明任何時代,知識都非常重要。知識改變命運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社會真理,是至理名言,科學知識、科學技術永遠都是第一生產力。我在廣東呆了十幾年,很多知名企業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他們還是會把學歷放在考核人才的首要位置。你能力如何別人短時間內看不出來,所以需要根據你的學歷來衡量你的能力。你的學歷就是你的敲門磚和通行證,沒有這個你連門檻都進不去。
  • 800名考生應考南京中醫藥大學綜合評價錄取測試,「疫情防控」是...
    來自全省各地近800名考生參加了測試考核。與往年不同的是,因疫情防控原因,家長不得進入校園。學校在逸夫教學樓設置了考生休息區,並為每位考生準備了可口午餐和貼心「文件袋」,袋內放置國醫大師周仲瑛獻方的防疫香囊等暖心物品,考生完成報到後可前往休息區用餐、領取禮包。
  • 《睡沙發的人》︱現實版本的知識改變命運
    引子儘管人的一切最終都會消逝,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值得爭取的東西。《睡沙發的人》主要講述了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準確的說是通過閱讀重構人生的故事。正如片名,電影中的粟一柯就是睡在沙發上的人,在舅公到來之間,他並不是睡在沙發上的人,隨著「不速之客」的加入,本就狹隘的房間更加的擁擠,而擁擠所帶來的除了生活上的不方便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一個善良正義文化水平很高的倔強老頭和一個頑劣不愛學習的高中生,把完全迥異的二者置於同一空間勢必產生一系列矛盾,但在影片中這種矛盾並不是尖銳的,而是可以調和的。
  • 師範類大學前五排名,華東師範大學排名第二,湖南師範大學第五
    對於很多的家長和考生來說高考是自己家庭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多的寒門學子就是要靠高考來改變命運。雖然近年來,寒門難出貴子,但每一年都有很多的寒門學子通過高考改變自己以後的人生軌跡。師範類大學排名很多的寒門學子都是非常喜歡報考師範類的大學的,因為師範類的大學有一些是可以免學費的,對於不要錢就能夠讀完大學四年還可以在校拿各種的獎學金,師範類的大學對於寒門學子來說是符合他們心中的理想高校
  • 13名深圳高中生保送清北
    13名深圳高中生保送清北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6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曹亮)高考在即,近日,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示了2020年高校保送生擬錄取名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擬分別在全國錄取保送生176人、191人,合計367人,其中有13名深圳高中生入選。
  • 蔡英文800萬票當選,真以為自己贏了?至少有半數的民眾不這麼想
    蔡英文800萬票當選,真以為自己贏了?至少有半數的民眾不這麼想臺灣地區各大黨派的爭鬥已經屢見不鮮,在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各大黨派為了能贏更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選舉結果已經出爐,蔡英文獲得連任的結局已經難以改變。
  • 這所大學是湖南專科的「王者」,分數線已超本科,深受考生青睞
    有很多的學生都會認為專科院校是不如本科院校的,但是在最近這幾年家長們與學生已經慢慢地改變了這樣的想法,原因就是現在本科學生越來越多,他們憑藉著本科學歷已經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了。這所大學是湖南專科的「王者」,深受考生青睞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這所長沙市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就是湖南專科中的「王者」,這所專科院校位於我國的湖南省長沙市,我們一說到湖南省的一些大學
  • 不明白這一點,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將是一句誤人前途的謊言
    01.真正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而是認知這個讓無數人為之振奮的故事,因為主人公堅持積累知識,讓我們再次相信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當雷海為擊敗北大文學碩士,獲得冠軍,命運被改寫的時候,或許他們才明白:原來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 2020年高考錄取分數線,考500分至700分,考生能選什麼好的大學?
    按照滿分750分計算,如果考生成績有700分,基本滿足國內「雙一流」高校隨便選的條件,甚至直接被清華、北大、浙大等一流高校提前「預定」。夢想能改變現實,夢想也能被現實打敗。有的人說,與其追求一個未知的夢想,還不如直接追求一個現實的財富。985/211高校畢業生,誰能保證每個人的人生財富都會超過700萬呢?
  • 改變一代人的命運:揭1977年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始末
    那是渴望了太久的夢想,那是壓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個民族對知識的渴求,那是一個國家重建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開始。恢復高考不僅是簡單恢復一個入學考試,而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許多人的命運從此發生改變。1977年8月4日早晨,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就是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果斷決策,恢復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
  • 四川高考考生有多難?有人理科700分難上清華!
    很多來自四川省的學生在本年高考成績出來後,因成績不滿意想要復讀,大多都會選擇在綿陽復讀。例如,綿陽每年大約有超過3000名往屆復讀生,並且專門設立了一個高四年級。這樣的設定,讓那些往屆復讀生不在覺得自己是異類,極大地減少了復讀生的自卑感。
  • 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 博士生研究生被清退是什麼意思
    對於一些超過學習年限的研究生、博士生,近日東北大學作出了處理,根據最新的消息報導,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同時,東北大學發布的這則公示裡表明,對此項決定有異議的同學可以向學校提出書面申訴,在公示期結束之後,就意味著退學決定處理已生效。接下來,大家可以和小編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哦~
  • 衡水中學的作息時間表在網上瘋傳,各地高中生家長羨慕嫉妒恨
    作者:李貽峰,老子李耳的後人、易經智慧傳播者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而這個改變命運的途徑就是「高考」。提到高考,大家都會想到高考的兩大霸主,河北的衡水中學和安徽的毛坦廠中學。這兩個中學,一南一北,成為教育界的標杆,引得各地高中學校領導、各地高中學生家長紛紛效仿和學習。
  • 【家國春秋 教育篇】全民有學上,用知識改變命運 資源更均衡,讓...
    【家國春秋 教育篇】全民有學上,用知識改變命運 資源更均衡,讓教育提速發展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鄧瓊  2019-07-29 (受訪者供圖)【話當年】1978年廣東高考理科狀元餘乃明——那場考試改變了我的命運金羊網記者張璐瑤鄧瓊1978
  • 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研究生:清醒點!沒有一勞永逸的文憑
    雖說讀研、讀博不易,畢業取得學位證更不易,需要被理解和被寬容,但是這次四川大學清300餘名研究生確實沒毛病,學生沒有在規定年限內完成學業,在學校給了多次寬限年限以後也依然沒能畢業,那就確實怪不得學校了。特別是那種讀了十八年都還沒畢業的,那確實也有沒有再繼續讀下去的必要了,說明確實不適合走這條路,確實該被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