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江蘇泰州興化市板橋高級中學的38名學生,上了半學期課後,被學校清退的新聞引起了熱議。
清退的原因是:學校超過教育局為其劃定的招生計劃招生,違反普通高中和職業院校1:1分流的政策。
意思是:你的分數線達不到普通高中水平,學校超標招生了,必須要清退。
最後,38個孩子被分流到了當地的不同職校。
有的去了職校裡的「普職通融班」,上普通高中的課,寄希望於未來也許可以參加高考。其餘的進了職高,從此與大學無緣。
同樣的情況,在湖南懷化也發生過。
兩個月前,湖南懷化市近800名高一新生接到通知,將被學校清退,分流至其他中職學校。
清退理由竟也是,學生中考成績達不到普高錄取線,學校超計劃招生。
孩子中考成績不理想,家長絞盡腦汁讓孩子上民辦中學讀高中,背後看到的還是「高考」這條路。
雖說,高考不一定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高考確實是普通人逆襲的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
想起了,前不久看的央視紀錄片《高考》,裡邊講述了不同階層不同處境下,孩子們想用高考改變命運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豆瓣只有6715人記看過,5447人想看,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從首播到現在幾乎是有口皆碑,豆瓣評分一直保持在9分左右。
沒有特意設定的情節,甚至沒有過多的場景,就只是真實地記錄與展示,穹頂之下中國土地上一群孩子正在經歷的學習生活,它從不同側面,描述了中國高考制度的現狀。
01每一個優秀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託舉
有人說:孩子不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
這句話有道理,可是卻不適用寒門學子,對他們來說父母的夢想才是他們夢想的起航點。
紀錄片裡,主人公劉洋洋的父親因為胃癌,離開了人世,母親生下她10天之後就消失了。
她是奶奶和叔叔一起撫養長大的,奶奶最大的願望是看著洋洋考上大學。
這個樸實的老人說:「我現在不害怕死了,心理記掛洋洋,還不想死。」
洋洋考上大學後,奶奶依依不捨地送洋洋到村口,並駐足村口的土坡上,看著孫女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背影。
此刻,奶奶的心已安,她牽掛的孫女已經走出了大山。
就是這樣一個頑強的老人,在洋洋考上大學第二個月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樸實憨厚的劉克明是洋洋的叔叔,這個種田養羊的農民,充當著洋洋父親的角色。
叔叔為了讓洋洋能考上大學,在家裡有四個孩子要上大學的巨大壓力下,依然咬牙讓洋洋能夠有機會繼續考大學。
叔叔說:「我兒子要上大學,侄女也要上大學,拉(借)的帳再多,也要高高興興把侄女打發(送)到大學。」
為了讓洋洋讀大學,叔叔沒等羊羔長大就拿到市場去賣了。
在賣掉所有能賣的東西,還湊不夠學費時,他又拉下臉來到親戚家去借錢。
這個老實憨厚的西北漢子,在走投無路之際,去銀行貸款給洋洋交學費。
千方百計湊夠洋洋的學費後,叔叔還在村裡給洋洋大擺了酒席,慶祝洋洋考上大學。
洋洋的走出大山之路,既包含著奶奶的夙願,也有叔叔的殷切期盼。
在中國,有很多像劉洋洋這樣子的貧苦家庭,父母把唯一的希望押在孩子身上,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走出大山,改變貧苦的生活,不再重複他們的老路。
我們不能簡單評價說,這種做法合不合理,因為我們沒有相同的境遇,我們不理解他們渴望走出大山的迫切心情。
在這裡,高考這件事,被附加了更多個人成長以外的東西:家人深重殷切的期望、改變家族命運的重擔。
每一個優秀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奮力託舉的父母,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踩著自己的脊背,走上更寬的大路。
對於寒門學子來說,高考的意義,已不再是考生一個人的高考,這更像是一種責任的交替、生命的託付。
02寒門難出貴子教育資源不平衡是元兇
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曾經發表過「寒門再難出貴子」言論: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的確,和那些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相比,城裡的很多孩子已經贏在了起跑線。
他們獲得的教育、享受的各方面優質的資源,是寒門學子們奮鬥十幾年才有可能接觸的高度。
劉洋洋所在的會寧,就是國家級貧困縣,這裡有很多像劉洋洋這樣貧困的家庭,甚至,這裡的老師大部分也是從貧困家庭裡走出來的。
劉洋洋的班主任李志明當年高考時,家裡很窮,不能同時供2個大學生,成績更好的哥哥,把上學的機會給了他。
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李志明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考上大學。」
因為貧窮,高考幾乎成了會寧每個家庭的選擇。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會寧平均每戶就出一個大學生,也因此成了全國有名的「狀元縣」。
會寧的孩子都知道:想要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唯有高考這一條路。
不僅會寧,中國其他地區,比如雲南、貴州、西藏等一些偏遠的省份,也有無數個這樣子的家庭,無數個像劉洋洋,像曾經的李志明一樣的孩子。
他們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非常渴望走出大山,看外邊的世界。
可是,貧窮落後讓他們的奮鬥之路走得更加艱辛。
造成這個現狀的核心在於,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教學設施設備的落後、教師資源的缺乏、教育方法的落後。
農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他們大多擁有的只是一間簡陋的教室和破舊的桌椅板凳。
201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來自甘肅貧困縣的張薇說:
「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進入實驗環節時,她因為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到了。」
也因為過於艱苦的教學環境,所以很難吸引到優秀的教師資源,學校裡的教師,基本都是從本地考出去的學生,再回鄉執教。
劉洋洋本人,在考上陝西師範大學後的想法,也是畢業就回鄉執教。
城裡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雙語教學,農村學校有限的資金根本無法支持多樣化的教學。不用說多樣化的教學,連複習資料都很難找。
劉洋洋說,她上學時沒有複習資料,只能跑到城裡姑姑家看堂哥的複習資料來摘抄。
原本她的理想是考上中國人民大學讀法律,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考慮到貧窮的家庭環境,最後劉洋洋被迫選擇了學費相對比較低的陝西師範大學。
試想以劉洋洋的勤奮和學習能力,如果放在一個城市家庭裡,也許她真的能考上中國人民大學。
劉洋洋的高考之路也說明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才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元兇。
03高考制度在中國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2019年,劉洋洋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
「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有出息,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日後要盡所能給家鄉的孩子走出大山提供一份助力,讓他們也能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而改變家鄉的現狀。」
雖然中國的高考制度還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但就目前中國的國情,高考一定是最適用的。
有人說,中國高考是「嚴進寬出」,而西方國家的高考是「寬進嚴出」;
但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西方國家高考的「寬進」,卻忽略了這「寬」的背後,是普通家庭、無數底層家庭無法企及的優質資源、雄厚經濟實力、更高階層人脈的比拼。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考試,以自主招生為主,有人推薦就可以上大學,這拼的是優質的人脈。
或者父母通過向校方捐款的方式為子女拿到入學資格,這拼的是雄厚的經濟實力。
英、法的教育分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的學費低,實行「快樂教育」,而私立學校的學費昂貴,孩子的學習壓力一點不比中國學生小。
可實際上,英國的精英階層,也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上知名的私立小學和中學。
為什麼?
因為只有從小就上了這樣子的學校,才有可能考入頂尖的大學,繼續獲取更為優質的資源,進入更大的圈子,享受更好的生活。
BBC曾報導說,私立學校的學生是頂級大學的主要後備力量。
西方教育不以任何一場單獨的考試為最終依據,而是看整個受教育階段的實績,哪怕是一次隨堂測驗也可能影響到進入大學的資格。換句話說,一個孩子長大能上什麼樣的學校,成就的高度能大約達到哪裡,在很小的時候或許就已經被註定了。
中國的高考,只認高考成績,無論你家是貧窮,還是富裕,誰能考到680或690分以上,誰就有資格上中國頂尖的大學。
中國的高考制度給普通人提供了完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供了大量無需依靠出身背景,只憑個人能力就可向上流動的舞臺。
殷儲教授說: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這麼公平的制度,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這樣給底層青年向上流動的平臺。
它給的機會更多,剝奪的機會卻最少。它是很多寒門學子走出大山、去看更大世界的階梯,是他們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個最好突破口,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捷徑。
試想如果劉洋洋因為學習艱苦,家庭困難,放棄了高考,她大概只能出去打工,日夜在流水線上消磨青春與熱情。
而現在,她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高考的討論,其中一個問題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選拔制度相比,高考公平性如何?
有位網友的回答被贊上了熱評第一:
「一直記得高中歷史老師說,科舉制為階級流動提供了可能性。那時候無法體會階級流動或者階級固化,而今有一些社會經驗的情況下深感高考是今日社會制度提供階級流動的極少的機會之一,至少還有機會。」
還有一個網友的分析更直觀:
「有錢的沒錢的,坐在同一個教室,念同一本教材,上同一個老師的課,這沒有不公平。你有多大能耐就使多大勁,純純的靠自己,有多少分,就念多少分的學校和專業,這就是公平。」
雖然,目前我國的高考還有很多需要繼續完善的地方,但是,人無完人,事無完事,瑕不掩瑜,中國高考還是利大於弊。
高考不僅是當今社會實現階級流通相對公平的通道,更重要的是高考教會了我們成長與反思,這或許是高考帶給我們最大的影響。
THE END
作者:木子可
編輯:北樓8層女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