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春秋 教育篇】全民有學上,用知識改變命運 資源更均衡,讓...

2021-01-13 金羊網

【家國春秋 教育篇】全民有學上,用知識改變命運 資源更均衡,讓教育提速發展

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鄧瓊  2019-07-29

(受訪者供圖)【話當年】1978年廣東高考理科狀元餘乃明——那場考試改變了我的命運金羊網記者張璐瑤鄧瓊1978年夏天,廣...

總策劃/劉海陵 林海利

總統籌/郭啟釗 朱帆

統籌/趙鵬 冷爽 徐雪亮

圖片統籌/林桂炎

設計統籌/範英蘭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鄧瓊

1949年12月23日,新中國成立剛剛兩個多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在北京召開了。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新中國教育工作的方針是:「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門」。

1977年冬和1978年夏,廣東青年餘乃明暫時放下了建築工地上的沉重工作,兩次踏上高考考場,最終考取1978年的廣東高考理科狀元。跟餘乃明一樣,在那兩年,全國約有1180萬名青年,從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軍營哨所奔赴高考考場,參加這一世界上考生人數最多的統一考試。

2001年1月1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2011年,中國全面完成了「兩基」戰略目標。中國在世界上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率先實現全民教育。

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即可認為進入了大眾化階段。經過1999年開始的持續擴招,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5.7%,超過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高等教育,已經站在了普及化(毛入學率超過50%)的門檻上。

從掃除文盲到普及義務教育,從恢復高考到高等教育大眾化……新中國70年取得的教育成就已經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70年來,教育不僅推動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

A 掃除數億文盲,保障受教育權利

1952年8月2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全軍運動會在北京舉行。在田徑賽場上,發生了奇特的一幕。運動員開跑不用發令槍,而是要寫好規定的幾個字,誰先寫完就能開跑。這個場景,被定格在了攝影記者的鏡頭裡,成為新中國掃盲運動的珍貴記錄。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文盲,成為新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掃盲,成為擺在人民政權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1952年,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掃盲班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工廠、農村、部隊、街道……人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文化的熱潮中。

數據顯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廣東全省農村人口有3030萬人,文盲半文盲約佔75%。1952年,廣東全省開始實驗「速成識字法」大力推廣掃盲運動。由於嶺南地區方言眾多,廣東組織王力等語言學專家座談,研究用國音字母來拼廣州話,幫助識字……

從1949年到1964年的十幾年中,先後有近一億中國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今,中國的文盲率已經下降到5%左右。

新中國成立之初文盲遍地的現象說明,在舊社會,廣大民眾並沒有接受過教育。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制度上著手。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明確了「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方針。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此次學制改革突出了「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方針,保證了工農幹部和工農群眾享受教育的權利。

B 普及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走向大眾

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一般每年召開一次,然而,1977年的高招會卻連開了兩次。6月29日,高考招生座談會在太原召開,這次會議基本維持了前幾年的招生規定。8月13日至9月25日,根據鄧小平的指示,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開了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這次會議開了44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長的一次招生工作會議。同年10月21號,各大媒體紛紛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

消息一出,等待了10年之久、懷揣著大學夢的廣大青年紛紛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1977年的冬天,有570多萬人參加了高考;1978年夏天的高考,有610萬人報考。高考制度的恢復,使中國的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改革開放後,新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上世紀80年代,隨著小學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央開始醞釀實施義務教育。在鄧小平的推動下,1982年,「普及小學教育」被列入新修訂的《憲法》。1986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有關教育的法律——義務教育法——正式頒布,這部法律首次提出建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2008年9月1日,我國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不用再繳學費,1.6億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

除了義務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也逐漸走下「神壇」走向大眾化。1999年6月16日,一則緊急通知開啟了「大學擴招」的步伐。根據教育部官網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1998年本專科招生人數為108.36萬人,而1999年躍升到了159.68萬人。1999年高校擴招了約52萬人。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成為中國人可望又可及的目標。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標也不再遙遠了。

C 提升教育質量,「更好的教育」正成為現實

2012年11月,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習近平總書記以「十個更」回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從提升規模到提升質量、從注重普及到注重均衡的新階段。

對教育的持續投入,日益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教育事業是否優先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首次超過4%,突破2萬億元。2018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3.39萬億元。

為促進教育資源更為均衡地分布,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員、資金,並通過政策支持相對落後地區教育發展。2013年12月,「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啟動實施,截至2018年8月,已規劃新建、改擴建校舍約2.2億平方米,購置教育儀器設備約1066億元,惠及全國2600多個縣的近2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正發力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逐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2012年,廣東高中階段學校毛入學率達95%,躋身全國第一;2016年,廣東成為全國第六個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省份;2018年,廣東推進教育現代化覆蓋率達87.4%……

在高等教育領域,2018年,廣東提出高校「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全國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了廣東經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要「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廣東多舉措擴大職業院校招生規模,今年擴招超8萬人。如今,廣東職業院校規模居全國首位,每年為社會輸送超過25萬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公眾對知識的渴盼追求、國家對這種追求的有效回應,推動著中國走向富強和文明。


【話當年】

1978年廣東高考理科狀元餘乃明——那場考試改變了我的命運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鄧瓊

1978年夏天,廣州市建築二公司204施工隊混凝土工人餘乃明踏上了高考考場。不久後,他在工地上接到消息,自己考中當年廣東省理科第一名。「第二天,我就告別了班組工人,告別了工地,回廣州準備當一名大學生去了。」

40多年後,71歲的餘乃明仍清晰記得那個夏天。「如果沒有那場考試,我的命運一定大不一樣。」他說。

A 沒人想到,高考一直暫停了十一年

1948年,餘乃明出生在南京。新中國成立後,餘乃明隨父母到廣州生活,後考入廣東實驗中學。1966年春,他即將十年級畢業,準備高考,並填報了高考志願。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這一年,高考被取消了。

1968年,20歲的餘乃明離開了廣州,到東莞縣橋頭公社逕聯大隊,插隊落戶當了知青。從20歲到27歲,他在農村一共生活了7年零50天。7年裡,他想方設法搜羅各種書籍來看:馬列著作、文學小說、課本教材……

1975年,知青一個一個地招工回城,餘乃明被分到的是廣州市建築二公司204施工隊,當了一名混凝土工人。

1977年秋,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當年冬天,餘乃明走上了考場,最終他考了302分,卻落了榜。「一些同學280多分都進中大了,我因為家庭成分原因,政審沒有通過。」

並未放棄大學夢的餘乃明繼續報考。1978,他再次踏上高考考場。高考三天6科考完,餘乃明便回到花都芙蓉嶂的工地上班了。

「我至今仍記得各科成績:五科總分439分(當年英語不計入成績),物理98分、數學89分、化學88分、政治87分、語文77分。」餘乃明說。不久後,一位工友帶來消息:餘乃明考了廣東省理科第一名!

這一次高考,餘乃明前四個志願由於政審原因都未錄取,第五志願華南師範大學物理系頂著壓力錄取了他。

B 紮根講臺,每年都做一遍高考物理卷

1978年到1982年,餘乃明在華師度過了大學四年。「學校裡每個人都充滿了朝氣,大家都很珍惜讀書學習的機會,學習上如饑似渴、爭分奪秒。」他回憶道。

30歲入學,他按年齡被分到了「老頭班」。華師來了個「狀元」,餘乃明一時成為校園風雲人物。

當時,老師給全班同學出了一道物理題,全班100多個同學一起花了7天解題,餘乃明第一個解了出來。大一時,學校舉行數學競賽,餘乃明得了全校第三、非數學系第一。

1982年7月,他從華師畢業,分配回母校廣東實驗中學教高中物理,這一教就是20多年,直至2004年退休。

物理課應該怎麼教?教材應該怎麼變?「新高考」改革有什麼影響?40多年過去了,他仍然關注著這場改變他命運的考試,並堅持每年都做一遍當年度的高考物理試卷。

「回望過去,國家民族的命運,跟我們自己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這70多年來,生活有血有淚有歡笑,沒有白過。」餘乃明說。

【看數據】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等  整理/趙鵬  本版制表/郭子君)

【傳家寶】

上夜校、讀函授 上世紀職工這樣「充電」

工作之餘「充電」是不少人的選擇。現在,從線上到線下,人們「充電」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在上世紀80、90年代,上夜校、讀電大是「充電」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成人教育開始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據1990年發表的《四十年來廣東成人教育的發展》一文記載:廣東在廣大職工中廣泛開展文化技術的學習和開展幹部高中文化補習,使上百萬職工完成了文化技術補課任務,使四萬多名幹部職工達到了高中畢業文化水平。與此同時,城鄉的各類成人學校和培訓中心相繼建立,成人高校發展到69所,電大分校或站達到120多個。

1984年起,廣東還成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每年開考1至2次,吸引了幾十萬人參加自學考試。

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裡,收藏著上世紀80、90年代廣州成人教育的相關檔案資料,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成人教育的繁榮。脫產或半脫產去讀函授班、上夜校,是當時不少人的工作生活狀態,也是當時人們「充電」的熱門選擇。

(文/圖 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程健聰 通訊員 李小丁)

【國家記憶】

▶1951年10月,政務院公布實施《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學制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恢復高考

▶198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施行,標誌著我國學位制度正式建立

▶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相關議案,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

▶1986年7月1日,九年義務教育制正式施行

▶1989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基會發起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希望工程。1991年,小學生蘇明娟在認真聽課的照片,成為「希望工程」形象標誌

▶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擴招的決策,當年全國高校招生159.68萬人

▶2014年,自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啟動

▶2017年,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工程啟動,即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整理/徐雪亮

編輯:alan

相關焦點

  • 知識改變命運 GAEA公鏈開啟教育新紀元
    也有很多人關心未來的教育會走向哪裡?之前俞敏洪的一段關於未來教育的演講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認為,區塊鏈、AI和網際網路未來可顛覆教育領域。區塊鏈技術能改變一次高考成績決定孩子未來的現狀。換句話說,對於目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區塊鏈技術可以給出全新思考。 眾所周知,教育是改善全球不平等最好的方式。
  • 西安高新區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讓更多孩子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
    央廣網西安12月3日消息 2020年,西安高新區共投入135億元新建學校50所、改造提升學校87所,在新建學校高位啟航的同時,教育局通過實施「1346計劃」,將逐步實現區域教育基礎改善、資源均衡和品質提升,為西安市教育強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如果沒有知識一個人將永遠無法改變命運
    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雖然並不是所有國家的人擁有了知識就能改變命運,但是,如果沒有知識一個人將永遠無法改變命運。如果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接受知識教育。知識可以讓一個農民的兒子成為農場主,可以讓一個礦工的兒子成為礦主,可以讓一個村長的兒子成為總統……總之,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盡的。
  • 賽罕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賽罕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2020-12-13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800名高中生被清退:知識改變命運,卻有半數考生夠不著
    孩子中考成績不理想,家長絞盡腦汁讓孩子上民辦中學讀高中,背後看到的還是「高考」這條路。 雖說,高考不一定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高考確實是普通人逆襲的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
  • 知識改變命運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至理名言
    他們覺得年輕人應該早點步入社會去歷練,積累社會經驗,只要社會經驗足夠豐富同樣可以發家致富,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現實也確實如此,生活中的確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讀書不多,最後依然功成名就,大富大貴。但是,這只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讀書不多的人,依然掙扎在溫飽線上,生活在養家餬口的邊緣。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些特例,我們不能用特例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 疫情之下,如何使用線上教育資源?
    如何進行線上教學?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組織多位資深教育專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參與撰寫,緊急出版了《面對疫情,教育何為?》一書,20篇文章帶領讀者思考與實踐:疫情之下,教師如何緩解不安情緒?教師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如何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情緒?如何使用線上教育資源?如何與父母有效溝通共育……本文經授權摘自該書《網絡教育:疫情下如何使用線上教育資源?》
  • 時代的教育與教育的時代
    時代的教育與教育的時代楊振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更像我們一樣重視和關心教育。關心教育就是關心下一代,就是關心民族的未來。從上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階層固化,社會保障不完善,貧富差距懸殊.而上層社會人士資源又有哪些?除了政治.包括行政職務.人脈.經濟狀況,當然還包括隱形的資源.學歷學識.眼界.格局.表達.溝通.這些資源對低層人形成強勢碾壓.
  • 知識改變命運永遠都是真理,別讓讀書無用論害了你
    我寫此文並不是只想泛泛而談,說讀書多一定過得好,不讀書一定過得不好,那麼我們來將此文核心思想做一個升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知識是不是能改變命運。 首先大的方面我們來看看中國目前那些富豪大佬,哪些不是名校畢業的。
  • 美年健康攜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推進「全面營養和均衡膳食公眾教育」
    本次活動旨在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促進穀物營養與均衡膳食健康知識傳播,為大眾提供飲食與健康方面的科學建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美年健康也必將不負所托,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對事業的堅持,對客戶的仁愛之心,將『2020年全面營養和均衡膳食公眾教育』項目圓滿落地,全力支持全民健康事業。」 素來以平衡和食療養生聞名的中國人,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下正遭遇飲食不均的挑戰。
  • 做題家如何改變悲慘的命運?傑哥給你完整的答案
    綜上,做題家要改變命運的第一件事是正視能力的多樣性,你敲代碼敲成人類極限也就是求伯君,雷軍沒有求伯君會編程,但雷軍的咖位和受歡迎程度遠勝求伯君,這就是組織能力和格局帶來的優勢。當然,做題家的大面積形並成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中學教育內卷和家長的錯誤教育所致。由於考綱是固定的,分數水漲船高,我們的目標就變成了在低難度的知識體系裡追求高應試技巧,本來每天花8小時能考600分,上個985,現在每天花12小時也就考個620,上的還是985。
  • 在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專家帶你解讀生物安全
    廣義的生物安全則包括重大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生物遺傳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的流失、實驗室生物安全、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恐怖襲擊、生物武器威脅等等。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許多傳統的生物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外來生物入侵、突發傳染病疫情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波及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危害性更大。此外,基因組學、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技術等的誤用、濫用或者疏忽,都可能給社會帶來諸多複雜的新型生物風險。二是由生物安全的重大風險決定。
  • 抖音、頭條、西瓜百億流量扶持教育創作者 打造全民移動課堂
    學浪計劃相關負責人表示:「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應該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希望通過學浪計劃,在抖音、頭條和西瓜打造觸手可及的全民移動課堂。」  打造5位粉絲數超過千萬的線上名師  新課堂催化新形式。相比傳統課堂,移動端教育內容更需要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學浪計劃將根據不同平臺屬性,在生產、分發及變現三個環節全方位幫助教育內容創作者,鼓勵更多線上名師出現。
  • 璽禮教育王振亞:教育改變命運,立志做國內最知名的民辦學校品牌
    生於上世紀80年代,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大多只有高考一條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王振亞也不例外,然而他有嚴重的偏科問題,英語從未考過及格,最終抱憾未能考入心儀的名牌大學,這一直是他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然而高考的挫折並沒有消蝕他的意志。他始終堅信「教育改變命運」,決意不讓自己的經歷在別的孩子身上重演,幫助每個想要通過學習之路改變自己命運的孩子。
  • 守望鄉村留守兒童的夢想,教育改變幾代人的命運
    今天在頭條上又看到一位年輕美麗的鄉村女教師辭職了,既讓人羨慕,又讓人心酸。年輕人真好,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就是實力,年輕人就應該有勇氣做出選擇,人生有多條路可以走,趁年輕,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當自己的理想和成就感不值得一提時,當工作不能改變家庭生活現狀,當面對年邁的父母,上有老下有小,當我們在盡職盡責教育別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卻無人照看。當自己的優秀和付出無法改變家庭的困境,內心深深的自責痛心時,真的就要考慮一下這條路還有必要走下去嗎?假如時光可以重來,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這條路。
  • 從師範應屆生到跟誰學輔導老師,他對教育的理解有了怎樣的改變?
    單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師範,就是為人師表之範例,這種解釋是表面的淺層含義;如果具體向內挖掘,有這樣的八個字可以很清晰的傳遞出師範的信息——「身正為範,學高為師。」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資格去教書育人的人,其前提必然是自己足夠優秀。而這種優秀絕對不止於是專業素養上的優秀,更多強調的是你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作為一名老師,是否熱愛教育事業,是否從心底對教育有獨特的看法。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簡單的說春秋霸主之間還是恪守著周禮下的底線,他們雖要求小國唯命是從、定期朝覲,在財物索取上誅求無度,但是很少以滅其國,佔其土為目的,而且對於周天子,他們雖然輕視,但卻不藐視,對周王室還是保有著一份尊重。
  • 【磁縣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磁縣公安局在全局組織開展「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活動。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
  • 金雞獎最佳兒童片《點點星光》公映,看廣州娃如何用一根跳繩改變命運
    一根小小的繩子看似微不足道,卻承載無數夢想,改變了一群孩子的命運——1月15日,以廣州花都七星小學跳繩隊為真實原型的電影《點點星光》在全國院線上映。這部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由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出品攝製的電影就在2020年11月喜提第33屆中國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 「雲端熱線」電話、「健康宅」攻略、角色扮演...上了這堂空中「思政微課堂」你就知道!
    努力做到延學不停學,認真上好每一堂線上課程;積極開展一些慕課、線上精品課程資源的觀摩及拓展學習;學會查詢使用大學線上學術資源,尤其利用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線上平臺進行學習,讓這段特殊的時光更有意義。同時,班級一致決定從班會召開當天開始,開展為期15天的小組學習打卡活動,分享同學們電子設備的屏幕使用時間,反饋每天的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