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碼頭空了:鴉片養大的世界第一港,一艘船都沒了

2021-02-15 金角財經

作者 | 白玉公子

編輯  |  周大錘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F-Jinjiao)

「如果碼頭有靈魂,也許會瞭然,波瀾起伏只是表象,永恆不變的,是不同力量的拉扯。而它,只是隨著潮起,又潮落。一如它所處的伶仃洋那般,惶恐零丁。」

如今的葵湧貨櫃碼頭,令人絕望。

 

香港昂船洲大橋下,這個碼頭曾興旺非凡。那時,西環對開海面滿是郵輪,想上岸,排兩三天的隊稀鬆平常。貨車從碼頭連接成長龍,司機們即使不耐煩,也不得不等上至少半個小時。堆場上,貨櫃堆積得水洩不通。

 

自從葵湧碼頭建成以來,一直在這裡討生活的70歲老「排長」鍾志雄還記得,過去碼頭內車多路窄,「街車」、內拖車都多,「每轉一個彎都需要讓車」。

 

短短三十年,往事煙雲散。

 

如今葵湧不復繁華,九號碼頭因清場上沒有一隻貨櫃,海港也未見一艘船停靠,空空蕩蕩。

 

起初,汪明荃發現這些變化。她拍下了一組短視頻,不勝唏噓。自1947年隨父母移居,見證香港繁榮與變遷的她,認定這意味著什麼。

 

事實,則是後市悲觀停租清場。 

 

碼頭,是香港和許多香港人故事開始的地方。

 

香港的崛起,離不開碼頭,離不開從碼頭上岸的一船船移民,離不開一箱箱停留又遠走的貨物。香港的故事,也幾乎等同於香港碼頭的滄桑變遷。

 

這些碼頭,從停靠漁船、海盜船的避風港變成全世界貨物的集散樞紐,用了超過150年的時間,但從巔峰跌落,只需短短的十幾年。

 

 

鴉片之灣

 

開埠以前,這世界上還沒有香港。

 

當時,會在這個漁村停靠的,不是漁船就是海盜船。如今,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的太平山仍被民間叫作「扯旗山」,正是因為當年海賊盜匪聚集、旗幡飄揚的盛景。

 

直到他們發現更賺錢的生意。

 

作為鴉片戰爭前唯一開放的通商口岸,廣州一直受到政府的監管。為了避開清政府管轄範圍,英國商人把目光轉向地處珠江出海口的香港,在這裡開設起囤貨碼頭,也讓這個小漁村,化作對中國進行鴉片走私的跳板。

 

推動鴉片戰爭的大鴉片商渣甸,就在其列。

 

1802年,渣甸還只是一個隨船飄流在海上的外科醫生,隸屬於東印度公司。作為僱員,跟船是有好處的——可以隨身夾帶大約一百英鎊的貨物。渣甸憑著從別人那遊說配額幹起走私,十五年後結束海上生涯時,攢下的錢已經足夠他躋身一些小商行的股東行列。

 

渣甸不願意做個小股東,他要幹票大的。

 

1832年,在眾多合伙人支持下,渣甸在廣州開設了一間普通合股公司,取「快樂融合」之意,命名怡和洋行。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除了從中國運茶葉到國外,就是從國外運鴉片進中國。鴉片吸入肺腑,融入血液,便謂之快樂融合了。

怡和洋行創辦人之一、大鴉片商渣甸(William Jardine)

一年後,英國國會取消東印度公司對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怡和洋行趕上了好機會,一躍英國在亞洲最大的洋行,鴉片貿易量也從一年4000箱,一路暴漲到一年能賣36000箱。怡和洋行的鴉片快船紅色流浪者號,一年之間頻繁往返香港與印度,成為了碼頭上的常客。很快,他們成為了東方最強大、最富有、最有影響的公司。

 

但這還不夠。渣甸在開除一位拒絕在安息日裝卸鴉片箱的船長後說,"我們每個人都遵守嚴格的宗教原則,但我們擔心太正直的人不適合毒品貿易。"很快,他們開始遊說英國推行戰爭佔領港口,讓鴉片貿易可以合法化與規模化。

內伶仃島附近洋面的鴉片船隊和走私快艇(1830年)

他們做到了。

 

1838年,渣甸啟程回英國前夕,來自世界各國的80多名商人舉杯相送,就連請政府也一直留意著他的動靜。確認渣甸啟航之後,負責廣州禁毒的欽差林則徐聞風而動,收繳來20000多箱鴉片集中銷毀。

 

這次銷煙,成了渣甸在國會面前斡旋的籌碼。

 

數百名商人在他帶頭下簽名請願,促成英國對中國發動戰爭。渣甸包攬下戰爭計劃、戰略地圖、戰爭策略、保障和政治需要,甚至軍隊和軍艦的補給。在這份計劃裡,他特意提出佔領廣州附近的一個島嶼或港口,比如港口開闊而安全的香港。

 

不過,一開始英國看中的是舟山。

 

在清廷眼中,舟山靠近北京,且在長江出海口,危及浙蘇滬這些稅收「糧倉」,必不可失。而當時微不足道的香港,可以作為與列強周旋的籌碼,已經是它最大的價值。如此,這塊只有78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離開了清國的地圖,進入了日不落帝國的版圖。

 

其實,英國人根本瞧不上這地方,他們稱這裡為「barren 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因為這裡實在太小了,香港島本島只有約78平方公裡,而舟山本島有502.6平方公裡。土地緊張,刻在香港的基因裡。時代的必然,早已在歷史中埋下了伏筆。

 

這個彈丸之地,也有舟山島比不上的地方,這裡有天然的深水良港。港闊水深,風平浪靜,不淤不凍,通道眾多,這個先天的條件,是它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的原因之一,這讓它不僅是香港島的碼頭,甚至成為整個中國的碼頭,世界的碼頭。

 

開埠那天的拍賣會上,怡和洋行用565英鎊,買下香港第一塊出售的地皮。

 

緊接著,香港的碼頭有了現代的雛形,碼頭上來往反覆的,主要是鴉片、英國軍隊軍械、洋行、英國人;岸上的慢慢建立起英國軍事基地、洋行、倉庫;海面上停靠的是英國的海軍戰艦,以及洋行的商船。

 

船運、倉儲、船塢成為香港最早出現的經濟行業。

 

鴉片戰爭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接踵而至。戰爭塑造出的流民們,則在下南洋風潮的引導下,為這裡帶來充足的底層勞動力。大量來自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貧民從碼頭登陸香港。洋行那些堆滿碼頭的鴉片,也找到了充足的苦力。

 

通過洋行的船和鴉片,香港開始與世界相連。英國人正式接管香港後,鴉片貿易被合法化,鴉片貿易從黑暗走到前臺。從此,香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鴉片走私巢穴和貯存、轉運的集散地,並持續了30年之久。

 

「香港是靠鴉片才得以存在」,這樣的歷史評價沒有誇張成分。1847年,從香港碼頭出口的貨物總值為22.6萬英鎊,其中鴉片佔了19.5萬英鎊,超過總值的86%。鴉片的貿易量也在增加,1857年,經由香港碼頭進入中國的鴉片達6.6萬箱,遠遠超過鴉片戰前的最高水平。

 

背後的日不落帝國,獲益頗豐。但這依舊是大英帝國地圖裡面不受重視的貧瘠之地。

 

 

承接半個上海

 

曾以侵略者姿態進入中國的怡和洋行,又在新的侵略者驅趕下疲於奔命。

 

1937年,受戰火侵擾,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告急,近旁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也不再安全。好不容易從香港把觸角伸向內地的怡和洋行,不得不放棄設在上海的總公司,在國民政府號召下遷往重慶。

 

至於那些沒有隨遷的上流階級們,則把賭注壓到了香港。

 

1941年3月19日,從小崇拜鄭和、一心想做「船王」的董浩雲在香港註冊成立「中國航運信託公司」,並將內地的航運產業轉移到香港,他還帶來了後來香港的第一任特首——董浩雲的長子董建華。

 

李鴻章那不被後人承認的外孫女張瑛,也被戰火留在了西環碼頭上的香港大學,用筆記錄下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後來,她的筆名比本名更為人所樂道:張愛玲。

張愛玲

 

在被看作「避風塘」的香港,人才、資金,乃至產業都隨著逃難的人流匯聚起來。一個做轉口貿易的港口城市,在特殊的時代下變成製造中心,如今的不少老派實業富豪,便是這時開始紮根香港,比如榮氏家族、董建華家族、包玉剛家族,邵氏家族等。

 

這時的香港碼頭,來來往往的貨物終於不再是鴉片,華僑從世界各地募集而來的藥品、軍械、糧食、資金等都通過香港轉運到內地,為抗戰貢獻出這座城市的價值。

 

但是,登上香港的碼頭不等於徹底安全了,中國內陸的戰場進展緩慢後,日本軍國主義陷入瘋狂。

 

1941年12月8日,日軍向駐紮在新界的英國軍隊發動進攻,港島在短短18天內完全淪陷。同一天,日本在太平洋的另一邊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25日那天,這個剛剛萌芽的自由商埠的第101次的聖誕節鐘聲,成了喪鐘。這距離英國正式接管香港的1841年正好100年,但他們不得不暫時退場,日本成為這片海島暫時的主人。

1941年12月26日,日軍在香港島北岸舉行入城儀式。

 

日軍治下,經濟崩潰接踵而至,港幣貶值、物價飛漲,島上百姓連糧食、供水、醫藥等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搶購大米成了日常,甚至有「人吃人」的傳聞流傳下來。最後港府不得不向日本求助,但大米配給制度給日本軍政財政帶來極大財政負擔。

 

極端惡劣的生活環境下,逃到香港的潮汕人李雲經染上肺病奄奄一息,彌留病榻之際,他告誡14歲的兒子李嘉誠: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香港的發展幾乎停擺,碼頭也成了在日軍的監視下流通港島居民生存物資的場所。

 

一切直到1945年,日本在密蘇裡號籤訂投降協議,香港再度歸入英國管轄範疇。這一年,16歲的李嘉誠去了舅父的鐘表店裡做學徒,要負擔家庭的他,還太小,沒有能力踐行父親交待的「求人不如求己」。

 

那時的香港,依舊是英國的殖民地,還不是李家的城。

戰爭總是不斷地把各種資源推向香港,當然,戰爭也不斷地利用著香港。

後來國共內戰,香港再次成為避風港。在野政客、商人巨賈、知識分子、地主遺老、國軍軍官、貧農流民都把香港視為最佳庇護所。人才和資金也繼續出現暴增。1946年至1950年,內地流入香港的資金超過5億美元,人口則以百萬計。《香港年報》直呼城市嚴重擁擠,「許多新來者對城市生活毫無所知,忽視衛生規條。成千上萬的人們,在破損的房屋裡尋找居所,沒有衛生設備,從汙染的井裡取水」。

 1945年,香港人口為50萬,至1950年,香港人口大增到220萬。

香港成了移民匯集之地,一浪接一浪的移民人口洶湧而來。在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輪船,成了觸摸遠方世界的橋梁,碼頭,是世界上最近的遠方。他們從香港各個碼頭登上香港島,構造香港的底色。

 

那些人,如同浮萍,被狂風驟雨逼仄到這個伶仃洋的島上,沒有了根。被迫離開故鄉的人,才有更強烈的文化和精神歸屬的需求。這些移民裡面,以上海人為主,如張愛玲和汪明荃也都來自上海。張愛玲在港大校園寫就的《傾城之戀》裡記錄:「這兩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形形色色的人從香港各個碼頭登上香港島,構造香港的底色。

 

來的不僅是人和錢,這些逃難的人,依然盡力維持著上海灘名流的體面,作風「海派」,一時之間,香港的上流社會也以效仿上海風氣為時尚。

 

大半個上海的精、氣、神、魂,都跟隨輪船漂洋過海,從碼頭上了岸,留在了香港。

 

就這樣,無論是精神文化上還是物質財富上,香港都在短短十幾年內從無到有從建立起來了。西洋文化、粵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開始交融,相互摩擦碰撞,最後生出香港獨有的文化底蘊。上海在當時的世界地圖上,是遠東閃亮的「燈塔」,香港接過了它。

 

有了內地轉移過來的資金和人才,香港距離成為世界舉足輕重貿易港只欠一個東風。

時代的選擇

 

韓戰不久,中國大陸遭到西方國家聯合制裁。

 

彈丸之地,如果用武力強佔,是有可能收復的。但歷史選擇給香港另一個可能。

 

當軍隊打到香港邊上時,上邊的指令阻止了進攻,傳達的意思是,中國要留一個窗口跟西方打交道。從此,香港迎來約50年「窗口期」。那大概是香港的黃金時代。

 

內地遭到封鎖期間,不少生意只能走私完成,整個大陸的生意只留了這麼一個窗口進出,香港被這股東風吹成走私生意的天堂。不少富豪都是在此時倔起的,霍英東依靠封鎖期間幫內地走私商品成為新一代的「紅頂商人」,也讓霍家在內地和香港都站穩了腳跟。

最左:何鴻燊;最右:霍英東

 

這時,香港的碼頭不僅屬於香港,它更是全中國的碼頭。

 

與此同時,香港的碼頭也見證著內地工業發展的軌跡。

 

中蘇關係惡化後,資金和技術渠道斷裂,貨物只能通過香港碼頭運往內地。70年代初的「四三方案」,計劃用43億美元外匯引進西方的26套大型技術設備,香港便擔任起內地和西方的中間人——上海石化,燕山石化,齊魯石化,武漢鋼鐵,南京鋼鐵均是經由香港的碼頭引進。

 

來自大陸的商品,也藉此遠銷海外。比如50年代江西共青城的鴨絨,去香港轉了一圈就被包裝成「港製品」,從香港的碼頭出口到美國。因為當時,香港還在英國人手裡,美國是允許「港製品」進口的。

 

亞洲四小龍中的香港和新加坡,都吃著這種「封鎖紅利」茁壯起來。通過走私生意完成資本積累同時,承接從西方國家轉移過來的低端製造業實現經濟飛躍。

 

曾經運鴉片、運戰需物資、運送舉家逃難或隻身赴難的人的香港碼頭,跟著貿易全球化的步伐。昔日停著英國海軍艦船的深水良港,被世界各地的輪船填滿。

 

就這樣度過了二十多年,到了60年代末,一個工業上的偉大發明讓香港世界貿易樞紐的地位再上一個臺階。那就是貨櫃。貨櫃的標準化設計讓它能適應全球範圍內的船舶、港口、航線、公路、中轉站、橋梁、隧道、多式聯運相配套的運輸方式。

 

貨櫃的出現提高了世界貿易的運輸效率,也改變了香港碼頭的面貌。1969年,九龍倉建立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香港第一艘貨櫃船」SSSAN JUAN」號掀開了香港貨櫃運輸業的第一頁。香港碼頭上,原本千姿百態的世界商品從此以後變成五彩斑斕層層疊疊的貨櫃。從此,香港由碼頭上建起來的城市,變成了貨櫃上的城市。

 

碼頭也在發生變化,維多利亞港由於靠近香港中心,已經無法容納連年增長的貨物吞吐量,香港政府在偏僻的新界葵湧區規劃了香港第一個貨櫃碼頭。

 

貨櫃碼頭的出現讓香港從舊式港口轉化成世界領先的港口。這個碼頭,也正是汪明荃視頻中的碼頭,直到今天,依然是香港和內地貨櫃碼頭的先驅。

 

如果只是有以上這些,香港碼頭還不足以成為全球最繁忙的碼頭,也無法成為全球貿易的樞紐。

 

歷史軌跡讓香港飄零在體制外,這也讓它獲得了關稅獨立的地位。

 

即使回歸以後,香港仍然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繼續作為GATT締約方,不受大陸政府干涉,還可以與其他國家地區單獨協商關稅優惠。

 

香港成了遠近聞名的自由貿易港,貨物經過香港只需跟海關做簡單的進口申報,一般不會產生稅金,即使有也少之又少。在加上香港各個碼頭操作效率高、手續簡便、成本低、航線遍布全球等原因,不只是中國,對於全球而言,香港都是理想的物流中轉地。

 

香港的碼頭從來都是人來人往的。有人來,也有人離開。

1997年7月1日的凌晨,天氣,滂沱大雨。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和英國王儲查爾斯在夜色中經由皇后碼頭,登上了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這一次,皇后碼頭沒有迎來新任港督,它也完成了迎接歷任港督和英國官員的歷史使命。

皇后碼頭,這個從殖民地時代一直見證著維多利亞港海岸變遷碼頭,從此,被用於懷念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它身後的香港,正打算大步往前邁進。

 

貨櫃上的城市

 

關稅獨立,是香港手上的一張王牌。

 

即使回歸以後,香港仍然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繼續作為GATT締約方,不受大陸政府干涉,還可以與其他國家地區單獨協商關稅優惠。

 

香港成了遠近聞名的自由貿易港,貨物經過香港只需跟海關做簡單的進口申報,一般不會產生稅金,即使有也少之又少。在加上香港各個碼頭操作效率高、手續簡便、成本低、航線遍布全球等原因,不只是中國,對於全球而言,香港都是理想的物流中轉地。

 

有了自由貿易港的基礎,香港得以迎接一股更強大的東風,改革開放。


 

由於在地理、政策、資金等方面全部佔優,香港成為獲益最大的港口。在外貿成為拉動經濟最強大馬車的背景下,香港碼頭上的貨物,9成與國內有關。雖然實體產業基本已經轉移到珠三角,但貿易依然成為香港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給香港25%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

 

內地進行改革開放的1978年,香港島也風起雲湧:這一年,包玉剛已經從門外漢成長為超過董浩雲的「船王」,風頭正盛,一時無兩。

 

做金融出身的他,看到船運行業重資產背後的風險,打算轉行房地產——他看上了九龍倉。這時的九龍倉,不再是百多年前用來存放鴉片的碼頭倉庫,而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擁有深水碼頭、露天貨場、貨運倉庫、大廈、酒店、有軌電車、天星輪渡等資產。

 

誰擁有了九龍倉,誰就掌控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九龍倉的資產規模,堪稱價值連城。更重要的是,九龍倉那些位於尖沙咀、港島、新界的碼頭貨倉,已然成為香港的黃金地段,引得香港所有地產商虎視眈眈。

 

李嘉誠也早已開始偷偷收購九龍倉股份,只是無奈資金不足,一口吃不下。「李家城」和「包家港」由此強強聯手,趕走在香港活躍了一百多年的怡和洋行,拿下九龍倉的控股權。在九龍倉的地皮上,包玉剛締造了海港城和銅鑼灣時代廣場兩個商業地產傳奇,在「李家的城」中分了一大杯羹。

 

2004年,被包家與李家聯合掌控的葵湧碼頭,一度坐上全球最繁忙貨櫃港口的交椅。


從青葵公路往下看,成千上萬的貨櫃整整齊齊地碼在葵湧碼頭的大幅空地上,像孩童的彩色積木。積木旁,是上下左右飛速運轉的鮮紅色的吊車,旁邊有藍天白雲海鷗,構成一幅壯觀又旖旎的工業畫卷。

 

這裡一地的航海貨運,佔到全世界貿易量的80%,可以說,那時候的葵湧碼頭,運轉的速度就是世界的跳動脈搏。巨大的吞吐量面前,279公頃的面積尚顯不足,要不要興建葵湧第十號碼頭,成了2004年香港社會的熱門話題。

 

結果一翻過年,葵湧碼頭的吞吐量突然開始持續下跌。

 

一個時代的完結

 

2001年後,中國加入WTO,內地經濟開放程度增加,大陸沿海的上海、寧波、廣州、深圳等港口城市也迅速崛起,滋養香港的東風已經變弱。

 

但香港全球第一貿易港的地位,並不是內地這些城市搶走的。

 

從走私紅利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裡,新加坡一直都是香港的強勁對手,這個70%都是華人的國家在2005年搶走了香港世界第一大貨櫃港口的位置。

 

這是香港碼頭的歷史轉折點,隨後,香港碼頭的世界排名不斷下降。到了2017年,香港港在全球十大貨櫃港口的排名跌到第五,兩年後,已經跌到了第八。在國際貿易上,東方之珠的光暈逐漸暗淡。

 

2017年後,香港排名下滑嚴重與全球貿易疲軟的背景有很大關係,但在此之前,香港已經出現碼頭用地不足,成本高等頹勢。在葵湧碼頭每一個貨櫃收費,要比20公裡外深圳媽灣港高三分一。

 

2020年,香港港口1-5月同比下跌-6.5%,貨櫃吞吐量連跌第28個月。而上海,已經連續10年蟬聯全球第一貨櫃大港。

 

即使失去了貨運的優勢,香港原本也還有其他機會。

 

雖然香港港的排名不斷下降,但香港的碼頭仍舊熱鬧。2003年,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開通,此後每年赴港旅遊人數大幅上升,香港零售業迎來十餘年的黃金期。

 

只是,與內地裂痕逐漸加大,讓這種輝煌沒能持續下去。這幾年的香港,風雲激蕩。閭丘露薇總結香港的近15年——「只剩下司法,還支撐著這個地方。」

 

製造業早已空心化的香港,在疫情的黑天鵝面前,沒有一點緩衝的餘地。訂單取消、航班停運、港口關閉等連鎖反應,最終讓香港的碼頭走到沒人、沒貨的境地,曾冠絕世界的葵湧碼頭,如今成了汪明荃鏡頭下海上沒船、岸上沒箱的景象,顯得停滯而寂寥。

 

新的威脅還在襲來。

 

5月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向國會遞交報告,欲取消香港的特別關稅區地位。雖然香港的特別關稅地位由WTO賦予,但生意卻大部分掌握在美國資本家的手裡——美國是香港最大的外資來源。

 

如果這一提案成真,香港需要擔憂的將不再是貨櫃港口排名,而是經濟自由度、市場競爭力、營商環境、金融地位、客運量等一切曾引以為傲的優勢,或許都會逐漸瓦解。

 

即使不再是無人問津的小漁村,但在時代的車輪面前,就算香港也逃不過被撕扯的命運。


大家好,金角財經入駐B站了,下面為我們的第四期視頻【高利貸都能上徵信了,這次你還能不還嗎?】,歡迎大家點擊下方視頻觀看,關注我們,一鍵三連。

相關焦點

  • 上海港陷「擁堵烏龍」背後:世界第一大貨櫃港高泊位利用率之問
    巧的是,在記者實地探訪同日,上港集團官方微信號也發布公告,稱目前上海港並不存在碼頭擁堵情況,有關船公司發布的所謂延遲公告,均是船公司主動與港口協商後的正常調整。上海「擁堵」如此引人注目,則是因為行業的巨大連鎖效應。
  • 臺北港貨輪撞領港船 1引水人落海身亡船長仍失蹤
    華夏經緯網3月1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北市八裡區臺北港一艘「騏龍」貨輪昨(9)日晚8時許進港時,不明原因撞到領港船「永華6號」,導致領港船破了大洞、翻覆,28歲李姓引水員及58歲楊姓船長因此落海,警消及海巡獲報後,雖將李姓船員救上岸,但送醫後宣告不治,今(10日)凌晨則調派吊車吊起領港船,不過仍未發現船長身影,仍在持續搜救中
  • 在上海,比航母還長的船一艘交付一艘開建
    11月27日,上海造船業交付一艘全球最大級別的雙燃料貨櫃船,並開工建造一艘全球最大級別的常規動力貨櫃船。
  • 臺北港領港船與香港貨輪碰撞 兩船員尋獲皆溺亡
    來源:海外網臺北港領港船與香港貨輪碰撞 兩船員尋獲皆溺亡海外網3月10日電 3月9日晚,位於臺灣新北市八裡區的臺北港發生領港船帶領香港貨輪進港航行中意外碰撞事件,造成領港船被撞翻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3月9日晚,總噸位5272噸的香港「騏龍號」貨輪準備進入臺北港,由20噸的領港船「永華6號」搭載引水人登上「騏龍號」貨輪開始引導航行,晚間8時48分卻在航道上發生碰撞意外。
  • 港媒稱深圳港有望超香港當全球貨櫃港「三哥」
    今年頭一季度,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為543.1萬標箱,同比縮水4.6%;深圳港貨櫃吞吐量為528.92萬標箱,同比增長3.64%。此消彼長下,第一季度深圳港與香港貨櫃吞吐量的差距僅約14萬標箱。  事實上,深港貨櫃吞吐量之爭非常激烈,儘管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仍略微領先深圳,但個別月份卻被深圳超越。2012年,深圳港的貨櫃吞吐量就有6個月超過香港港口。
  • 事故丨馬士基一艘貨櫃船被海盜襲擊,KMTC貨櫃船發生撞船事故
    馬士基一艘貨櫃船被海盜襲擊據搜航網獲悉,12月19日,馬士基旗下一艘名為「MAERSK CADIZ」的貨櫃船,在奈及利亞邦尼Bonny南部的幾內亞灣遭到海盜襲擊。事發時,「MAERSK CADIZ」輪正從加納特馬港駛往喀麥隆克裡比港。
  • 上海港將碼頭「搬」到蘇州,出於何種考量?
    想像一個普通的一天,從蘇州高新區出發到上海港洋山港區提空送重的集卡車司機小張,早上8點從工廠出發,下午3點,才提到空箱匆忙返程;貨櫃船的船長詹森因為眼看著無法按時進港靠泊港口,準班率將被延誤而心急如焚;碼頭的岸橋司機小王周二鏖戰
  • 臺北港引航船與貨櫃船碰撞 船長和一名船員溺亡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3月9日晚,位於臺灣新北市八裡區的臺北港發生喜歡航船帶領香港貨輪進港航行中意外碰撞事件,造成引航船被撞翻,2人落海失蹤。其中29歲船員先被找到,送醫急救後宣告不治,59歲船長於3月10日上午才被找到,也已經不幸溺亡。
  • 香港風靡40年的打卡地標,熱門景點珍寶海鮮舫,扛不住關門了
    #旅遊·動態成長計劃#香港又一個風靡了40年的打卡地標+美食王國關閉了!珍寶海鮮舫。不管是港漂還是遊客,對這艘美食船一定不陌生!畢竟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海上食府,還在很多電影裡都露過臉比如《生死戀》《哥斯拉》,還有大家最近可能看過的《傳染病》海鮮舫不僅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一張世界認識香港的名片。珍寶海鮮舫於1976年10月正式落成,仿照中國宮廷建築設計,內外都布滿中國傳統手工飾品及壁畫,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珍寶。
  • 26萬噸級貨輪與MSC箱船於天津港航道外碰撞
    信德海事網最新獲悉,8月29日2235左右,一艘名為MSC APPOLO的貨櫃船與另一艘名為FMG SYDNEY的26萬噸級好望角型幹散貨船舶在天津港航道外曹妃甸東報告線附近海域碰撞
  • 一趟能賺一條船|8家船公司上調1000匯率|過年不停歇!
    各大航線繼續上漲!歐洲344%,地中海265%航運公司正在對1月底從上海、寧波、青島和鹽田港出發航班的可用艙位進行報價,對至英國的每40英尺高櫃報價低於16000美元,對鹿特丹、安特衛普和勒阿弗爾的每40英尺高櫃報價低於10500美元,已不太可能預定成功。上周五的上海貨櫃運價指數(SCFI)顯示運價指數為2870.34點,較上期上漲3.1%。
  • 開埠碼頭酒吧設計理念解析
    秦皇島市是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因港而生、依港而興。西港區是秦皇島港的伊始之地,更是秦皇島市的發祥地。為響應秦皇島市建設一流國際旅遊城市和以城定港的發展戰略,河北港口集團建設了國際旅遊港起步區一期工程的秦皇島西港花園。總項目佔地約300多畝,包括秦皇島港大碼頭、南棧房,老港路、靠山路和青松路沿線。
  • 紅粉黃綠藍紫黑 | 哪一種是你Pick的碼頭「幸運色」?
    看膩了黑色的大船,一艘粉色貨櫃船的出現無疑成為全場焦點。湛江港集團第一分公司的散貨堆場上,一座「金山」格外引人注目。作為我國硫磺進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湛江港40萬噸級的散貨碼頭為到港貨物提供了舒適的「落腳點」,起重機一起一落,堆起的不僅是硫磺,更是湛江港金燦燦的吞吐量數據。
  • 記憶香港,郵輪之旅,巡遊香港九龍
    從廣州到香港到廣州的三天兩夜郵輪。第一次總是不知所措,充滿好奇和興奮。郵輪旅遊聽起來很高,看起來像高富帥,一艘幾萬噸的巨輪,就像一輛流動的房車,載著幾千人出海,重點是,遊完之後,感覺郵輪旅行並沒有什麼劣勢,唯一的劣勢就是最後離船的痛苦,離得太短,感覺郵輪旅遊輕鬆浪漫,物超所值,性價比高,另一篇帖子說,在遊輪上的享受集中在香港的短暫時間。
  • 香港郵輪碼頭!
    ,既可選擇靈活度高的短途航行,亦可鋪開磅礴的環遊世界之旅。不過,對於香港的重量級碼頭及明星級的郵輪你又知道多少?. 海運碼頭,登船前一定要血拼!海運碼頭坐落於九龍半島南端尖沙咀區,是一個手指形突堤碼頭,由東向西伸展,全長381米。碼頭設施齊全,除了行李處理區、登船大堂、乘客登船吊橋,還設有身心障礙人士輔助設施,設計得非常人性化。
  • 中遠海一貨櫃船因14天檢疫期在澳洲被拒絕卸貨!曾掛靠青島和上海港
    根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當地時間3月31日晚間,中遠海旗下一艘運力達5668TEU名為「Xin Da Lian」的貨櫃船在澳大利亞墨爾本DP World的West Swanson碼頭工人因船舶離開臺灣港口不足14天為由而拒絕卸貨。
  • 海景寧靜而美麗,可能不知道香港這個碼頭,在文藝青年中很受歡迎
    香港雖然小,但是很有意思,與城市日益融合的大陸相比,香港既有現代城市的繁榮,又有歷史文化的魅力,在這個東西方文明深度交融的國際大都市,既有行色匆匆的商業精英,也有心安理得的普通人,在香港旅遊,除了參觀著名景點外,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小地方,也許是老街、老樓、海灣或碼頭,都隱藏著香港最真實
  • 從機場郵輪碼頭,漫談香港啟德郵輪碼頭的由來
    但香港尖沙咀的海運大廈只可停泊兩艘5萬噸級的郵輪,而香港又一直缺乏相應的郵輪碼頭設施,導致訪港的大型郵輪只能停靠葵湧貨櫃碼頭。葵湧碼頭以處理貨櫃貨運為主營業務,每日的搬運工作非常繁忙,作為停泊豪華郵輪的碼頭並不合適。所以,為免影響訪港郵輪旅客對香港的觀感和提升旅客的旅行體驗,建設新碼頭的任務變得刻不容緩。
  • 深圳蛇口碼頭至香港海天碼頭10月28日起恢復快船轉駁服務
    新京報快訊 據香港國際機場官微消息,10月28日起,由【深圳蛇口客運碼頭】至【香港國際機場海天客運碼頭】
  • 往返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和它的百年歷史
    天星小輪有三處發船點,即九龍半島的尖沙咀碼頭、港島的中環碼頭和灣仔碼頭。窄窄的維多利亞港,將港島與九龍新界隔開。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從尖沙咀碼頭到灣仔碼頭,全程1.8公裡,而到中環碼頭,只有1.3公裡。 沿著星光大道向南,穿過尖沙咀海濱公園,一座座向海灣延伸的棧橋出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