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個人參保和企業參保,工齡一樣,繳費一樣,退休後的養老金有多大差距?實際上,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養老金也是如此。你這種想法我能理解,但是過於理想化,要想個人參保和企業參保,影響養老金的因素全部一致,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下面結合問題,做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一、個人參保和企業參保,有哪些區別?
(一)繳費比例不同
1.個人參保。個人繳費比例為20%,均由個人承擔,8%計入個人帳戶。
2.企業參保、個人繳費比例為8%,由企業代扣代繳。
由此可知:個人參保的繳費成本要比企業參保高出12%。
(二)繳費基數不同
1.個人參保。以上一年度全口徑平均工資作為選檔繳費基數,一般在60%~300%中選擇一檔,進行繳費。
2.企業參保。繳費基數為個人上一年度月均工資。上限:全口徑的300%,下限:全口徑的60%。
由此可知:個人參保的繳費基數,要想與企業參保繳費基數完全一致,可能性幾乎為0。
(三)工齡不同
1.個人參保。個人參保,屬於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工作,不可以計算為工齡。但是,參保的時間,可以作為實際繳費年限,累計計算。
2.企業參保。企業參保,只要辦理招工備案手續,籤訂勞動合同,即可計算為工齡。同時,根據參保繳費時間,可以作為實際繳費年薪啊,累計計算。
由此可知:個人參保沒有工齡,企業參保有工齡。只要繳納社保費用,就有實際繳費年限。
二、個人參保和企業參保,退休後的養老金差距有多大?
(一)影響養老金的因素
包括:繳費年限、繳費基數、退休年齡(計發月數)、過渡性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累計儲存額、退休地點(退休前上年度全口徑平均工資)等6方面因素。
如果上述6個因素完全一致,那麼企業參保和個人參保,退休後的養老金沒有任何差距。
(二)要想繳費基數相同,入帳金額相同,繳費指數相同,個人就需要提高選檔標準。
例1:老李是個人參保,老王是企業參保。如果想每月個人帳戶入帳金額為500元,那麼繳費成本分別是多少?
1.老李的繳費成本:500/8%*20%=1250元/月
2.老王的繳費成本:500元/月。
3.兩人的繳費基數相同:500/8%=6250元
通過計算可知:要想每月入帳金額為500元,繳費基數要達到6250元,而且老李要比老王多繳納750元。6250元的繳費基數,在很多地區至少要在100%~150%的選檔標準上。
例2:老李和老王均為60歲退休,按照6250元的繳費基數,連續繳納20年,如果想退休後的養老金一致,老李需要比老王多承擔多少費用?
老李需要比老王多承擔社保費用:(1250-500)*12*20=18萬元。
通過計算可知:個人參保人員,要想和企業參保人員,退休後的養老金一致,那麼至少需要多承擔10萬元以上的繳費成本。
(三)為什麼,身邊的個人參保退休後的養老金要遠低於企業參保人員?
由於個人參保的繳費成本比企業參保的要高出很多,當繳費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個人參保退休後的養老金一定要比企業參保的低。
繳費成本相同,也就意味著進入個人帳戶的養老金要少於企業參保人員,繳費指數也要低於企業參保人員,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情況下,個人參保比企業參保退休後養老金低的原因。
寫在最後:
1.如果是個人參保,就意味著沒有工齡。即便是繳費年限、繳費基數都一致,如果退休年齡、退休地點不一致,退休後的養老金仍然有差距。相對來說:退休地的全口徑平均工資高,養老金就高;晚退休的一般要比早退休的養老金高一些。
2.個人參保和企業參保,單純的比較退休後的養老金差距,意義不大。因為要想完全一致,可能性不高。除非個人承擔起高額的繳費成本,提高繳費選檔的標準,才有可能縮小二者間的差距。
對於個人參保繳費的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必要為了與企業參保人員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一致,而盲目的提高繳費檔次,這樣繳費成本太高。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