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怕了?不敢玩整車,改研究動力電池技術了

2020-12-06 ramp駕道

戴森造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6年,在歷經長達3年的設計、研發之後戴森造車項目在2019年10月正式宣布終止。3年的時間戴森公司在這個項目上共投入了200億人民幣,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解釋道:「儘管已設計成型的電動車是一件完美的產品,但其並不具備商業的可行性。」

(戴森原型車 圖片來源:AutoCar)

本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沒想到一年後戴森公司再次宣布未來五年內將投資27.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41.5億人民幣)用於開發新技術和產品。而且,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能源動力電池技術方面,看來戴森並沒有放棄造車夢,只不過這次將精力用於自己更熟悉一些的領域,而不是單純的造整車了。

(戴森位於英國赫拉文頓機場的研發中心效果圖)

詹姆斯·戴森與機械工程的淵源

有句話說的沒錯,「長大後堅持在做的事情,是小時候最感興趣的事情」。眾所周知,詹姆斯·戴森是英國知名的設計師、發明家,是戴森公司的創始人。他最出名的作品莫過於真空吸塵器,相信身邊有很多朋友的家裡或多或少都會有戴森公司的產品。但是,估計很少人了解過他設計的「海上卡車」(The Sea Truck)還曾拿過獎。

(The Sea Truck)

1966~1970年19歲的戴森就讀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家具設計和室內設計。那個時候,戴森就表現出對發明創造擁有極大的興趣和天賦。戴森加入了學校的設計社團,並且參與了許多大學生設計活動,其中他與同學聯合設計的名為「海上卡車」的汽艇,就曾獲得過英國設計協會獎和1975年的愛丁堡公爵特別獎。

1974年,戴森開始自行研發設計球輪小推車,該小推車獲得了1977年的建築創新獎。而且,正是這個小推車讓戴森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977年在賣掉自己球輪小推車的股份後,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型氣旋式吸塵器的研發中。這也造就了後面最著名的「G-Force」真空吸塵器。由此可見,若不是當初戴森與真空吸塵器結下梁子,也許真有可能進軍汽車行業呢。

(戴森G-Force)

200億投資打水漂

這裡帶領大家簡單的回顧一下,戴森造車項目的時間線。2015年,戴森公司出資9000萬英鎊全資收購了固態電池製造商SaKti3;2016年,戴森公司正式宣布啟動造車計劃,並獲得了一筆來自英國政府的780萬英鎊(約合7040.5萬元)的財政撥款,作為其研發及製造電動車產品的資金;2018年,戴森在原英國赫拉文頓機場建設Digital Motor研發中心,並在新加坡準備建造生產工廠。

(戴森新加坡工廠效果圖)

按照戴森之前的規劃,新車本應於2021年正式下線。但是戴森並沒有等到量產的那一天,新能源造車的史無前例「燒錢」情況,讓他不得不在2019年10月10日晚,給所有員工發出郵件宣布取消電動汽車製造項目,200億人民幣的投入全部打水漂。戴森表示:「這不是產品失敗,也不是團隊失敗,只是難以實現商業化。」

(戴森原型車「N526」座艙展示)

但其實戴森還是在2020年5月,將所設計的「N526」(內部代號)原型車公布於眾。新車定位為一款純電動7座SUV車型,我覺得更像是一輛MPV。新車搭載最大功率為536馬力的雙電機系統,零百加速時間為4.8秒。此外,其使用的是一套全新的固態電池管理系統,續航裡程可以達到960公裡。在今年戴森接受英國媒體媒體Autocar採訪時透露,戴森造車項目夭折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貴出天際的電池技術,而他自掏腰包36億人民幣的研發資金也付之東流。

(戴森原型車「N526」)

重新進軍汽車市場

根據最新的《星期日泰晤士報》「2020年富豪榜」(Rich List 2020)顯示,戴森目前已然成為英國首富,排名比去年提高了四位,總資產達到 162億英鎊(約合1424.1億人民幣)。在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的支持下,戴森決定再次回歸汽車市場,不過這次吸取了上次失敗的經驗教訓,不再執著於整車製造。

這次,戴森從電動車製造商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了電動車供應商,直接拿下曾經最「燒錢」的動力電池技術部分,看來這次是有備而來了。對於此次投資,戴森執行長羅蘭德·克魯格表示:「通過投資和學習新的技術,可以擴增現有產品的類別,將有利於戴森的消費者,同時也會提高我們產品的性能和品牌的可持續性。」

中國曾是造車新勢力最瘋狂的國家,不說過百家也有幾十家曾經存在過。但最後才有幾家實現了真正的量產,大多數依舊停留在PPT上面。從目前已經立住腳的蔚來、理想、小鵬來看,哪個不是前期用大量資本堆積出來的,所以一家科技公司想要進軍新能源整車製造業,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覺得戴森前期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其實也並沒有打水漂,反而在技術上累計了不少經驗。這次再次研發動力電池技術部分,又是一次不小的豪賭。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至於戴森能否在汽車圈再次創造一個新的「神話」,就看其最終產品本身有沒有這個實力,能夠吸引住各家車企。

不說了,女朋友讓我去下單戴森吹風機,那我也算是支持過戴森搞研發的一份子了。

覺得戴森未來會實現造車夢嗎

歡迎分享給我你的理由!

相關焦點

  • 不造車了,花光200億後戴森轉向動力電池
    想要在愈發火爆的純電汽車市場分一杯羹,對於目前的戴森來說只能等到以後了。在造車計劃後,戴森沒有完全拋棄對於純電汽車市場的探索。根據外媒消息報導,未來5年時間內,戴森將持續投資27.5億英鎊(約241.5億元人民幣),用於開發新技術和產品,以此來擴充現有產品組合的類別,並且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表示此次投資的重點將會放在動力電池技術上。
  • 戴森又盯上了研發電池...
    戴森又盯上了研發電池... 儘管放棄了造車項目,但戴森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並沒有熄滅。(微信公號:CNWAUTO)11月26日,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宣布,計劃投資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以開發電動汽車電池、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等技術。
  • 押注電池的戴森:車庫的門永遠不會關上
    在正式宣布放棄製造整車以後,戴森仍然對進軍「汽車圈」有著很深的執念。11月26日,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宣布,計劃投資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以開發電動汽車電池、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按照規劃,戴森到2025年其產品組合將擴大一倍。
  • 【國際快訊】戴森將投資電池技術;英國10月汽車產量大跌18%...
    【國際快訊】戴森將投資電池技術;英國10月汽車產量大跌18%;瑪莎拉蒂將全面電氣化
  • 每周車訊 | 漢龍汽車停產 戴森研發動力電池
    再續前緣 戴森或將研發動力電池技術近日,戴森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27.5億英鎊(約241.5億元人民幣)用於開發新技術和產品,以此擴充現有產品組合的類別,並且投資的重點會放在動力電池技術上。理想汽車申請配售4700萬股ADS日前,理想汽車宣布將申請配售4700萬股美國存託股票,籌措資金用於研發新一代電動汽車技術,本次發行的淨收入約為16.020
  • 宋楠:綜合研判別克微藍6改型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狀態
    最終,總行駛裡程為122公裡,動力電池剩餘電量值(SOC)為68%,百公裡綜合電耗約為14度電。2、別克微藍(VELITE)6改型電動汽車電驅動技術狀態:根據充電時動力電池電芯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出現充電電量,超過動力電池裝載電量,而多出的電量是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運行時消耗的電量。4、別克微藍(VELITE)6改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安全設定:
  • 200億元造車「失敗」後,戴森又盯上了研發電池...
    儘管放棄了造車項目,但戴森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並沒有熄滅。(微信公號:CNWAUTO)11月26日,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宣布,計劃投資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以開發電動汽車電池、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按照規劃,戴森到2025年其產品組合將擴大一倍。
  • WNEVC 2020 | 比亞迪魯志佩:高集成刀片動力電池技術創新
    其中,在9月29日舉辦的「先進動力電池技術創新」 主題峰會上,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開發中心副總監魯志佩發表精彩演講。其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1.刀片電池具有如下優點:零部件數量減少40%,VCTP增加50%,整個電池系統成本下降30%。
  • 動力電池回收盈利「迷霧」
    02產權不完善下的動力電池量少價高除政策因素影響外,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未到來和回收體系不完善,導致合規回收企業手中的退役動力電池量少價高。同時願意為整車廠承擔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主體責任。還建設有電池包柔性自動化拆解生產線,能在保證安全環保的前提下,提高電池回收利用殘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電池包尺寸繁雜,標準不統一,拆解技術難度大,再加上規模量一時半會上不去。對合規企業而言,盈利之路依舊艱難。
  • 深度:實測哪吒U電驅動技術與動力電池恆溫熱管理策略
    接下來,新能源情報分析網將對哪吒U的智能駕駛技術靈敏度、全程開啟駕駛艙空調製冷模式的綜合續航裡程、快充狀態下動力電池熱管理策略以及車型平臺與同為造車新勢力的威馬EX56,進行深度對比解析。哪吒U的電池系統工程師,在基於電芯升溫緩慢且不激進的工況下,採用低功率製冷+低轉速電子扇的主動散熱策略。在吐魯番這種高溫環境,哪吒U在靜止停放且暴曬足夠長時間、且電芯溫度達到55攝氏度或更高溫度,首要保證整車啟動順利,動力電池系統處於可控狀態,Hozon EPT2.0恆溫動力電池管理系統迅速接入並進行全負載主動降溫。3、哪吒U車型平臺技術狀態:
  • 深度:研判吉利幾何C電驅動技術與動力電池熱管理控制策略
    根據以往評測經驗,在室外溫度不超過不超過40攝氏度進行直流快充,很難達到激活幾何C的動力電池熱管理控制系統的高溫散熱功能閾值(溫度)。相對2020年在售的主流車型看,動力電池在快充模式高溫散熱功能開啟的電芯溫度點普遍處於36-37攝氏度。如果在大功率直流快充工況下,多組電芯溫度達到36-37攝氏度,即便多數電芯溫度沒有達到,也會開啟高溫散熱功能。
  • 探秘戴森數碼馬達:技術革命源動力
    數碼馬達技術是戴森科技的核心,為產品的卓越性能提供強勁支持。戴森將小巧而強勁的數碼馬達融入到幹手器、吸塵器及美發造型器等多個領域,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為人們營造更健康且有品質的生活。今日,戴森在「源動」戴森數碼馬達沉浸體驗日上全方位展現戴森的核心科技魅力。
  • 2020WNEVC創新技術解讀|動力電池高效成組CTP技術
    發明了配套CTP的高集成高柔性熱管理系統,將熱管理系統集成至電池包下箱體,取消了複雜的水管及連接組件,並研究不同電池單體的受熱狀態優化熱管理路徑,解決了傳統熱管理只能控制局部電池單體溫升的技術難題,不僅實現同時控制所有電池單體溫升,並根據各個電池單體的不同溫升進行自適應加熱和散熱,有效保證電池單體的一致性和良好的性能表現。
  • 一年整車絕緣和動力電池故障?修2個月,廠家沒配件沒代步車?
    車輛出現動力電池故障但是廠家一直沒有貨。具體怎麼回事?我們來聽車主怎麼說。據車主蔣先生表示:自己購車回來一直作為營運車輛在使用。2020年9月20日,車輛儀錶盤突然提示車輛電池整車絕緣故障,動力電池出現故障,並且車輛無法正常行駛,充電也充不進去。
  • 宋楠:江淮iEVS4電驅動技術和動力電池熱管理策略匯總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江淮iEVS4熱管理系統,由電驅動熱管理系統和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組成,動力電池熱管理包含高溫冷卻和低溫預熱系統。備註:本文僅對江淮iEVS4電動汽車電驅動和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狀態深度解析。
  • 新能源產業風雲變幻細數整車企業與動力電池廠分與合
    特斯拉正一步步擴大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布局,投資專注鋰電技術產業化的傑夫·戴恩研究團隊;收購擅長乾電極技術與超級電容技術的電池技術公司Maxwell及加拿大電池生產設備商Hibar,完成從電池技術研發、樣品驗證到大規模量產的全面布局。日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電池日」或將推遲到5月份,公司將在「電池日」上主推Maxwell的乾電極技術。
  • 是什麼讓賣吹風機的戴森決定不造電動車了?
    可以這樣理解戴森的想法,從技術上說,他可以造出一臺堪稱完美的汽車,但在商業上,如何打通上下遊行業,實現量產,並最終盈利,他表示看不到希望,與其無休止的不斷砸錢,不如及時止損。對於這個消息,除了戴森汽車研發部門的員工感到震驚外,對新能源汽車的同行也帶來巨大的震動,連英國首富都玩不轉新能源汽車了,其它車企恐怕真有一種唇亡齒寒的感覺吧!
  • 國內企業的固態電池技術儲備與研發進展如何?
    毫無疑問,成熟的鋰離子電池在不短的時期內仍將是動力、消費電子和中小規模儲能的最好選擇。但受制於現有體系架構和關鍵材料影響,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要實現300Wh/kg就具有極大的難度。 而按照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到2025年,純電動車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目標為400Wh/kg,2030年目標為500Wh/kg。
  • 盤點:全球掌握核心科技的動力電池巨頭
    盤點:全球掌握核心科技的動力電池巨頭全球電動汽車持續升溫,各大廠家爭先恐後地投資研發。作為其核心,全球範圍內來看,主流電動汽車和最具代表性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技術都是哪些廠商提供的呢?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哪些廠商的手中呢?
  • HEV 電池Pack和其進風口在整車上的布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過去的一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HEV的電池Pack和其進風管在整車上是怎麼布置的?在過去全球HEV的發展歷程中,基本上是「兩田一產」(豐田,本田和日產)在引領整個技術路線和主導整個HEV市場。而國內過去十多年由於電動汽車產業政策的原因,並沒有多少車企去開發HEV車型,因此對於HEV電池Pack可查詢的公開資料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