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被農牧民讚譽為邊境線的「活界碑」

2020-12-22 科爾沁都市報

在阿拉善右旗的中蒙邊境上,有一位74歲的老黨員,25歲時她便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裡遠的大漠戈壁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一守就是49年。她就是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蘇木牧民尼瑪老人。

49年來不論是黃沙漫天、乾燥酷暑,還是烏雲密布、冰雪交加,巡邏邊境線成為尼瑪每天雷打不動的事兒,由此她被當地農牧民讚譽為邊境線的「活界碑」。

要找到尼瑪老人這座「活界碑」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從旗政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鎮驅車出發,需行駛400多公裡,再穿越沙漠戈壁200多公裡才能找到她家。

沿著邊境線巡邏,尼瑪憶起49年巡邊生涯總有許多感慨。她第一次巡邊是1971年,那年她被派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擔任中蒙邊境線護邊員。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背著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來到黃沙漫天的邊境戈壁,白天邊放駱駝邊觀察,晚上5點開始找高點的山站崗、巡邏,守衛邊境。

戈壁深處天地闊遠,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發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對較大,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就成了真正意義上「流動哨所裡的兵」。

生活在戈壁,除了面臨生活上的困難,還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次,母子倆巡邊時突遭沙塵暴,整個天空瞬間陷入黑暗中,飛沙走石將母子倆分割在黑漆漆的沙暴中,孩子的哭聲和母親的叫聲在狂怒的風中顯得那麼微弱……3個多小時過去了,風停止了咆哮,尼瑪才看到了趴在沙子上瑟瑟發抖的兒子。像這樣的巡邊遭遇,尼瑪不知經歷了多少次。

春來秋往,寂寞單調、艱苦異常的生活,讓當年一同來守邊的2戶選擇了逐漸離開。尼瑪同樣面臨著選擇,家要看,國要守,日子卻不平靜。望著即將需要上學的孩子,面對丈夫多次央求,想著沒有醬醋、缺鹽少水的日子,尼瑪的心在糾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有責任守護祖國的邊疆,我要兌現我當初的承諾,這是我的信仰!」站在長長的邊境線上,尼瑪堅定地選擇留下來,用一生堅守這片土地。

孩子到了學齡,但懂事的他不願離開額吉,選擇留在母親身邊,和母親一起放牧、巡邏,一起分挑重擔。這一耽誤,就是一生。直到現在,哈達布和大字不識,一點簡單的漢語,還是跟哨所的軍人學的。

「母親是為守邊留下的,這麼多年來母親為守邊吃了不少苦,作為兒子應該陪伴在她左右。」哈達布和說。在兒子的眼中,額吉就像這每一粒沙,任憑狂風蹂躪,本色不改。

「愛人走了、民兵也撤了,離我們最近的親戚在200公裡以外,最近的鄰居也相距90多公裡。『8號點』剩了我們母子倆,我是『連長』,兒子是『小兵』,我倆白天放牧守邊,晚上聽收音機、給兒子講故事、猜謎語,守邊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來了!」回望過去,尼瑪老人儘管說得很平靜,可平靜話語中蘊含著老人始終不忘初心,再苦再難堅守為國戍邊的信念。

大漠無聲,黃沙無語。如今尼瑪已年逾古稀,兒子哈達布和、兒媳敖登格日勒深知母親內心的初心和使命,他們接過了母親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母親的腿腳不便了,現在主要是我和妻子巡邏守邊,我們要緊握『接力棒』,傳承好母親用一生守護邊境線的初心和使命,陪著老人繼續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

49年來,尼瑪母子義務巡邊18萬多公裡,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近千人次,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巖石」。母子倆的名字印照了他們的一生:用自己的光,鑄成堅如磐石的信念。

「作為一名黨員,黨和政府信任我,讓我來這裡守護邊境,我一定要守好。現在我年齡大了,腿腳不便了,但只要我能動,就要和兒子履行好這份職責,在這裡堅守一生!」尼瑪老人的話語體現了她對祖國濃濃的愛。今年6月,她被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宏章)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驅車兩天,我們找到了尼瑪老人
    尼瑪,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恩格日烏蘇嘎查一名牧民。守邊半個世紀,她被當地牧民親切地稱為永不移動的「活界碑」。12月18日,我們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從首府呼和浩特驅車兩天找到了尼瑪老人,蹲點跟蹤報導,開始講述老人的守邊故事。尼瑪老人。方圓80公裡只有尼瑪老人一家。
  • 「北疆楷模」尼瑪:一次選擇 一生守護
    這面國旗是阿右旗邊境管理大隊民警和阿右旗司法局同志們送給老人的,七一這天,他們來到「北疆楷模」尼瑪老人家中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老人一道重溫入黨誓詞,聆聽老人講述她為國守邊的感人故事,學習老人矢志報國的奉獻精神,徵求老人對邊境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
  • 信仰與堅守——尼瑪同志先進事跡宣講實錄
    邊境線上的「活界碑」○寶泉今天我要講述的是我的奶奶尼瑪老人的守邊故事,我用蒙古語叫她額木格額吉,額木格額吉從小到大一直陪伴著我長大,給了我無私的愛。額木格額吉出生於塔木素後方沙漠裡叫敖日格樂的地方。兄弟姐妹十人,長大成人的只有五個。
  • 與界碑為伴 與警旗同框 我們莊嚴宣誓!
    「我志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獻身於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獻身於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堅決做到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 巍巍長白山,界碑映警旗。在長白山脈的雙目峰邊境檢查站,民警們佇立在在界碑前,面對警旗,發出了為人民公安事業、為移民管理事業努力奮鬥的鏗鏘誓言。 該總站所屬各單位在人民警察節即將到來之際,廣泛開展「與界碑為伴,與警旗同框」向警旗宣誓活動,在長白山之巔,在三國交匯,在鴨綠江畔,在神聖的界碑旁,發出吉林移民管理警察時代最強音。
  • 邊境線上度過90天,他說:我把心留在了那裡……
    「破冰行動」初體驗打洛邊檢站地處雲南邊陲西雙版納,擔負著打洛口岸和巴達、布朗山2條邊民通道邊防檢查任務和6個執勤點位及34公裡邊境線巡邏管控任務。初到打洛,王守群就被這裡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深深吸引。但聽當地同事介紹後,他才知道這裡毗鄰世界毒源地「金三角」。
  • 西南邊境線上「貓鼠較量」:走私變成村裡熱門詞彙
    2016年,百色公安邊防支隊龍邦邊防派出所改變勤務模式,在重點路段和便道路口開展駐點封控,以高壓態勢打擊邊境走私行為,對不法分子和一些「靠邊吃邊」、為走私提供便利的邊民以嚴厲震懾。  2016年12月21日凌晨5時,5個黑影在夜色中打著手電筒在界碑一帶徘徊,確定環境安全後,5人將馱載貨物的幾十匹馬逐漸趕進龍邦邊防派出所轄區。  天色蒙蒙亮起,山裡下起細雨,在龍邦邊防派出所轄區熬夜設伏的邊防官兵等來了最佳抓捕時機。
  • 千裡邊境線上的小康圖景
    2008年,當地政府為水弄屯村民蓋起磚瓦房,修通砂石路,新建蓄水池。和村裡許多村民一樣,村民陶美羊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還買了第一輛摩託車。15000個日夜,磨破200多雙鞋;11塊界碑,每周巡邏2次,每次往返16公裡……百色市那坡縣平孟鎮弄湯村黨員凌尚前,在天池國防民兵哨所義務守邊40餘年,被譽為矗立在祖國南疆的「忠誠界碑」。「邊境無小事,事事連中央。」40年來,凌尚前有過數次選擇離開的機會,但他毅然選擇了堅守,把在邊防線巡邏執勤作為自己生命的最高追求。
  • 玻璃鋼反光膜界碑廠@蒙自玻璃鋼公路界碑@玻璃鋼反光膜界碑定製生產
    玻璃鋼反光膜界碑廠@蒙自玻璃鋼公路界碑@玻璃鋼反光膜界碑定製生產 電纜標誌樁又稱為:電力電纜標誌樁,標誌樁,天然氣標誌樁通道立式標誌樁。常用於電力、通信、燃氣、自來水、鐵路地理管線路徑通道指示標誌兼警告牌。
  • 讓我再最後親吻你一次,祖國的界碑
    讓我再最後執行一次巡邏任務,最後親吻一下祖國的界碑。12時許,巡邏官兵登上了巡邏車。從連隊到巡邏點位有20多公裡,路程不長,可要翻越兩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雪山達坂,30釐米厚的積雪早已將巡邏路和崖坡連成白茫茫的一片。海拔越高,氧氣越稀薄。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高原徒步行走不是一件容易事。
  • 東興口岸的大清國界碑,100多年的歷史了。
    這是大清國1號界碑,位於北崙河出海口即竹山港舊碼頭旁的小山坡上。清光緒十六年四月即1890年4月立,碑文為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是沿邊眾界碑之首。
  • 清朝時期,中國和俄羅斯的邊境線有多長?
    邊境線也叫國境線,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從世界範圍來看,劃分邊境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以天然的地理特徵為界,如山脈、河流,有的則是戰爭造成的結果,以戰後的實際控制線為界,還有的,直接以經緯線為界。那麼在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邊境線最長呢?
  • 鄉風文明的「種子」在農牧民心裡發芽
    張三明介紹,為進一步促進村風文明建設,黨總支把黨風、家風、村風、民風緊密結合起來,以先進促後進,以典型帶動普通,全面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創建水平。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創新形式,豐富載體,重點實施農牧民素質、人居環境、文明創建、移風易俗、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在廣袤的田野上播下文明的種子,廣泛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不斷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走進千家萬戶,不斷煥發新活力。
  • 長相守,到白頭,夢幻中朝邊境線自駕:體驗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
    【夢幻中朝邊境線】 長白山-百裡中朝邊境線-鴨綠江邊境放排自駕5日遊攻略文/雙姐旅遊中朝邊境東北起於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防川止於丹東的鴨綠江入海口 穿不透瀰漫在鴨綠江斷橋沿百公裡中朝邊境線,北朝鮮景色近在咫尺,偶遇鴨綠江放排,感受百年林業放排文化;(放排為北朝鮮不定期作業,不保證看到)D1 長春市今天,遊覽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長春市。長春比較有名的景點:偽滿皇宮、長影世紀城、淨月潭、長春電影製片廠等等。
  • 521號界碑丨你願意嫁給我嗎?Yes,I do.
    今天,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邊防一營參謀李巍達,和妻子王菲來到521號界碑前。 「這塊界碑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在界碑前再次拍下合影,李巍達感觸頗深。界碑見證我們的愛情■解放軍報記者 武元晉 中國國防報記者 王婧凌 通訊員 殷鵬釗今天,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邊防一營參謀李巍達,和妻子王菲來到521號界碑前。
  • 奎屯市開幹齊鄉梧桐樹村青年農牧民致富增收辦法多
    近年來,奎屯市開幹齊鄉積極引導農牧民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和特色種植產業,通過「村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民」模式,拓寬致富思路,助力全鄉農牧民增收致富。  4月初,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80、90後待業年輕人成立了丹德特色種植合作社,承包殘疾人低保戶及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村民撂荒的庭院,種植特色農產品,每年為被承包家庭帶來近5000元收益。   開幹齊鄉梧桐樹村丹德特色種植合作社社員夏力哈爾·百山哈孜說:「自從加入了這個合作社後,我有了固定收入,而且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升,我會用我辛勤的勞動去創造美好生活。」
  • 鄂爾多斯:打好「消費牌」 扶一把農牧民
    在脫貧攻堅戰中,鄂爾多斯緊扣「長遠」做文章,以「扶一把」消費扶貧行動為抓手,既激發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又解決產品的「龍尾」延伸半徑,將企地合力向長效發展深度融合推進。企地合力,讓農牧民在家門口「連結」上大市場,讓眾多的綠色農副產品由「口碑經濟」變為「品牌經濟」,為鄉村振興積蓄力量。
  • 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訓:用一技之長敲開致富之門
    近年來,自治區相關部門在充分尊重農牧民培訓和就業意願的前提下,依託農牧民轉移就業實名制系統,詳細摸底群眾需求,按照培訓項目和培訓方式等由勞動者自主選擇的原則,開展精準技能培訓,有效滿足了群眾學習一門技術、找一份穩定工作的需求,為全區就業局勢持續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哈邊境邊防團在界碑會哨,合力管邊控邊
    中哈邊境邊防團在界碑會哨,合力管邊控邊 12月2日,駐防中哈邊境塔城、博樂交界的兩邊防團官兵,前往中哈邊境266號界碑處進行年度會哨,並以此為牽引,互聯互通、互助合作管邊控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