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右旗的中蒙邊境上,有一位74歲的老黨員,25歲時她便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裡遠的大漠戈壁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一守就是49年。她就是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蘇木牧民尼瑪老人。
49年來不論是黃沙漫天、乾燥酷暑,還是烏雲密布、冰雪交加,巡邏邊境線成為尼瑪每天雷打不動的事兒,由此她被當地農牧民讚譽為邊境線的「活界碑」。
要找到尼瑪老人這座「活界碑」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從旗政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鎮驅車出發,需行駛400多公裡,再穿越沙漠戈壁200多公裡才能找到她家。
沿著邊境線巡邏,尼瑪憶起49年巡邊生涯總有許多感慨。她第一次巡邊是1971年,那年她被派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擔任中蒙邊境線護邊員。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背著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來到黃沙漫天的邊境戈壁,白天邊放駱駝邊觀察,晚上5點開始找高點的山站崗、巡邏,守衛邊境。
戈壁深處天地闊遠,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發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對較大,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就成了真正意義上「流動哨所裡的兵」。
生活在戈壁,除了面臨生活上的困難,還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次,母子倆巡邊時突遭沙塵暴,整個天空瞬間陷入黑暗中,飛沙走石將母子倆分割在黑漆漆的沙暴中,孩子的哭聲和母親的叫聲在狂怒的風中顯得那麼微弱……3個多小時過去了,風停止了咆哮,尼瑪才看到了趴在沙子上瑟瑟發抖的兒子。像這樣的巡邊遭遇,尼瑪不知經歷了多少次。
春來秋往,寂寞單調、艱苦異常的生活,讓當年一同來守邊的2戶選擇了逐漸離開。尼瑪同樣面臨著選擇,家要看,國要守,日子卻不平靜。望著即將需要上學的孩子,面對丈夫多次央求,想著沒有醬醋、缺鹽少水的日子,尼瑪的心在糾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有責任守護祖國的邊疆,我要兌現我當初的承諾,這是我的信仰!」站在長長的邊境線上,尼瑪堅定地選擇留下來,用一生堅守這片土地。
孩子到了學齡,但懂事的他不願離開額吉,選擇留在母親身邊,和母親一起放牧、巡邏,一起分挑重擔。這一耽誤,就是一生。直到現在,哈達布和大字不識,一點簡單的漢語,還是跟哨所的軍人學的。
「母親是為守邊留下的,這麼多年來母親為守邊吃了不少苦,作為兒子應該陪伴在她左右。」哈達布和說。在兒子的眼中,額吉就像這每一粒沙,任憑狂風蹂躪,本色不改。
「愛人走了、民兵也撤了,離我們最近的親戚在200公裡以外,最近的鄰居也相距90多公裡。『8號點』剩了我們母子倆,我是『連長』,兒子是『小兵』,我倆白天放牧守邊,晚上聽收音機、給兒子講故事、猜謎語,守邊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來了!」回望過去,尼瑪老人儘管說得很平靜,可平靜話語中蘊含著老人始終不忘初心,再苦再難堅守為國戍邊的信念。
大漠無聲,黃沙無語。如今尼瑪已年逾古稀,兒子哈達布和、兒媳敖登格日勒深知母親內心的初心和使命,他們接過了母親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母親的腿腳不便了,現在主要是我和妻子巡邏守邊,我們要緊握『接力棒』,傳承好母親用一生守護邊境線的初心和使命,陪著老人繼續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
49年來,尼瑪母子義務巡邊18萬多公裡,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近千人次,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巖石」。母子倆的名字印照了他們的一生:用自己的光,鑄成堅如磐石的信念。
「作為一名黨員,黨和政府信任我,讓我來這裡守護邊境,我一定要守好。現在我年齡大了,腿腳不便了,但只要我能動,就要和兒子履行好這份職責,在這裡堅守一生!」尼瑪老人的話語體現了她對祖國濃濃的愛。今年6月,她被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宏章)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