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炳睿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善,這裡面就有不善的一面了。
所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名相都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好尚取捨偏私之心假立的,所以也是互相依存的。
所以聖人以無為之心(客觀的,不執於名相的,無偏私的心)來應事,用實際行動而不是用口頭說教來教化人民。萬事萬物紛紛湧來時,坦然接納而不牴觸,像天地一樣創造了事物不拘為己有,做成了事而不以為自己的資格,成就了功業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為聖人不居功自傲,他的功勞才被天下人牢記而不朽!
具體闡釋一下,儒家講的是人道,道家講的是天道,所以《道德經》處處都與普通人的想法相反,所以難以理解。但是,又處處體現出大智慧。拿美與醜來說,舉個例子,前些年中國流行「錐子臉」,於是許多人不惜整容刮骨,有的整容失敗,臉都變形了。所以大家很快對這種「美」產生了厭惡,覺得那個臉形並不好看了。楚王喜歡細腰的美女,於是宮中的女人因減肥而餓死了不少,這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的醜的一面?
就善惡而言,也是如此。這些年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興,大家開始明白善惡報應,於是許多人經常買物放生,但是卻沒有考慮放生的動物對環境的影響,有的人放生一些兇猛的魚類,結果放下去後把其它魚類吃了很多。有些人長期固定在一個商家那裡購買放生動物,商家因此去提前大量捕獲動物以供應他們。這豈不是由善而產生的惡?
所以,普通人所謂的美醜善惡都是因為自己的好尚取捨而假立的,凡是讓自己滿意的都是美的善的,反之都是醜的惡的。豈不是你以為是美的善的,在別人看來卻是醜的惡的。而聖人對待這些名相對立的事物抱一種超脫的,「」允執厥中」的態度。拿美醜來說,禪宗大師濟公和虛雲長老因為是出世之人,並不以破衣邋遢為醜,隨緣待人接物。而南懷瑾大師因為是入世之人,常常一幅儒家學者長衫打扮,也並不執著於光鮮的穿戴。拿善與惡來說,舉個例子,歌利王肢解佛陀,一般人認為歌利王惡,但佛陀說他善,幫自己成道了。所以,聖人站在大道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名相對立的事物,以不偏私,不執著,不尚名的無為之心來應事。
但是,這並不是說聖人讓我們對人世間的事物善惡不分,漠然置之!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人世間有人世間公認的善惡美醜基本標準,比如:以無私的心去做利他之事就是我們公認的善。聖人是教導我們去做有善於他人的美善之事,而不執著於一己之名利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