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道德經》中「斯」字誤解了,就會錯過老子要表達的原意

2020-12-13 象行文字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

這段話一般解釋被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不善的存在。」

這個解釋看似沒有錯誤,但與正確理解有著微妙而關鍵的不同。

重點是對關鍵字「斯」的理解。

通常,我們接觸這個「斯」字都是從中學課本上開始的。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裡的「斯」一般被解釋為「這樣」。它是一個指示代詞。

如果「斯」在古漢語中沒有別的解釋的話,上面的翻譯也無可厚非。

但實際上「斯」字還有更加常用的含義,只是在現代漢語中很少用到罷了。

例如,《詩.陳風.墓門》:「墓門有荊,斧以斯之。」

《漢書·嚴助傳》。註:"析薪者也。"

《廣雅》:"今俗語猶呼手裂為斯。"

上面的「斯」都是作為動詞使用,其含義就是把一件東西一分為二。

斧劈石

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到,「斯」作為動詞在古代一種最普遍的用法。而從「斯」演繹為指示代詞「茲」,是一種象聲的演繹。

在湖北一帶方言中,至今仍然有人把東西一劈兩半稱為之為「斯」。

當我們正確理解了「斯」的含義後,再來看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這段話,就會領悟到與一般翻譯所存在的微妙的不同。

老子的原意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為美,是將惡去掉的緣故,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是將不善去掉的緣故。

這句話好像什麼都沒有說,但卻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

首先,老子在這段話中描述的是「天下人」的觀點,而非「聖人」的觀點。

在整部《道德經》中,老子都是將「天下人」和「聖人」作為兩個相對的概念而提及的。換句話說,「天下人」就是「普通人」。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看到了普通人沒有能夠看到的道理。

我們知道,「善」與「不善」是相對立的。但是一般人卻只能看到對立概念中的一面,而忽視另外的一面。例如看到了「善」就忘記了「不善」。

但是,「善」與「不善」並不是只有對立的性質,它們同時還處於同一個統一體中。

所謂「大善即大惡」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順便提一下,有些人對為什麼老子把「美」和「惡」相對,感到不理解。

實際上,在古漢語中它們指的是「鮮美的氣味」和「令人厭惡的臭味」的意思。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具體考證一下。

麝香

對香水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知道,香和臭其實本身是同一種味道。香到了極點就是臭,惡臭稀釋到一定程度會變為異香。

但是,一般人要麼只能聞到香,要麼只能聞到臭,無法同時聞到香和臭。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那些年錯過的經典之道德經萬物都在得失選擇中成就自己的完美,作為「生而神靈」的人,為什麼不能明白成和缺,得和失,是相反相成,矛盾又統一的呢?如果你要有所「大成」,那就必須有所缺失。同時,如果你只盯著自己的「大成」看,忘乎所以,目中無人,驕縱自滿,這樣也是不好的,因為這樣只會帶來災禍。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樣的話。 乃至於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用到這句話。 偶爾在人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時,都會在自己「以牙還牙」後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天地不仁都「以萬物為芻狗」,我為何要忍讓?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淵回道德:《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
    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道德經的根是道! 道德經的脈也是道!! 道德經的魂同樣是道!!!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根是道呢? 所謂的根,是根本,是源頭。 道德經的根本,道德經的源頭,毋容置疑就是道。那麼道德經這本書,這部流傳萬世的傳奇經典。它的根本,它的本源,毋容置疑也是道。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因為他們都懂得老子所要強調的,做人做事,都應當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並非是與別人的攀比,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 我初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對老子思想形成原因的猜測
    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分別對「道」和「德」進行了闡述,道論的核心是柔弱,德論的核心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所反映出的思想極端消極,消極到一無所為的狀態。《道德經》實際上是這四個注本的綜合本,包括「道德經」的書名以及書中章節分段都是由此而來。因此學界把它叫傳世通行本,但這個通行本並不是老子書原本。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真善美在哪?《道德經》在第一篇就提出「道」與「名」兩個終極大詞及其含義,所謂的「道」,只是一個虛幻的名詞,沒有恆常的「道」,也沒有恆常的「名」,都是為了表達方便,暫定為「道」而已。「道」的本質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只是人為的「名相」表達,將「道」稱呼為「道」其實本身就早已著相。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老子主張「愚民」?《道德經》最被人誤解的觀點之一!
    長期以來,主流觀點一直認為,老子是反智主義的,主張實施愚民政策。 這主要是因為,《道德經》(《老子》)中有多處言道: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道德經》貴柔。
  • 《道德經》中的這12個字,把無數人拒之門外,不得其中的奧秘
    在所有的國學書籍中,我對《道德經》的印象最深刻,首先是因為它是我完整讀完的第一本國學書籍,其次是因為《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深深地折服了我,讓我受益匪淺。《道德經》這本書的作者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所著,因為全文只有五千餘字,所以《道德經》又稱之為《老子五千文》。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老子《道德經》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天道」
    入了社會,進入某個圈子,時間長了,我們也會發現不少「潛規則」;它們不能觸碰,一旦觸碰,就會讓人頭破血流。魯迅先生是一位犀利的智者,他對社會及人性的認知經常是一針見血。然而,他卻說:不讀老子道德經,就不懂人生真諦。
  • 五千字《道德經》被人當作心靈雞湯?專家:普通人根本沒資格讀
    老子是什麼人呢?很多人認為老子就是世外隱士,把《道德經》看作是心靈雞湯,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受到挫折看看《道德經》安慰安慰自己,要讓自己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想開一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子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史官,在東周末年就是現在的中央檔案館館長,歷代統治者在新登皇位之後,一般都要按照慣例來處理國務,如何按照慣例呢?這就得問老子了,因此老子對宮廷的史料以及權力的秘密是再了解不過了,這個角色讓老子看到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血雨腥風,因此他才心灰意冷,騎青牛出函谷關,留下五千字《道德經》。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