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這段話一般解釋被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不善的存在。」
這個解釋看似沒有錯誤,但與正確理解有著微妙而關鍵的不同。
重點是對關鍵字「斯」的理解。
通常,我們接觸這個「斯」字都是從中學課本上開始的。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裡的「斯」一般被解釋為「這樣」。它是一個指示代詞。
如果「斯」在古漢語中沒有別的解釋的話,上面的翻譯也無可厚非。
但實際上「斯」字還有更加常用的含義,只是在現代漢語中很少用到罷了。
例如,《詩.陳風.墓門》:「墓門有荊,斧以斯之。」
《漢書·嚴助傳》。註:"析薪者也。"
《廣雅》:"今俗語猶呼手裂為斯。"
上面的「斯」都是作為動詞使用,其含義就是把一件東西一分為二。
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到,「斯」作為動詞在古代一種最普遍的用法。而從「斯」演繹為指示代詞「茲」,是一種象聲的演繹。
在湖北一帶方言中,至今仍然有人把東西一劈兩半稱為之為「斯」。
當我們正確理解了「斯」的含義後,再來看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這段話,就會領悟到與一般翻譯所存在的微妙的不同。
老子的原意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為美,是將惡去掉的緣故,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是將不善去掉的緣故。
這句話好像什麼都沒有說,但卻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
首先,老子在這段話中描述的是「天下人」的觀點,而非「聖人」的觀點。
在整部《道德經》中,老子都是將「天下人」和「聖人」作為兩個相對的概念而提及的。換句話說,「天下人」就是「普通人」。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看到了普通人沒有能夠看到的道理。
我們知道,「善」與「不善」是相對立的。但是一般人卻只能看到對立概念中的一面,而忽視另外的一面。例如看到了「善」就忘記了「不善」。
但是,「善」與「不善」並不是只有對立的性質,它們同時還處於同一個統一體中。
所謂「大善即大惡」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順便提一下,有些人對為什麼老子把「美」和「惡」相對,感到不理解。
實際上,在古漢語中它們指的是「鮮美的氣味」和「令人厭惡的臭味」的意思。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具體考證一下。
對香水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知道,香和臭其實本身是同一種味道。香到了極點就是臭,惡臭稀釋到一定程度會變為異香。
但是,一般人要麼只能聞到香,要麼只能聞到臭,無法同時聞到香和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