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張「愚民」?《道德經》最被人誤解的觀點之一!

2020-12-23 騰訊網

長期以來,主流觀點一直認為,老子是反智主義的,主張實施愚民政策。

這主要是因為,《道德經》(《老子》)中有多處言道: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第三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第六十五章)

等等。這些都被視為老子主張「愚民」的證據。

不過,正如有許多學者所指出,如果說老子反對人民群眾學習知識,主張故意使人民愚昧,以利於統治者長久維持統治;那麼,綜觀《老子》全書,卻有諸多矛盾之處。

比如,老子對階級社會基本是持批判態度的。這種批判也包含著對統治者奴役、壓迫人民的批判,並且明顯地表現了老子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和抗議。

胡適先生就稱老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統治者放大炮的革命黨」!而且老子主張「愛民治國」(第十章)——

這樣一個批判統治者和同情人民的思想家,卻又主張愚民,似乎不太說得過去。

所以,有學者推測,《老子》第六十五章「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原文或為「娛之」,「娛」字解為「悅樂」;但後來卻被妄改為「愚之」,以迎合封建統治者的意圖。

又如,《老子》書中多處稱揚赤子、嬰兒的無知無識,認為那是最富有生命力、最合乎自然的狀態;

第二十章自言「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以及「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等;

第四十九章又稱,聖人「為天下渾其心」……

可見,老子所說的「愚」民,應該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個意思。因為如果說老子主張使人民愚昧的話,那麼他不單要「愚」人民群眾,而且連自己和聖人也要「愚」,似乎不太說得通。

那麼,老子所說的「愚」,是什麼意思呢?

著名道家文化學者陳鼓應先生在《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中指出:

「後人以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其實這裡所說的『愚』,是真樸的意思。老子期望統治者培養出篤實的政風,引導人民以摯誠相處。老子不僅期望人民真樸,他更要求統治者以身作則……老子以『愚人之心』來讚許聖人的心態,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個自我修養的理想境界」。

此外,還有學者指出,老子所謂「愚」,不僅只是「真樸」、「素樸」,同時還是一種「大智」。

《老子》中慣用一種表達方式,即「正言若反」,這是老子辯證法的一個顯著特徵。

《老子》中有大量類似的話,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

像「大巧若拙」,巧和拙,本是對立的,相應固定的。但是某些作為,表面上看來是「拙」,人們也稱其為「拙」,但實際卻是比通常所謂的「巧」還要「巧」的 「大巧」;而通常所認為的「巧」,相對於「大巧」來說,就成為「拙」了。

「智」和「愚」也類似(大智若愚)。

另外,《老子》中還有一句著名的話:「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與「人之道」是對立的。

當以「人之道」者的語言,來表達「天之道」者的概念時,便形成了「正言若反」的表述方式——

「人之道」者以為「智」的,「天之道」者則以為「愚」;反之,「人之道」者以為「愚」的,「天之道」者則以為「智」。

在老子看來,依「人之道」(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智」)行事,於人於己都未必有好的結果;而依「天之道」(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愚」,但卻是真正的「大智」)行事,則於人於己皆有利無弊。

老子希望我們遵循「天之道」,而不要被一些錯誤的常識或常態所蒙蔽、所束縛。

總之,那種認為老子是站在統治者立場上主張愚民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道德經:「不爭」有悖於現在的價值觀?很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義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思想解讀,從任何一個篇章中都可以發現,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人們提起《道德經》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無為」二字,其實除了這個以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不爭」便是其中之一。
  • 《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老子主張「無為之治」,統治者不強制幹預百姓的生活。在這裡,意思也就是「聖人」不需要自作聰明的去幹預百姓的生活,只需要聽從民意,按照他們的意願去治理國家,這樣以民為主的治國之道,當然能為百姓帶來百倍的好處。「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拋棄仁義,人民就能恢復「孝慈」?如果你這樣理解,那你就錯了。老子在這裡是反向思維;拋棄的並非仁義,而是人性的假仁假義。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如果把《道德經》中「斯」字誤解了,就會錯過老子要表達的原意
    《道德經這段話一般解釋被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不善的存在。」斧劈石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到,「斯」作為動詞在古代一種最普遍的用法。而從「斯」演繹為指示代詞「茲」,是一種象聲的演繹。
  • 我初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對老子思想形成原因的猜測
    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分別對「道」和「德」進行了闡述,道論的核心是柔弱,德論的核心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所反映出的思想極端消極,消極到一無所為的狀態。《道德經》實際上是這四個注本的綜合本,包括「道德經」的書名以及書中章節分段都是由此而來。因此學界把它叫傳世通行本,但這個通行本並不是老子書原本。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樣的話。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智慧。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無奈老子西遊決心已定,尹喜十分不舍,於是再三懇求老子在函谷關住上幾天,以求聞聽。尹喜越聽越得奧妙,怕老子西去後再也無緣面聽教誨,又請求老子必須留下一本著作,才可以通關放行。老子無奈,於是留下了5000字《道德經》一文,然後歸隱隴西。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的故事,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
  • 五千字《道德經》被人當作心靈雞湯?專家:普通人根本沒資格讀
    老子是什麼人呢?很多人認為老子就是世外隱士,把《道德經》看作是心靈雞湯,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受到挫折看看《道德經》安慰安慰自己,要讓自己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想開一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子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史官,在東周末年就是現在的中央檔案館館長,歷代統治者在新登皇位之後,一般都要按照慣例來處理國務,如何按照慣例呢?這就得問老子了,因此老子對宮廷的史料以及權力的秘密是再了解不過了,這個角色讓老子看到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血雨腥風,因此他才心灰意冷,騎青牛出函谷關,留下五千字《道德經》。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無用第十一)
    他標註流傳下來的道德經是比較貼近老子的思想的,而且相較於宋唐名家,他的時代也更接近老子,語言習慣和風俗還有些相同,變遷得不是特別的嚴重。河上公將道德經分成了81章,每一張去了一個提綱挈領,直入主題的小標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領會道德經的思想。比如今天的內容是道德經第十一章,河上公取名曰:無用。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更是在「逍遙遊」中寫道: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即至人能夠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神人無意於求功,有道的聖人無意追求美名。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
  • 淵回道德:《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
    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道德經的根是道! 道德經的脈也是道!! 道德經的魂同樣是道!!!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根是道呢? 所謂的根,是根本,是源頭。 道德經的根本,道德經的源頭,毋容置疑就是道。那麼道德經這本書,這部流傳萬世的傳奇經典。它的根本,它的本源,毋容置疑也是道。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比較完整的原文是:「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裡面蘊含了老子的辯證思維和對自然狀態的崇尚,把萬物的最高境界歸於自然而非人為。這段話字字珠璣,句句智慧,閃耀著哲學的光芒。
  • 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3)
    對《道德經》中「不爭」的解讀,分歧很大,這和《道德經》的立意太高有關。在《道德經》中,道不與萬物爭;聖人為有道之人,所以聖人也不與百姓爭。那百姓之間,互相要不要爭呢?《道德經》給國家治理者——聖人提出的建議是:讓百姓不要太追逐財富,這樣他們就不爭了。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淡泊名利。 串起來講,這句話就是說,使人們不過度地追求財富,這樣他們就不會互相爭名奪利了。
  •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出關,是避難還是自殺?學者:當時他太痛苦
    書記先生竟打起磕睡來」,而他的《道德經》也與「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等類」放在一起。老子的觀點和方法,可供與老子同品格的人借鑑應用。全世界讀《道德經》的人,還真不少。二次大戰前,德國大學生讀尼採。大戰後,必讀李耳。尼採和老子的觀點有點相似之處:宇宙觀決定世界觀,世界觀決定人生觀。
  • 《老子》開篇第一句,兩千多年來竟一直被誤解?真正含義又是什麼
    道家最重要的著作眾所周知便是《老子》,其五千言微言大義,發幽探微。也正因為其過於簡約,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誤解,其中誤解較多的則推開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關於這句話,一直以來都做「道可以闡述,但是能闡述出來的就不是真正的道」的解釋。按照這種口吻,則完全是一種玄學家的做派,這是和《老子》全書的宗旨相違背的。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泰伯》)以天為最大,這是當時一般人的共識。老子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問題,認為天並非永恆的、並非最根本的,而最根本的是『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即表示,稱『先天地生』的本體為『道』,乃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