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主流觀點一直認為,老子是反智主義的,主張實施愚民政策。
這主要是因為,《道德經》(《老子》)中有多處言道: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第三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第六十五章)
等等。這些都被視為老子主張「愚民」的證據。
不過,正如有許多學者所指出,如果說老子反對人民群眾學習知識,主張故意使人民愚昧,以利於統治者長久維持統治;那麼,綜觀《老子》全書,卻有諸多矛盾之處。
比如,老子對階級社會基本是持批判態度的。這種批判也包含著對統治者奴役、壓迫人民的批判,並且明顯地表現了老子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和抗議。
胡適先生就稱老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統治者放大炮的革命黨」!而且老子主張「愛民治國」(第十章)——
這樣一個批判統治者和同情人民的思想家,卻又主張愚民,似乎不太說得過去。
所以,有學者推測,《老子》第六十五章「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原文或為「娛之」,「娛」字解為「悅樂」;但後來卻被妄改為「愚之」,以迎合封建統治者的意圖。
又如,《老子》書中多處稱揚赤子、嬰兒的無知無識,認為那是最富有生命力、最合乎自然的狀態;
第二十章自言「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以及「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等;
第四十九章又稱,聖人「為天下渾其心」……
可見,老子所說的「愚」民,應該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個意思。因為如果說老子主張使人民愚昧的話,那麼他不單要「愚」人民群眾,而且連自己和聖人也要「愚」,似乎不太說得通。
那麼,老子所說的「愚」,是什麼意思呢?
著名道家文化學者陳鼓應先生在《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中指出:
「後人以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其實這裡所說的『愚』,是真樸的意思。老子期望統治者培養出篤實的政風,引導人民以摯誠相處。老子不僅期望人民真樸,他更要求統治者以身作則……老子以『愚人之心』來讚許聖人的心態,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個自我修養的理想境界」。
此外,還有學者指出,老子所謂「愚」,不僅只是「真樸」、「素樸」,同時還是一種「大智」。
《老子》中慣用一種表達方式,即「正言若反」,這是老子辯證法的一個顯著特徵。
《老子》中有大量類似的話,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
像「大巧若拙」,巧和拙,本是對立的,相應固定的。但是某些作為,表面上看來是「拙」,人們也稱其為「拙」,但實際卻是比通常所謂的「巧」還要「巧」的 「大巧」;而通常所認為的「巧」,相對於「大巧」來說,就成為「拙」了。
「智」和「愚」也類似(大智若愚)。
另外,《老子》中還有一句著名的話:「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與「人之道」是對立的。
當以「人之道」者的語言,來表達「天之道」者的概念時,便形成了「正言若反」的表述方式——
「人之道」者以為「智」的,「天之道」者則以為「愚」;反之,「人之道」者以為「愚」的,「天之道」者則以為「智」。
在老子看來,依「人之道」(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智」)行事,於人於己都未必有好的結果;而依「天之道」(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愚」,但卻是真正的「大智」)行事,則於人於己皆有利無弊。
老子希望我們遵循「天之道」,而不要被一些錯誤的常識或常態所蒙蔽、所束縛。
總之,那種認為老子是站在統治者立場上主張愚民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