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第一年,5個特殊生理期的養育對策,新手爸媽要牢記

2020-12-26 櫻花媽咪育兒經

小燕上月剛生一個大胖小子,全家人別提多高興了,尤其是爺爺奶奶都已退休,也搬到附近住,全力幫著小兩口帶孫子。

小燕剛出月子,原先請的月嫂要離開,小燕就想讓她再留半個月,自己擔心還是沒法照顧寶寶。奶奶嫌費用有點高,認為兒子都是自己帶大的,不也挺好的嗎?就催著月嫂結帳離開。

小燕有些急了,整個月子裡,她看得很清楚,受過訓練的月嫂照顧寶寶,真是和老人不一樣,不管是洗澡、餵奶、按摩、護理,樣樣都熟練,而且手法科學,寶寶也很舒服;奶奶雖然照顧寶寶也挺用心,可明顯就是沒有經過職業培訓的,比不上月嫂的專業手法。

就想再讓月嫂停半個月,自己身體好點,能和奶奶一起照顧寶寶,畢竟這個月,自己已經和月嫂學會了寶寶的基本護理方法,學習了許多科學知識。

為了說服奶奶,小燕就問奶奶:你知道寶寶一歲以內,有幾個重要的發育關鍵期,需要家長的特殊護理?

奶奶說:不就是三翻四坐八爬什麼的嗎?誰家寶寶都是這麼過來的,哪有什麼特殊護理的,該吃吃,該喝喝唄!

小燕啞然失笑,耐心地和奶奶普及了這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是小燕月子裡沒事時候看的,還有月嫂教的。

奶奶一聽,恍然大悟,現在養孩子真不是以前那種給口吃喝就行的觀念了。科學養育寶寶,真可以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在寶寶發育關鍵期,家長養育不當的話,真的會錯失助力寶寶智力飛躍的黃金期,後期無法彌補。

比如,在很多老年人的觀念裡,一歲不到的寶寶,只能是吃了睡,睡了吃,最多就是醒的時候抱抱。

其實,按照兒童生理科學發展的理論,這時候的寶寶無論是大腦還是身體,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只是寶寶不會表達,這就要看家長懂不懂育兒知識,能不能觀察出來,進而輔以相應的養育策略了。

一、新生寶寶的母乳培養階段

1、及早建立母乳通道。

母乳是上天賜給寶寶最好的出生禮物,甘甜的母乳不僅可以給寶寶提供健康的營養和水分,還可以幫助新生兒胃腸道建立正常菌群,提高寶寶的免疫力。要讓寶寶儘早建立對母乳的依賴感。如果剛出生的寶寶,第一時間接觸的是母乳,就很容易建立起對母乳的依賴。

2、父母注意事項

一般來講,新生兒出生後1小時,應讓其吸吮母乳,以儘早適應吸食母乳的味道,這時候,雖然寶媽身體很虛弱,但是為了寶寶健康,相信所有寶媽都會義無反顧地;這時候寶媽也不要怕還沒有乳汁分泌,其實嬰兒頻繁的吸吮,還有益於母乳的儘早分泌。

無數現實已經證實,吃母乳的寶寶身體抵抗力、免疫力都要強於不吃母乳的。而且母乳方便、健康、營養,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

一旦錯過寶寶剛出生的最佳時段,寶寶沒有及時吃到母乳,要麼母乳分泌回縮,要麼寶寶已經習慣奶粉,再想建立母乳通道就比較困難了。

二、嬰兒吐奶頻繁期的養育

1、吐奶是新生兒常見現象

寶寶剛出生,吞咽系統、食道和胃等器官發育還不完善,所以經常會發生吐奶現象,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寶寶三個月以內,有一些新手父母在餵完奶之後,不懂後續的護理,極易造成寶寶吐奶現象,新手父母經常會手足無措。

2、父母應知應會

父母要學會防寶寶吐奶的技巧:每次餵完寶寶,要將寶寶豎直抱著20多分鐘左右,輕輕拍拍寶寶背部,直到拍出奶嗝;不要讓寶寶平躺著吃奶,要讓頭部高一些;每次餵奶時,環境儘量安靜;剛吃完奶也不要進行激烈的遊戲或逗弄。

三、輔食添加階段

1、輔食添加的必要性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母乳的營養顯然已經滿足不了寶寶發育所需營養,就需要家長及時給寶寶添加各類輔食,以均衡寶寶所需各種營養的攝入。科學的營養輔食搭配,也奠定了寶寶健康發育的基礎。

有的家長覺得母乳充足,因而較晚添加輔食,其實得不償失,因為六個月以後,母親母乳雖足,但營養成分單一,已經不足以滿足寶寶所需的營養種類了。所以及時給寶寶添加輔食非常必要。

2、家長對策

一般來說嬰兒4個月開始,就可以逐步添加輔食了,添加輔食要遵循幾個原則:要循序漸進,從稀到稠,從單一品種到混合品種。

先從素食開始,逐步添加易消化的軟爛葷食;比如:菜泥水果泥;爛麵條麵湯等等,儘量多種花樣,以促進寶寶味覺的發育,營養的全面吸收。

四、出牙的階段

1.寶寶出牙,情緒波動是正常現象

寶寶五六個月開始,就開始長出牙齒了,因為牙床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此時的寶寶可能表現出各種煩躁現象。

比如:食欲不振,寶寶不想喝奶;流口水,寶寶的兜兜成天溼漉漉的;寶寶經常咬玩具或自己的手指等,有時寶寶還變得煩躁不安,哭鬧不止,主要是因為長牙時牙齦會疼痛。

2、父母要精心護理,保護寶寶牙齒

父母發現寶寶出現這些症狀,就可以斷定寶寶要出牙了,就要加強對寶寶口腔衛生的護理;經常擦洗寶寶口腔、下巴,更換兜兜,以免長期潮溼,引起皮膚敏感.

還可以給寶寶一些磨牙玩具,方便寶寶啃咬,經常清洗寶寶小手,保證寶寶身邊物品的清潔和消毒等。

碰到心情煩躁的寶寶,父母也要多一些耐心,畢竟寶寶身體不舒服,一旦平安度過出牙期,寶寶又會變得能吃能睡了。

五、睡眠規律培養期

1、睡眠黑白顛倒現象很常見

剛出生的寶寶,根本沒有晨昏概念,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完全沒有作息規律,一切都是生理需求的直接反應。

以至於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寶寶因為白天睡得多了,晚上就沒有困意,一家人陪著熬夜的現象比比皆是,讓家長苦不堪言。如果一旦養成「睡倒覺」的習慣,糾正起來很困難。

2、父母學會引導寶寶正常的睡眠規律

聰明的父母,在寶寶一歲內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寶寶,接近於成年人的作息規律。比如,寶寶半歲以後,白天選擇睡覺時間不宜過長,儘量多玩耍.

到了夜晚臨睡前,不要吃喝過多,帶孩子到安靜的房間,營造一個易於入睡的環境,睡前也不要玩過於激烈的遊戲,讓寶寶夜晚睡覺時間不斷延長等。到寶寶一歲左右,除了夜裡偶爾喝奶,就基本上可以睡個整夜覺了。

嬰兒就像剛萌芽的小苗,什麼時候拔節、什麼時候開花,都有其生理規律。如果在拔節、開花的時候,輔以更多的營養、水分,是不是小苗長得更好?同理,寶寶的成長也有其生理髮育特殊階段,就看父母能否觀察到了。

誰都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但現代資訊這麼發達,只要肯學習,每一對父母可以遵循科學育兒理念,養育出一個聰明健康的機靈寶寶的。

相關焦點

  • 如何照顧冬季出生的新生寶寶?6大細節不能忽略,新手爸媽要知曉
    育兒專家表示:新生兒時期是寶寶免疫系統最為脆弱的時期,需要父母多加關注。冬姑娘悄咪咪地到來了,天氣越來越冷,有些地區已經飄起了雪花,很多新手爸媽因為沒有經驗,並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冬季出生的新生寶寶?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冬天照顧新生兒那些事,6大細節不能忽略,新手爸媽要知曉哦~照顧新生寶寶細節1:保暖工作要做好冬季比較寒冷,新生兒的免疫力又比較差,所以小傢伙就需要父母更加特別地去呵護。
  • 新生兒睡眠特點分析,睡眠指南以及標準睡姿大全,新手爸媽請查收
    相信很多新手爸媽帶娃第一年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哄睡方式千萬種,寶寶仍然鬧得慌;該睡時候太歡樂,該醒時候搖不醒;睡覺5分鐘,通話大於2小時;寶寶虐你千百遍,哄睡仍然不著邊。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哄睡寶寶乃人生第一大難事,如果要說生孩子太不容易的話,那麼帶孩子則是在此基礎上翻幾倍。
  • 寶寶睡不睡枕頭多大可以睡,這些都有講究,新手爸媽要注意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養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從寶寶出生以後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生活習慣,都有可能會對孩子的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甚至對孩子今後的一生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新手爸媽初次給寶寶洗澡,需要注意什麼?
    新手爸媽初次給寶寶洗澡,需要注意什麼? 很多家長覺得寶寶的身體很乾淨,第一次洗澡不用太著急。尤其是天冷時出生的寶寶,洗一次澡更是麻煩的不得了。於是很多父母,乾脆給他們推遲1個多月。其實在歐美國家,很多媽媽基本會在寶寶出生的一周內,幫他們完成初次沐浴體驗。
  • 冬天出生的寶寶,需要「特殊」照顧,5個護理細節最易被忽視
    新生寶寶的確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在出生前從未接觸過任何「病原」,對於外界的抵抗也幾乎為0。兒科醫生表示: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普遍存在生理性免疫低下的情況。而生在冬季的寶寶則更需要父母的「特殊」照顧,在冬季新生兒護理中,這5個小細節最容易被忽視,新手爸媽趕快看看你有沒有做到。
  • 怎樣給寶寶洗澡?幼兒洗澡的基本程序,新手爸媽要有所了解
    文|熊寶包呀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每位家長都曾是"新手爸媽",面對小小的寶寶,我們很容易兵荒馬亂、不知所措。不得不說,給寶寶洗澡的注意事項還是非常多的,但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還是要多一分細心,自己也多一分安心。那麼,怎樣給寶寶洗澡呢?以下這些幼兒洗澡的基本程序,新手爸媽要有所了解。
  • 新生寶寶太脆弱,洗澡時請小心四個部位,新手爸媽要掌握正確步驟
    其實,新生寶寶太脆弱,洗澡是應該注意點,但也不必諱疾忌醫,不真正體驗很難學會,新手爸媽們想必都有此煩惱吧?寶寶的囟門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面的叫前囟門,呈菱形。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顱骨的縫隙也會骨化變小,通常會在1歲左右閉合,最晚也不會超過一歲半。後面的叫做後囟門,是位於「枕部」的一個開口,形狀比前囟門稍小,呈三角狀,有時不注意都找不到。閉合時間早些,一般出生時就接近閉合狀態了,最晚在出生後四個月內閉合。
  • 醫生分享這2個小妙招,新手爸媽可以嘗試
    其實對於小孩子,半夜發燒是新手爸媽最擔心害怕的,一是擔心發燒會不會把孩子燒壞,二也是因為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護理。如果處理過後,體溫還持續上升,並且都超過38.5℃,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餵退燒藥,並及時孩子去醫院。
  • 有一種心酸,叫做女人產後的第一年!
    你以為十月懷胎的艱辛已經夠難熬了,可是卸貨後才發現,寶寶出生後才是一切苦難的開始。 01 在知乎上,有網友提問:產後第一年你們還好麼? 該問題引來了上千萬人圍觀,1000多個回答。
  • 嬰語解密大全——新手爸媽如何快速明白寶寶的意思
    寶寶出生後,新手媽媽難免緊張,尤其是剛出生的寶寶,剛餵完,一會兒又餓了好不容易餵完奶,寶寶又哭了,弄得新手爸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剛出生的寶寶胃非常小,吃得比較少,寶寶選擇母乳餵養還是配方奶餵養,吃飽後,便不會再繼續吃,把頭扭開,一副酒足飯飽的滿足表情。
  • 寶寶出生第一年要花多少錢?寶媽曬出真實開銷,婆婆:二胎別急要
    閨蜜家的寶寶剛出生沒多久,因為是第一胎,本著什麼委屈誰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的心態,只要是給孩子買的東西,必然選擇最好的,尿不溼要最好的,防止寶寶紅屁股,衣服要最好的,寶寶穿的舒服,奶粉奶瓶要最好的,確保寶寶吃的安心。一段時間下來後,看著直線上升的帳單數目嚇了一跳,知道養孩子費錢,沒想到這麼費錢啊?
  • 這5個關於新生兒的秘密,醫生不會主動說,但新晉爸媽要心裡有數
    小寧最近剛成為一名寶媽,面對寶寶哭鬧一點辦法都沒,看到寶寶只吃一點奶,讓她很擔心。閨蜜了解情況後解釋: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只有5到7毫升,吃一點也不會餓著,喝奶只是為了訓練「吸允」促進母乳分泌。原來寶寶身上有很多學問,這讓小寧產生了更多的好奇心。
  • 寶寶吃多吃少都不對,爸媽太難了!新生兒每日食量標準,速速收藏
    在出生最初的幾周內,給寶寶提供營養可能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雖然有新生兒餵養時間表可以作為指導,但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沒有任何一種是萬能的養育嬰兒的指南。每個新生兒的餵養量因其體重,食慾和年齡而異。當然這也取決於您是母乳餵養還是配方奶餵養。
  • 1個月新生兒如何照顧?新手寶媽要注意這4點,比餵奶更重要!
    現在很多人結婚早,自己還是個寶寶呢就生了寶寶,所以在育兒方面簡直是個「純小白」,針對這些「小白」父母,今天給大家整理了一份1個月新生兒的護理大法,快來學起來吧!正確抱姿和要點很多新手爸媽沒有育兒經驗,甚至連寶寶都不會抱,不是忘了託頭就是忘了託腰,這種抱姿不僅讓寶寶不舒服,還容易出危險,所以掌握正確的抱姿是新手爸媽的第一課。
  • 50%嬰兒猝死綜合症來自這種睡姿,5個方法降低概率,新手爸媽收藏
    「嬰兒猝死綜合症」相信這個詞對於很多新手爸媽來說是一個既陌生又專業的詞彙,目前為止,世界上有不少因為嬰兒猝死綜合症離開了這個世界,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寶寶不當的睡姿所致。什麼是嬰兒猝死綜合症?哪種睡姿容易導致嬰兒猝死綜合症?如何預防?本文將為各位家長解惑。什麼是「嬰兒猝死綜合症」?
  • 科學育兒:新手爸媽了解這些育兒知識,對寶寶健康成長有好處
    她們幾乎每天都會想著肚子裡的寶寶多大啦,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呀……特別是寶寶從準媽媽肚子裡出生後,作為新手媽媽和寶爸就自然有了責任和義務去能照顧寶寶的衣食住行了。對於很多新手爸媽來說,面對新生嬰兒的到來,他們是既驚喜又迷茫。
  • 在這四個時間段出生的寶寶,大多是「富貴好命」,尤其是第四個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富貴好命」的寶寶,假如爸媽對懷孕時間有一定規劃,寶寶可能在「起跑線上」更勝一籌。只有在家庭和睦溫暖輕鬆的氛圍中,寶寶才能得到最好的外界反饋,茁壯成長。4)春季3—5月出生多項科學研究表明,在春季,尤其是3—5月出生的寶寶,比其他月份出生的寶寶,各方面素質更優秀。
  • 為什麼新生兒要採集足跟血?原因醫生不會說,但新手爸媽要知道
    可是,醫護人員只是說新生兒都要採集足跟血,其他的也沒有多說。那麼,為什麼新生兒要採集足跟血呢?原因醫生不會說,但新手爸媽要知道。採足跟血很必要,是為了新生兒疾病篩查其實,在那麼小的寶寶腳上扎針,醫護人員也心疼,但是採足跟血很必要,是為了新生兒疾病篩查。一般情況,在寶寶出生72小時候之內,就需要採集足跟血進行檢查。
  • 寶寶首針疫苗接種 新手寶媽須知!
    關於首針疫苗接種 新手爸媽應該知道的事 很多新手爸媽都不清楚孩子快到一個月的時候左上臂突然會有一塊紅腫的地方,寶寶的爸爸媽媽尋找各種原因,想著蚊子叮咬了、不小心碰到哪裡了,排除了各種原因就是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擔心的抱到醫院就診後才知道是因為寶寶出生時候接種了卡介苗後孩子的左上臂出現了紅腫。其實很多新手爸媽對於疫苗接種的問題都不是特別了解,今天就給各位新手爸媽普及一下關於接種首針疫苗的基本知識。
  • 如何讓寶寶擁有優質睡眠?「3+3法則」詳解來了,新手爸媽請查收
    「寶寶睡不好,病就容易門上找」,如何讓寶寶擁有高質量的睡眠習慣是每個家長都關注的育兒問題。入睡困難、難接覺、睡不踏實、要奶睡、要抱睡、夜醒頻繁這些都是很多新手爸媽遇到過的寶寶睡眠難題。然而很多中外育兒專家一致性認為:嬰幼兒的睡眠是可以被訓練的,關鍵是要找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