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葉藍】香港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特區政府日前宣布採購疫苗,最快明年1月可以抵港。針對一些人散播關於國產疫苗的不實傳言,特首林鄭月娥15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進行了反駁。同時,她也對何時進京述職一事進行了回應。
林鄭月娥稱,由於上周已召開記者會交代疫苗採購和疫情情況,當天只進行簡單講述。她說,政府公布疫苗採購安排的突破性進展是希望為社會帶來一些安心,而採購工作是以科學為基礎,並經衛生署下的科學委員會討論,同時參考專家意見,呼籲市民不要輕信謠言。林鄭強調,政府提供有關採購疫苗的資料是百分百準確的,本次採購策略是希望儘量找到兩個平臺,有至少兩家製造廠,提供足夠全港市民接種兩倍的疫苗貨源;但這樣的安排不幸被小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惡意造謠、發表汙名化及政治化的言論。
在談到香港疫情時,林鄭的語氣有些沉重。她說,源頭不明個案仍居高不下,從確診數字可見未見幾何級上升,但疫情仍嚴峻,過去三周增加了超過600個確診病例,且這波疫情已有3名年輕患者離世,呼籲市民不要掉以輕心,在即將到來的冬至及聖誕新年儘量留在家裡抗疫,政府也會繼續多管齊下,包括增加檢測、派出更多流動採樣隊,而指定酒店也即將啟動。她透露港府計劃在聖誕節前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注資新一輪防疫抗疫基金。香港頭條日報網15日稱,香港抗疫近一年,政府先後推出三輪防疫抗疫基金,金額分別為1300億、1375億及240億港元。
林鄭還在記者會上談到了述職問題。據香港東方日報網15日報導,林鄭原定本月10日至14日前往北京述職,但有消息稱她出發前被中央告知,行程須延遲,目前仍未知確切日期。林鄭15日回應稱,述職安排是由中央決定,再通知行政長官進京,現在未有詳細資料,如有進一步消息會發稿公布。
據了解,林鄭自2017年當選行政長官後,3次進京述職均安排在每年12月中旬進行,匯報香港最新的政治經濟狀況。去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她是12月16日進京述職。
港媒普遍關注林鄭進京述職問題。針對猜測,香港「01」網15日引用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的話稱,特首述職幾年前已開始規範化,包括座位安排等,以彰顯中央與特區的問責關係,但未有訂明必須何時述職。他認為在嚴峻疫情、領導人日程等因素下,即使押後至1月述職亦非不尋常。針對有人認為押後述職是因為香港疫情暴發,甚至是中央不滿林鄭抗疫表現,劉兆佳表示,中央不會借述職安排,令外界離間中央與特首關係,打擊特首管治威信,「中央從來都支持在任行政長官」。他稱,特區政府表現如何,領導人早已心中有數。至於至今只有46例確診的澳門,劉兆佳認為,雖然澳門疫情穩定,但抗疫還包括一系列經濟、民生等社會問題,需要加以處理,若只有賀一誠進京述職,林鄭卻要留港,反而更易引起揣測。
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不想猜度特首押後述職的原因,他認為過往慣例雖是在每年12月訪京述職,但沒有明文規定,估計中央領導在年底可能較忙碌,特首在港亦有不少事宜須處理。譚耀宗稱,相信港澳特首的述職時間將一同押後,但他不掌握會押後至何時公布。
就在林鄭談論疫苗的前一天即14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在北京受訪時表示,香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措施並沒有落實到位。由於香港與深圳之間人員往來比較頻繁,深圳疫情防控壓力隨之也較大。
面對被批評香港抗疫不力,林鄭15日承認政府在紓解民困和抗疫工作上並非十全十美。香港《巴士的報》15日一篇評論稱,若論疫苖接種的前景,香港可能不如美國。一是美國自身有強大的疫苖生產能力,而香港要依賴外地供應。二是港人注射疫苖的意願不高,美聯社民調顯示,50%的美國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反觀香港,據說民調顯示只有30%的人願意接種,這場疫苗之戰對港府是嚴峻考驗。香港《星島日報》15日的社論稱,12月是留學生返港高峰期,「危局當前,政府必須認清問題所在,迅速重整組織、心態與戰略,盡最大努力、作出最大動員以清零,否則抗疫將難以成功,香港亦沒法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