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這是出自唐代早期杜甫對於「糖」的描述。中國傳統手工藝關於「糖」的文化多種多樣,今天的故事主題是關於中華傳統手工藝-「糖人」的起源故事。
據說糖人技藝盛於明末清初,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糖人」技藝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時就有,時稱「戲劇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藝人自己熬製的飴糖(也稱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熬製飴糖的主要原料是澱粉。藝師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製方法,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驗顯得十分珍貴。通過用靈巧多變的方法,吹出糖人造型各異,有花鳥魚蟲、人物百態等。

畫糖人,是民間用食糖來造型的藝術樣式,多流傳於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的品種最多、內容最為豐富,其造型亦最為趣味。畫糖人的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由於糖料的流動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民間藝人在長期實踐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時根據操作的特點,在造型上多施以飽滿、勻稱的線條,從而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樣式,給人以美的享受。
塑糖人成品照片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糖人。據說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的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等。塑糖人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工藝品。以蔗糖和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是過去廟會不可缺少的風景。
「千年歷史,悠悠古國」華夏文明至今已經流傳千年,如今中國文化的繁盛昌盛,其中多來自於民間傳統工藝。 糖人技藝(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都屬於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防止中華傳統文化工藝流失,人人有責,守護文化發展,必須由我們一起來做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