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創造了兩河流域,也可能是整個世界最早的成文曆法。之後的巴比倫曆法、希伯來曆法乃至穆斯林使用的回曆都深受蘇美爾曆法的影響。
和農曆相似,蘇美爾人的曆法是一種陰陽曆。一個月的長度為29或30天,以符合大約29.53天的朔望月周期,每2到3年,蘇美爾人會增加一個閏月,以使月份符合四季的變化。不過它們的曆法比較原始,閏月的設置比較隨意,各城邦之間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月份名稱。
通常來說,蘇美爾人將約30天的一個月劃分為2或4個大致相等的時段,這可能就是今天使用的星期的源頭。蘇美爾人將一天劃分為12個小時,白天和夜晚各6小時,發展至今,就成為24小時制。有意思的是,蘇美爾人是根據太陽和星辰的移動來確定日夜時間的,因此在不同季節,白天和夜晚的1個小時長度也會不同。
公元前21世紀,阿摩利人徵服烏爾第三王朝,建立古巴比倫王國,並在烏爾歷的基礎上,發展出巴比倫歷。從漢穆拉比時期開始,巴比倫歷將春分作為一年的開端(學名歲首,更早的薩爾貢王朝以秋分為歲首)。早期的巴比倫歷置閏規則比較隨意。為了將歲首固定在春分,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歷採用了19年7閏的置閏周期,略早於希臘人發現的冬周期。
巴比倫學者首先將黃道劃分為12星座,他們用神的名字命名了1年的12個月,將其與每個星座對應。同時還創造了60進位的概念,今天,我們的分秒和角度單位都是按這一傳統劃分的(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古代將圓周分為365.25度,1度差不多對應1天,對於天文計算來說,比較方便)。
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曆法以日落為一天的開端,以第1次看到新月(約相當於農曆初二、初三)為月份起點。對於炎熱的中東地區而言,這種習慣有助於在夜間確定時間,方便旅行。每月第7、14、21和28日是祭拜神靈的日子,這一傳統可能被猶太人繼承下來,成為嚴格遵守的安息日。
*.據說巴比倫人也制定過1年12月,1月30天,1年360天的曆法,不過應該用的不多。
蘇美爾-巴比倫歷的傳統延續千年,直到今天,在猶太歷中都能發現很多源自古代兩河流域的傳統。猶太歷各月的名稱基本與巴比倫歷相同,同樣採用19年7閏的置閏周期。猶太歷的歲首有兩種劃分,一種稱寺歷,以春分所在的尼散月為元月,據說可追溯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代,一種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之囚時代,以秋分所在的提斯利月為元月,稱民歷,這也是今天猶太人最通用的曆法。
和農曆相比,猶太歷是一種相對原始,更多依賴經驗設置的曆法、猶太人以日落為1天的開始,以兩個日落的間隔為1天的長度,因此每天的長度並不相等。和蘇美爾傳統相似,猶太歷將白天和夜晚各分為12小時,因此一年中不同時段的每個小時,長度都是不同的。為了避免贖罪日落在周五或周日,避免大和撒那日落在周日,就需要按照觀測以及複雜的規則調整曆法。
1178年,猶太神學家邁蒙尼德(Moses ben Maimon)在《律法新詮 》(Mishneh Torah)將公元前3761年9月30日定為紀元的開端。據說在這一天,上帝創造出了人類。
*.逾越節是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猶太歷1月14日的黃昏,猶太家庭就要聚集在一起,吃無酵餅和一些有象徵性的食物,回憶逾越節的故事,紀念上帝在殺死埃及一切頭胎生物時,跳過了以色列人的長子。傳說耶穌在這天和門徒們享用了最後的晚餐,早期的基督教因此在這一天舉行聖餐儀式。不過後來。基督教廢除了逾越節,僅在復活節期間進行聖餐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