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周刊:製造呼吸機的原材料,比如空氣過濾器,輸管和其他零配件是不是也很短缺?這種現象什麼時候出現的?
德爾格:早就短缺了。呼吸機原材料的短缺問題很類似超市廁紙搶購現象。短時間內各國突然都爆發了恐慌性購買。呼吸機的產業鏈很廣,下遊產業甚至可以延伸到土耳其。但疫情散播到全球之後加劇了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產業鏈的上下遊瞬間就斷了,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損俱損,各國都在保護自己的產能,結果就是誰也生產不了足夠的呼吸機,也許中國是個例外。
一臺德爾格公司的Evita V300呼吸機 圖自:德爾格公司官網
明鏡周刊:你們公司不但生產呼吸機,還生產口罩。口罩的產量是不是也比原計劃多了很多?
德爾格:是的,但是口罩和呼吸機的情況還很不一樣。呼吸機的需求確實很緊迫,需求量是我們潛在生產量的10倍。但口罩的需求量更大,要求我們開足馬力要滿足生產市場需求的100倍的量,可能嗎?這是烏託邦式的幻想,我們最多把產量翻一番,現在我們的口罩製造工廠在24*7,全天無休加班加點製造,但最多也只能這樣了。
明鏡周刊:那目前哪些國家最需要口罩呢?
德爾格:美國最為典型,需要500萬隻口罩。對任何一家生產商來說,這個量都太大了,不可能完成。
明鏡周刊:為何口罩的缺口這麼大?
德爾格:當疫情最初蔓延的時候,很多投機倒把的商人就嗅到了商機,他們趁機從一級供應商那裡囤積了很多貨源,然後以極高的價格賣出。當普通民眾意識到出門必須要戴口罩的時候,他們不得不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才能買到口罩。
明鏡周刊:德國政府在3月上旬就官方禁止了某些醫療器械的出口。這條禁令是否有效緩解了德國國內的醫療資源不足的壓力?
德爾格:法國總統馬克龍很早之前就說要搞一個出口禁令,並且聲稱要暫時國有化防護服。德國是聽到法國的風聲之後才出臺了相關政策,然後引起了連鎖反應,現在歐盟各國都在這麼搞。問題是德國國內沒有較為大型的口罩生產企業。德國口罩的國產化率只有可憐的0.3%。我們之前都是從瑞典和南非進口。這個出口禁令,看起來短時間保護了我們自己的,一旦大家都效仿這個做法,其實受損的還是我們德國。
明鏡周刊:下薩克森州的德國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學會(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製作了一個視頻,教給大家如何用擦盤子的抹布手動製作防護性口罩,這個辦法如何?
德爾格:如果這個辦法真的能讓街上的德國民眾感到更安全,為什麼不用呢?這樣可以節省很多醫用口罩的原材料使用壓力,把它們留給真正需要的醫生和護士。
3月5日,柏林一家藥店貼出告示:「無口罩和消毒劑」(@新華社)
明鏡周刊:未來你覺得如何才能突破口罩的產能瓶頸?
德爾格:我們必須要從這次疫情中吸取足夠的教訓,德國需要設計出一整套更為智能的體系,在口罩的應用和儲備方面做好平衡,一旦有什麼危機出現,儲備口罩可以拿出來急用。但是癥結在於口罩是有有效使用期的。快過期的口罩怎麼處理?只能從倉庫裡拿出來銷毀掉或者打折賣掉。就這個問題我已經和衛生部長延斯•施帕恩(Jens Spahn)通過電話了。
明鏡周刊:你在家裡囤積了口罩沒有?
德爾格:沒有,一隻也沒有。因為我不需要戴口罩,我今年57歲,60歲以上的人才需要戴口罩,我還差3歲才屬於這個疫情高危人群。
明鏡周刊:那麼,我們從這次新冠狀病毒疫情中得到什麼教訓呢?
德爾格:我認為,普通大眾的常識性理念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重要。這次疫情和十幾年前的SARS疫情很不一樣,很陌生和複雜,所以這需要普通民眾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常識性判斷。人工智慧這個概念以前被炒得火熱,幾乎每個人覺得不談AI就落伍了,但真正當災難到來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口中誇誇其談的人工智慧幫不上什麼忙。
明鏡周刊:如果高級政府官員給你打電話的時候,你每次都接嗎?還是你的手機有時候處於關機狀態?
德爾格:我會儘可能回答我收到任何一個諮詢和疑問,我剛剛還接了一個某團體打來的電話,詢問如果向羅馬尼亞捐贈一臺呼吸機需要走什麼流程,我也做了相應的回答。
明鏡周刊:你是怎麼回答的?
德爾格:很遺憾,我的回答很可能不會讓他們感到很愉快。
明鏡周刊:感謝德拉格先生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