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 青花暗刻弦紋三英戰呂布圖花觚

2021-03-02 嶺南藏珍

       此花觚器身碩大,高43.5cm,上口、下足外撇,中部束腰,這一造型的花觚為崇禎朝新創器形,影響至清初,於順治、康熙時最為流行。器身以暗刻花弦紋分隔三層紋飾,上部繪人物故事【三英戰呂布】為主題紋飾:描寫的是《三國演義》中最為著名的橋段之一「三英戰呂布」,出自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講述了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上將呂布一連打敗眾將之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虎牢關與呂布大戰,最終將其擊敗,兄弟揚名四海的故事,筆法細膩,人物生動傳神,衣紋流暢飄逸。

       花觚中、下兩層分別繪人物故事及變形倒蕉葉紋,紋飾特徵均具明代風貌,畫筆嫻熟流暢,一氣呵成,青花發色明快,釉面白中泛青,肥腴滋潤,釉面潔淨,為明清之際青花瓷中的精品。

      花觚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人們通常把早期的花觚描述為「尊」,主要流行於明嘉靖、萬曆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隨著瓷器燒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豐富,很多陳設用瓷開始有了一定的實用功能,花觚也不例外,除了陳設用之外,還多用於插花,布置廳堂。花觚的時代特徵十分明顯,早期的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常見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兩種,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纏枝花卉或是花鳥等。經過明代嘉靖、萬曆兩朝的發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樣化。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彩欠鏤歷,器型古樸典雅。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記載,「這一造型的花觚為崇禎時新創的器型,影響至清初,於順治、康熙時最為流行。」

      綜上所述,此花觚胎質凝結細滑,繪畫老辣精到,人物形神俱備,堪稱明末青花器的翹楚之作。

崇禎的風格特點:

1.人物故事圖案大批出現,帝王喜好圖案減少。

       瓷器斷代中所的「轉變期」、「過渡期」,一般指明萬曆末的1620年到清康熙前期的1683年,而崇禎一朝則是其中的關鍵時期。崇禎朝所處是一個波譎雲詭、社會動蕩的歷史時期,大廈將傾的明王朝卻在內憂外患中風雨飄搖,國內政治氣氛緊張而低迷,失意於仕途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更是以醉生夢死、縱情聲色來自我麻醉。然而社會的動蕩與政局的黑暗,並不代表著文化藝術的一蹶不振。崇禎時期,青花瓷的燒造迸發出不同於之前一百年的燦爛火花。嘉萬時期的青花瓷紋飾題材以仙道元素居多,而這種雲霧繚繞的道教氣氛在崇禎時期卻大為改觀。崇禎青花的紋飾內容富,以前官窯器上純粹表達帝王意志及其喜好的規範圖案逐漸少,各類動物紋、山水景物、人物故事圖案大批出現。尤其是人物故事題材,多反映戲曲小說、歷史故事等敘事性內容,世俗人物開始成為青花人物畫的主角。在筆觸描繪上,較之元代、明早期和明中期同類題材的拘謹,也明顯放開了手腳,人物身形普遍拉長變高,瀟灑利落,呈現出不同於前朝的風貌,這在後來清早期的青花人物紋瓷器上可見由此承續而來的影子。

       因此,明晚期青花瓷器上出現的貼近世俗生活的人物故事題材,是這一社會現象的折射,表現出的是當時民眾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

2.芭蕉、萱草和合歡樹 寓意植物繪入畫中

       崇禎青花紋飾的一般性特徵在這兩件瓷器上均有體現。如花觚的近口沿處和脛部、明崇禎青花求籤圖筒瓶的肩部和近足跟處均裝飾一周釉下暗刻花紋;畫面中繪有左右迴繞盤旋如水渦狀(或括號狀)的雲紋,這一極富時代特徵的紋飾一直延續至順治。另外,筒瓶的口沿和花觚的脛部都裝飾一周倒垂的大小相間的蕉葉紋,蕉葉中間留白,加上故事背景圖上出現的芭蕉,均為崇禎青花紋飾中具有時代特點的裝飾手法。芭蕉在古時由東南亞的熱帶國家傳入中國,南朝宋以後逐漸成為象徵文人士大夫形象的植物,廣泛出現在文學藝術與繪畫藝術中。隨著佛教的傳入,芭蕉所寓含的「空」和「無常」的意義也被大眾接受。如《大正新修大藏經》之《阿差末菩薩經》中曰:「生死如芭蕉,識者如幻葉」,表現人生和世事的無常。明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與市民階層的發展,芭蕉形象更多表達的是文人階層生活閒適、高情逸致的含義,而明晚期文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來源於對動蕩生活和無常時世的厭倦與無奈,芭蕉的裝飾意義蘊藉其中。另外崇禎所繪萱草為魚鱗狀,合歡樹葉很小很密,左右對稱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狀組成圓形。

3.科舉官宦相關題材大量出現在青花瓷器上 。

       明代是科舉制度,學子對一朝中舉充滿了熱切的渴望。明中期以後,與科舉相關的題材也大量出現在青花瓷器上。而明晚期社會的動蕩不安,讓普通民眾這種世俗的祈求與願望,也是崇禎青花熱衷表現的題材。

4.崇禎青花人物題材的繪製風格,與明晚期繪畫之間的聯繫,在陳淳和徐渭手中發揚光大的大寫意畫,於似與不似之間開一代先河,引領後繼者無數,而版畫的影響也直接反映在了崇禎青花瓷器的製作上。

       如明崇禎青花戲曲人物故事圖花觚中人物的線條起筆略重,收筆略輕,清勁有力,方筆直拐,線條的轉折與變化均比較強烈。版畫人物的風靡,在青花瓷器上也可一窺端倪。徽州版畫風格精細秀美,線條柔細,典雅工麗,花觚上的仕女形象一如版畫中的一樣,體形修長柔軟,彎眉細眼,表情似笑非笑,充滿了心理刻畫。另外,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的衣飾上大多繪有「*」形花紋,這一衣飾紋樣亦廣泛見於明晚期的繪畫、版畫等其他藝術領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其次是大寫意繪畫風格的影響。中國人的思維特徵是意象思維,水墨大寫意的主要特點就是講究意象造型,注重筆墨神韻。明代是中國繪畫中學古與創新兩種意識相碰撞的特殊階段,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中國畫掀起了一股反傳統的思潮,文人畫一改古人理法,注重精神自由、個性解放及情感宣洩。作為中國繪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大寫意所蘊含的自由奔放的精神和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充滿了東方神韻與現代意味,得以迅速發展,尤以明晚期的徐渭為集大成者。徐渭曾云:「觀夏圭此畫,蒼潔曠迥,令人舍形而悅影。」,「舍形悅影」是徐渭水墨大寫意的基本追求,他的畫氣勢縱橫奔放,筆簡意賅,虛實相生,層次分明,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把水墨大寫意推向了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至高境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影響同樣深入到當時瓷畫創作中。明晚期青花瓷器上的繪畫內容、意境和筆法與當時的文人水墨畫風格一致,著意表現文人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失意後寄情山水田園的隱逸思想。青花山水、人物題材上的留白,表現了民窯瓷畫對文人大寫意繪畫的理解。明晚期青花瓷上的畫法,更加注重通過勾、點、寫的途徑來達到「影」的效果。在「舍形」的基礎上摒棄了物體形象,「不求形似求生韻」,營造一種視覺感受的「影像」,以「影像」間的親疏、遠近、上下關係來體現意趣。雖然畫法有勾線、分水兩步,但起主要視覺作用的還是分水之後形的「影」之輪廓和「影」與「影」之間所留的空白美,大片的空白並不使畫面蒼白空曠,相反卻給觀者帶來了空靈幽美的心理感受。由於廣泛採取分水和暈染技法,多有大寫意的情趣,畫面開闊,筆意瀟灑酣暢,著筆不多但藝術效果不凡,與同時代繪畫中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乾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相映成趣。有些繪畫筆法,如用青花點染太陽,則具有這一時期明顯的時代特徵。

       

請關注【嶺南藏珍】公眾號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明清青花瓷器花觚,古人生活的中的追尋的藝術美
    明代中後期花觚造型就比較隨意了各種樣式的都有,不拘一格。青花出戟花觚,高31.8釐米,口徑10.3釐米,足徑10.2釐米。青花出戟花觚瓷器四方形,撇口,長頸,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稜飾凸起的4條花邊戟,高足外撇。
  • 「康雍乾」三代:誰的審美你最愛 !
    Lot 1672 / 清康熙 茄皮紫釉暗刻龍紋盤尺寸:D: 25 cmRMB:300,000-600,000款識:「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兩行雙圈楷書款 康熙本朝來源: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春季拍賣會LOT:1794
  • 【拍壇過眼】明末青花奇石博古圖筒瓶
    明末青花奇石博古圖筒瓶
  • 崇禎青花放異彩,真是窮工極態
    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布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發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像中精彩的多
    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布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發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紋飾圖典:幾何紋樣之弦紋
    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紋,稱為「人字紋」或「人字弦紋」。盛行於商、周時期,直到漢代仍見沿用。 商代 | 弦紋玉琮 弦紋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與原始制陶中輪制方法的產生有關,旋刻出來的弦紋又稱旋紋。
  • 難怪價格逐年攀升:崇禎青花原來那麼美
    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布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發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太美了:崇禎青花不貴沒道理
    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布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發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大明瓷器揚我國風 | 1500萬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碗領銜巔峰時代肇始之...
    年10月26日至11月9日此器鼓腹,斂口,高圈足,足座外撇中空,外壁腹部主題紋飾繪製纏枝花卉紋,高足上下側繪製蓮瓣紋,高足壁繪製兩組雙線弦紋;豆內側中心,以青花雙線開光內繪製蓮花紋飾。Lot 3401 明嘉靖 黃地綠彩暗刻折枝花果紋小盤尺寸:直徑11cm估價:50,000~80,000 港元成交價:106,200港元描述:來源日本藏家舊藏盤撇口,淺弧腹,圈足。
  •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奧秘-4、蘇料青花奇異的「點暈、滲藍、串珠、冰掛」現象
    所謂「點暈」,是指元青花瓷器燒制後在青花中出現的「點狀暈散」這種特殊情況,圖4-1是1973年蚌埠市湯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的局部,在牡丹紋的花蕊部分,在纏枝葉的莖部和肩部的弦紋,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特殊的「點暈」現象,通俗地說,「點暈」是暈散現象的特例,是圓狀暈散的小型化。
  • 崇禎青花——收藏不單單是年份,審美也非常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布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發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崇禎青花:一座由民窯主導築起的青花瓷藝術高峰(大圖細圖)
    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布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發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明永樂青花雲龍紋扁瓶
    明代永樂青花瓷器,紋飾除傳統的龍鳳紋配以長腳如意雲紋或器裡壁同元代一樣凸印龍紋外,還有園景花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鳥、嬰戲、胡人歌舞、錦紋、海水江牙以及西亞的阿拉伯文和纏枝蓮紋等裝飾。其用筆或粗或細,著色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使紋飾層次清晰。但因研料不細,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濃重處則凝聚成黑色錫光,成為永樂、宣德時青花的典型色調。
  • 從娟秀淡雅的成化青花到器型繁雜的萬曆青花
    但由於各朝皇帝的審美趣味不同、所用青花料的來源不同,致使這幾朝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如典型成化青花瓷器造型娟秀,紋飾疏朗,因使用國產「平等青」料繪畫,致使圖案色調清新淡雅。典型正德青花瓷器使用國產「石子青」料繪畫,圖案呈色藍中泛灰。典型嘉靖、隆慶、萬曆青花瓷器則造型繁雜,文飾繁縟,因將國產「石子青」料與進口「回青料」配合使用,且配比掌握得恰到好處,致使圖案色調濃豔,微泛紫紅。
  • 瓷器上的「暗八仙」紋飾
    內壁囗部飾青花雙圈弦紋,底部雙圈內飾雙桃。器底青花雙圈六字雙行「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青花發色淡雅,釉上彩的色彩深淺、濃淡、色調冷暖的選擇搭配皆恰到好處。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映成趣。■ 乾隆官窯暗八仙紋飾器物明顯多於康雍二朝,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黃釉青花、粉彩、釉裡紅及雕瓷。在構圖上除沿襲前朝的風格之外,並借鑑八仙人物紋飾的畫法,在背景中繪畫海水紋,較前朝暗八仙更具有借物喻人的含義。乾隆粉彩暗八仙紋飾與雍正暗八仙紋飾的最大區別是強調線條的運用,勾線極為清晰。如果說雍正以沒骨法取勝,乾隆則以線條見長。
  • 誰買了這隻青花高足杯?
    但這隻青花高足杯如此名貴,為大家所珍視,主要是因為它還有些特別之處。 圖|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 明宣德
  • 青花鬥彩瓷器的前世今生
    明成化 鬥彩海水異獸紋罐 (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鬥彩是以釉下青花作為一種色青而與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圖案中的藍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繪並且留自,上釉燒成後再用釉上彩料彩繪其留自部分,最後入爐烘燒而成。鬥彩最早首創於明代宣德時期。而最為著名的則是成化鬥彩。